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通用技術教案 > 高一通用技術教案 > 發現問題(精選17篇)

發現問題

發布時間:2023-07-15

發現問題(精選17篇)

發現問題 篇1

  發現問題  

  一、教學內容分析

  《發現問題》是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發現問題”是設計的前提,在此前所學的《設計的一般方法》已有接觸,屬于設計的第一階段。本小節是在前面所學的基礎上,對《發現問題》作進一步深入地論述,通過對“問題的來源”、“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系統闡述,有助于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

  二、教學對象分析

  1、傳統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只關注書本知識,很少關注自己身邊的問題和生活中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對他們似乎并不重要。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并不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而是缺乏問題意識。

  2、有的學生雖然也能在生活中發現問題,但由于沒有技術設計的意識,缺乏解決問題的熱情和能力,因此對問題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現象,沒有深入系統地分析問題的本質。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重點)

  2、能力目標

  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所發現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難點)

  3、情感目標

  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增強問題意識,養成關注生活、勤思考于的習慣。

  四、教學策略

  1、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拓展視野、擴充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2、補充一些生活中發現問題的典型案例,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有所啟發,增強問題意識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準備

  收集輔助教學的相關案例資料,設計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科學方面的問題,有社會方面的問題,有生活方面的問題,有技術方面的問題等等。現在請大家列舉幾個問題,并指出所舉例子屬于哪方面的問題。

  學生舉例,老師點評。

 。ǘ┬抡n(全程課件輔助教學)

  1、問題的來源

  問題的種類

  問題的種類

  例子

  備注

  科學問題

  冥王星為什么不是太陽系行星?

  社會問題

  礦難為什么屢屢發生?

  技術問題

  怎樣使電熱水器更安全?

  我們探索的問題

  ……

  ……

  問題的來源

  【論述】第三種發現問題的能力是發明家的潛質,具有挑戰性,利于技術的進步。

  2、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問題無處不在,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并不缺少問題,而是缺少發現(羅丹句改造)。發現問題是技術設計的前提,發現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有時比發明一種產品更重要。

  【案例分析】

  閱讀p78《電話的發明》,貝爾針對的是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從何而來?

  答案:貝爾針對的是如何讓聲音通過電傳輸的問題。是貝爾自主發現并研究解決的問題。

  【論述】面對技術世界,有的人善于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有的人卻“視而不見”,這不僅是問題意識的強弱所致,也牽涉到是否掌握發現問題的方法。那么,發現問題有什么途徑與方法呢?

 。1)觀察日常生活

  【案例分析】1——屁股挨凍這么辦?

  【案例分析】3——蒸鍋中的碟子拿不出來怎么辦?

  【案例分析】4—剩余食物的軟包裝代口敞開怎么辦?

  圖1解決的問題:馬桶刷通常用痰盂盛,既占地方又不利于地面衛生清潔。

  圖2解決了不宜釘鉤的光滑墻面安裝掛鉤的問題。

  圖3解決了拖把的放置問題。

  【案例分析】6、再考考你:以下你發現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

  左圖問題:防盜網裝于內,玻璃壞了難于修補。

  解決方案:防盜網裝于外,或防盜網設計成縱向條狀。

  右圖問題:桶蓋抓手下大上小,容易打滑。

  解決方案:桶蓋抓手設計成上下一樣的,或大小變化不大。

  【馬上行動】(p79 )

 、俨∪颂芍弥蔽芪”酗嬃,如果管子彎折,就喝不到飲料;

 、谌藗冊谖箣雰菏澄锏臅r候不知道冷熱,會燙著孩子;

  ③在使用折疊剃須刀時很不安全,常常刮破皮膚;

  你知道這些問題的發現引發了哪些設計和發明嗎?

  提出兩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問題探討】善于在觀察生活中發現問題者具備哪方面素質?

 、訇P注生活,有較強的問題意識。

 、诰哂袑栴}價值判斷的敏感性。

 、矍谟谒伎迹朴诼撓,具有解決問題的愿望。

 。ɡC:林恒韜發明充氣雨衣)

 。2)收集和分析信息

  文獻法

  詢問法

  集體詢問、家庭詢問、電話詢問、個別詢問。

  【案例分析】老師就“購買數碼相機應考慮哪些要素?”這一問題通過百度“知道”詢問,獲得詳細資料。

  問卷法

  【交流活動】

  1、你在研究性學習中有否接觸過問卷調查?有何得失?問卷有哪些類型?問卷設計要注意什么?

