地質版《材料的選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生活中的常見的材料根據來源分為天然、合成、混合三種
2、熟悉生活中的常見材料的性質,并能夠針對不同用途選擇不同的材料。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協(xié)作探究,認識生活中的材料,學會怎樣選擇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樹立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傳承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材料的性質和選擇
教學難點:材料的選擇
設計意圖:
本節(jié)課是地質版教材《技術與設計1》第四章第一節(jié)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內容主要涉及材料的分類、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合理的選擇材料。該部分是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實現(xiàn)設計意圖為后面選擇工藝等一系列的基礎。課標中對材料具體的要求是:能夠根據設計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標準件。材料遍布我們的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又恰恰是我們適用生活的基本能力,是高考中基本能力測試的一個考點。其中合理的選擇材料,是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如何權衡選擇,正是我們新課程改革中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參與、協(xié)商”三大意識的主要手段之一。
材料的性能是為材料的選擇服務,本節(jié)課的學生重點具備的能力就是要能夠挑選出滿足自己設計需求的材料。為突出重點,分解難點加深學生印象,采用任務驅動,設計一個情景,在自主學習、小組探究的過程中,逐步的完成對材料性能的認識,在體驗中體會材料選擇的原則,在最后的評價金鑲玉中,強化對難點部分的應用。
教學資源準備:
教師:自制課件
學生:《濟南外國語學校學生體驗計劃》
課型:新授
教學方法:多媒體、小組探究、自主學習、任務驅動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手段
教學意圖
復習
根據《體驗計劃》提出本節(jié)課的內容
1、你采用什么材料?
2、需要用到哪些工具?這些工具你真的會用嗎?
3、需要用到哪些工藝?
引入本章內容
一、材料的分類
向學生展示圖片
觀看并思考,這些建筑分別使用了哪些主要材料?
情景導入
學生回答材料時在黑板記錄
回答
初步找出材料
提出材料可分為天然、合成、混合三類
學生自學課本后對上述材料分類
內容簡單自學后應用
總結三種材料的情況
分別舉例
針對生活中進一步應用
回放圖片并總結上述材料,提出生活中常見材料為木材、金屬、塑料
總結并為后面內容鋪墊
二、材料的性質
創(chuàng)設情境:端午節(jié)剛剛過去,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全國各地紛紛利用很多方式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吃粽子、賽龍舟等,假設我們班要利用我們生活的中這些常見的材料做一個屈原的塑像。
提出問題一:在我下面給出的常見的材料中請問應該使用哪些,為什么?完成附表
帶著問題馬上自學課本p93-95常見材料的性質,完成塑像材料的選擇。完成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