  2、p81馬上行動:分析表中數據,得出問卷結論。

 。3)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

  【案例分析】1閱讀p82案例,這個案例說明了什么?

  答案:這個案例說明了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往往會觸發靈感,發現新問題,進而產生新發明。

  【案例分析】2——北京順義新大橋垮塌

  xx年12月,北京順義新建的鋼索斜拉橋在試驗中垮塌,好在橋離河床低,又置枯水期,僅有三人負傷。該橋設計承重量100噸,試驗時由10輛裝載沙子的車駛往橋上,總載重約60噸,可見其實際可承載重量達不到設計要求。如不經試驗而使用,后果不堪設想。           

  【思考】技術試驗對發現問題有什么重要作用?

  【案例分析】3——榆樁(混凝土)堆塑隆干法

  盆景樹木的干型必須是頭大尾小、收尖漸變,圓實而無塌陷。但野挖所得樁常有“窄頭”、“窄腰”、“扁身”和凹洞現象。如果能通過隆干克服這些毛病,往往能使一些看似“無用”之材變為上乘之材,這將大大擴展樹樁的選材面。榆樁堆塑隆干法,是老師在盆景研究中受榆樹皮愈合力強,野樁常見“皮包石”現象的啟發而發明的。

  【思考】你認為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還有哪些?

  自然遇到問題

  例1:盆景愛好者自制山水盆景盆,用何工具材料?怎樣保證橢圓(類橢圓)形狀的對稱工整?

  例2:蓋房子如何最大限度保證鄰居房子的地基不沉陷?

  他人求助的問題

  例:家庭蹲便廁怎樣改造成蹲坐兩便廁?

  問題的來源:家庭的主客共用廁所一般都是蹲便廁,主人老了,需要坐著如廁,但又要保持原來蹲便的功能,于是就產生如何將蹲便廁改造成蹲坐兩便廁的問題。有人就這一問題求教于老師,并提出要求:原廁不做大的改造,盡量少花錢;坐便裝置不用時必須盡量少占空間,用時必須能迅速到位,且定位準確。

  聯想產生問題

  例1:魯班由手被草的葉緣劃破這一現象產生聯想,進而發明了鋸子。

  例2:既然凸透鏡能聚集太陽光來點火,那么冰不是也能取火?

  例3:山采的榆樹樁常有“樹包石”的現象(見右圖),既然榆樹皮的愈合能力強,是否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進行隆干?這就是“堆塑隆干法”的發明思路。

 。ㄈ┬〗Y

  如何主動發現問題

  敏銳觀察,發現問題(觀察日常生活)

  主動出擊,尋找問題(收集分析信息)

  研究試驗,產生問題(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

 。ㄋ模┳鳂I

  1、p82馬上行動:請就鋼筆的使用情況設計一份詢問提綱,通過對同學的詢問,發現問題并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

  2、在使用筆的過程中有什么問題?發現這些問題,你有何設計設想?

  七、課后反思

  本節課因在課前對課件做了充分的準備,使運用課件教學取得較大的成功!皢栴}的種類”與“問題的來源”分別采用表格和圖示的方法來論述,學生一目了然,提高了教學效率。課件中增加了許多生活中典型案例的分析,擴充了教學容量,增強了論述的說服力,使學生切實認識到“問題無處不在”和發現問題的意義。在身邊的“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中發現問題(并進行技術創新)的例子比較難找,而“榆樁(混凝土)堆塑隆干法”卻是個很好的范例,由于是老師的研究成果,更能引起關注,學生感到親切可信。補充“聯想產生問題”利于啟發學生開拓“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這里將魯班發明鋸作為“聯想產生問題”案例) 

發現問題 篇2

  要就必須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發現的問題,才是人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內容分析

  “發現問題”是江教版《技術與設計1》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技術設計過程首要階段,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對“問題來源”、“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進行系統闡述并進一步拓展,有助于提高學生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敏睿地發現問題。

  學情分析

  1、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文化基礎,認識問題有自己的觀點,具備了發現問題的初步知識,但對發現問題缺少系統性的認識。

  2、學生對分散的、零亂的問題,缺少合理性、科學性的分析,難于提出符合事理技術設計的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發現問題的三種情況,了解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懂得發現問題也是有章可循的。

  能力目標:在發現問題過程中進行分析問題,提出有技術設計的問題,培養學生敏睿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標: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善于對生活經歷的思考,體驗生活的樂趣,養成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思想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

  難點:引導學生發現技術設計的問題是人門需要的問題。

  教學設想

  要發現問題就必須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發現的問題,才是人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教學時仍運用前章陳晨同學發現“便攜式小凳子”為案例展開,在一次的實踐活動中將發現許多的問題,對這些發現的問題應怎樣分析、提煉,從而提出有設計價值的問題來。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并留心觀察和思考,反思生活中那些需要人們去解決的問題,然后略講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教學過程

  序列

  教學內容

  教師引領

  學生活動

  1

  陳晨發現小凳子的畫片

  播放畫片

  觀察畫片

  2

  問題來源于日常生活

  引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

  細心觀察、積極思考,畫片中發現了什么問題

  3

  分析問題

  指導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分類

  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分類

  4

  技術設計的問題

  提問:技術設計的問題是什么問題

  回答老師的提問,并提出技術設計的問題

  5

  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論證

  指引學生如何論證技術設計的問題

  進行討論,進行調查提出設計可行性的措施

  6

  問題來源還有那些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看教材

  學生看教材,并歸納發現問題的三種情況

  7

  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 1 )觀察日常生活

  指出日常生活的多樣性,需要解決問題的很多,選擇靈活性強

  1 、閱讀教材,從案例中感悟知識,并完成馬上行動。

  2 、歸納觀察的一般要求

  ( 2 )收集和分析信息

  1 、收集和分析信息,有什么途徑與方法

  2 、 幫助學生完成馬上行動

  1 、看教材、了解途徑與方法

  2 、完成馬上行動的內容

  ( 3 )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

  進行一次發現問題的科學實驗

  學生觀看實驗,發現問題

  8

  小結

  1 、生活中需要技術設計的問題是很多的,無處無有。

  2 、引發學生發現更多的問題

  歸納與整理

  1 、發現問題的一般情況

  2 、歸納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教學反思

  1、通過教學鼓勵學生留心觀察日常生活,尋找發現問題的契機。

  2、通過教學學生發現了野外用餐用的“便攜式小餐桌”“簡易式的定時開關”等很有使用價值的問題,并完成了作品的制作。

發現問題 篇3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發現與明確問題”是技術設計過程的首要階段,而發現問題又是明確問題的前提。它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以及揭示與明確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節內容是本冊教材分階段探討設計過程的第一章的部分內容,是學生確立設計項目,進入獨立設計活動的第一步。本節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一種在日常生活有廣泛運用,且可以形成能力遷移的課程內容。

  本節內容讓學生經歷將人們的需求和愿望確認為值得解決的技術問題,初步學會從技術的角度提出問題,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

  2.教材的重點

 。1)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2)從本節內容來看,通過收集和分析信息中發現問題是發現問題的很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對“問題”并不陌生,從小到大,他們已經接觸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里要讓學生明確教材這里指的問題是技術問題。對于發現技術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學生可能知道可以從觀察日常生活來發現問題,但對其它的途徑和方法并不了解。

  從“觀察日常生活來發現問題”是發現問題的一種途徑和方法,但學生往往忽略了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很少主動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如何讓學生主動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就成了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1.明確發現技術方面問題的重要性,知道發現問題的基本來源。

  2.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日常生活嘗試發現問題,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途徑和方法。

  3.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和分析相關信息,并進行處理。

  四、教學策略

  1. 采用“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讓學生將技術問題的概念及發現方法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2.通過舉例、案例的討論,讓學生了解發現問題的基本來源。

  3.教師以科學家愛因斯坦為例,講述發現問題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明確發現問題在技術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4.播放在日常生活發現問題從而引起技術發明的視頻文件,誘導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會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就生活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問題,看哪個小組發現的問題最多、最好,課后交流。

  5.組織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分析和情景模擬,知道如何從收集和分析信息中發現問題。

  6.教學時間:1課時

  五、教學資源準備

  事先從電視上刻錄的四段視頻。

  六、教學程序設計

  序號 教學內容 教師引領 學生活動 1 引入新課 以問題創設教學情境。通過舉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問題的概念及相關的分類,明確本節課主要討論的主要是技術問題。 思考、參與討論 2 問題的來源 1. 通過舉例,向學生講述問題的三個來源。 2. 組織學生討論:貝爾的設計針對的是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從何而來? 1 聽講,體會。 2. 根據問題的來源知識分析教材“電話的發明”案例。 3 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通過講述,讓學生明確發現技術方面問題的重要性, 聽講,體會 4 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 1 )觀察日常生活 播放事先收集的四段視頻“折疊杯子”、“啟蒙筷”、“濾毛貼”、“領帶架”,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和競賽的方式就生活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問題,看哪個小組發現的問題最多、最好。 觀看視頻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在生活中發現哪些問題,將這些問題寫在老師事先發給的紙上,課后張貼交流。 5 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 2 )收集和分析信息 1.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上收集信息的多種方法(課本圖)。 2. 引導學生分析教材“馬上行動”,分析能從中發現什么問題。 1. 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閱讀。 2. 分析“馬上行動”中的統計數據,總結出發現的問題。 6 小活動 讓一組同學進行情景模擬“孫宇是怎樣就使用臺燈的苦惱展開詢問的(集體詢問法)”。 觀看,歸納:采用詢問法,不僅可以發現問題,而且可以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 7 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 3 )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 1.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案例“伽利略與體溫表”,畫出伽利略的體溫表,幫助學生理解。 2. 組織討論:談談技術試驗對發現問題有什么重要作用? 1. 閱讀、思考、體會。 2. 參與討論。 8 小結 引導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整理、歸納。 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理、歸納。

  七、教學反思

  這一章內容,蘇教版的教材分為兩節。我原來的處理方法是:由于學生已經對設計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一部分的教學,就應該讓學生通過實例來體驗提出問題和明確問題這一個過程,讓學生通過臺燈設計提出的背景到最后設計要求的提出,體驗一個問題的發現過程和確定過程。這樣思路更為清晰,節奏更為明快,又節省了課時。因此,我將兩節內容并做一節課,緊緊抓住孫宇是怎樣發現這個問題,又是如何明確這個問題的。至于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及發現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略過不講。

  但是課后我重新研究了教材,我感覺我讓學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應該讓學生“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和“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途徑和方法”。在教學中,應該通過實例讓學生明白問題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生才會覺得發明創造不神秘。而且在教材介紹的幾種方法中,通過收集和處理信息的途徑或方法來發現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應該讓學生知道。

  因此,在完成了第五章的“常用的創造技術法”的教學后,我又返回來補充這一節的教學。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給學生設計了教學情境(如準備一些我用電視卡刻錄的視頻),讓他們明白問題就在身邊,很自然地發現和提出生活中的問題。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我還事先將學生分成了6個小組,學生剛學習了頭腦風暴法,知道應該如何做。實踐證明效果比較好。視頻一播放,一下子把學生吸引過來了,很感興趣。在自由討論時,氣氛很熱烈,大家就生活中的發現將問題一個個提出來。

  本節課用時40分鐘,但內容偏多。對通過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來發現問題的這個途徑與方法只能草草講解,一筆帶過。

發現問題 篇4

  杭州求是高級中學:羅 梅

  教學目標:

  1、  明確發現技術方面問題的重要性,知道發現問題的來源。

  2、  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日常生活嘗試發現問題,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途徑與方法。

  3、  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所發現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

  教學重點:掌握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教學難點: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所發現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

  能力目標:

  1、  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

  2、  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增強問題意識,養成關注生活,勤于思考的習慣。

  教學對象分析:學生對問題本身并不陌生,但對什么是技術領域內的問題不太了解;傳統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只關注書本知識,很少關注自己身邊的問題和生活中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對他們不重要)。對高中生而言,學生并不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只是缺乏對問題的敏感性。有的學生雖然能發現問題,但沒有技術設計意識,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問題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系統的分析問題的本質。

  教學對策: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拓寬視野,擴充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發動學生提出問題,同時補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有所啟發,增強問題意識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引入:(演示)新方便袋往往不易打開。

  講述: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但是我們都沒有想怎樣去解決,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習慣是問題敏感大敵。敏銳的發現事物的缺陷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板書:4、1 發現問題

  講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問題,有科學問題如“宇宙是什么?除了地球還有別的星球有生命嗎?有社會問題如“礦難為什么屢屢發生?”有技術問題如“怎樣使電熱水器更安全?”我們今天所說的問題就是技術領域內的問題。

  舊知識: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如何區分?

  科學問題側重“是什么”“為什么”;技術問題是“怎么辦”

  預習作業反饋:小組整理匯報發現的問題及問題的來源。(預計5分鐘)

  歸納:板書一、問題的來源1、生活中遇到的問題;2、別人給出的問題;

  案例分析:電話的發明

  貝爾針對的是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從何而來?

  補充問題來源3、設計者自己主動發現的問題。

  講述:前兩種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較明確,主要是針對一般的和已有的問題提出,而第三種問題是全新的,需要我們積極主動的思考,需要我們細致入微的工作,這類問題的發現即可以挑戰和拓展我們的能力,也可能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需要,推進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發現問題并不困難,難得是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舉例:1.永動機的設想 違背科學原理不可能實現

  2.太空電梯設計圖片 這種設計現在可以實現嗎?為什么?

  3.一款鑲鉆石的手機圖片,設計者想解決什么問題?有必要解決嗎?

  講述:我們不僅要有發現問題的意識,而且應掌握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樣才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發現問題有哪些途徑呢?

  板書:二、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1.  觀察日常生活

  學生活動:1)閱讀案例新式紡紗機的誕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有過無意中發現問題的經歷嗎?

  2)馬上行動:你知道這些問題引發了哪些設計和發明嗎?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兩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① 當人們生病需要躺著用直吸管吸取杯中的飲料時,如果管子彎折了,就喝不到飲料;② 人們在喂嬰兒食物的時候不知道冷熱,會燙著孩子;③ 在使用折疊式剃須刀時很不安全,常常刮破皮膚。

  練習:你可以從下列圖片(打針的場景、塑料桶、馬桶……)發現什么問題?

  講述: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我們還可以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來加以發現。這樣的觀察需要根據一定的目的制定觀察提綱或觀察表,然后自己親身體驗,進行總結分析從而提出問題。

  2.收集和分析信息

  文獻法、問卷法、詢問法(直接詢問法、間接詢問法、家庭詢問法、個別詢問法等)。

  學生交流:你在生活中是否接觸過問卷調查?有什么感受?問卷調查有哪些類型?問卷設計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案例: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很推崇“抓住問題,追問到底”。比如,某臺機器突然不動了,他們就采用追問到底來解決。

  “機器為什么不動了?”    —-保險絲斷了。

  “為什么保險會斷?”      ――超負荷,電流過大

  “為什么超負荷?”        ――軸承潤滑不好

  “為什么軸承會潤滑不好?”――吸不上潤滑油。

  “為什么吸不上油?”      ――油泵嚴重磨損

  “為什么會磨損?”        ――是因為沒有裝過濾器進入了鐵屑。

  問題到此,也就解決了。應該給油泵裝過濾器。

  講述:可見采用詢問法不僅可以發現問題,而且可以發現問題產生的原因。

  學生活動:課本p81馬上行動,分析表中數據,可以發現什么問題?

  3.  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

  案例:伽利略與體溫表。這個案例給我們什么啟示?

  討論:請你談談技術試驗對發現問題有什么重要作用。

  思考題: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有很多,你認為發現問題的途徑還有哪些?

  (自然遇到的;聯想產生的;別人求助的;夢到的……)

  小結:生活中不是沒有問題,缺的只是發現問題的眼睛。需要我們積極主動的思考。

  1、  積極敏銳 抓住問題(用心觀察日常生活)

  2、  主動出擊 尋找問題(收集和分析信息)

  3、  科學探索 創造問題(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

  板書設計:

  4.1 發現問題

  一、問題的來源

  1、生活中遇到的

  2、別人給出的

  3、設計者自己主動發現的

  二、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1、觀察日常生活

  2、收集和分析信息

  3、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

發現問題 篇5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給學生設計了教學情境(如準備一些我用電視卡刻錄的視頻),讓他們明白問題就在身邊,很自然地發現和提出生活中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

  1.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2.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途徑和方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及主動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難點:能就生活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問題。

  三、教學準備

  事先刻錄的視頻和課件

  教學形式:將學生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討論后代表發言。

  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l現問題的重要性

  1.什么是問題?

  生活中為我們所不知而需要解答的話題,這就是問題。

  2.問題的分類:

  問題有科學問題、社會問題、技術問題等。

  問:“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了體溫計的人是誰?”這是一個科學問題還是一個技術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科學問題。

  科學問題主要是“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

  “怎樣測量出人的體溫?”這個問題呢?——技術問題。技術問題主要是“怎么辦”的問題。

  而像“毒品問題、大學生失業問題等”就是社會問題。

  這節課我們討論的主要是技術問題。

  3. 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及問題的來源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說明了發現與提出問題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樣,發現與提出問題在技術活動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技術活動中,為什么發現問題那么重要呢?

  這是因為: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尋找解決某個問題的途徑的過程。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進行設計的前提,如果沒有發現問題、不能提出問題,設計便無從談起。另外,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是極具創造性的過程,要想從平常的、已經習慣的事件中發現不平常的因素,這是很不容易的事,它比在現成的問題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需要創造性思維。

  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

  第一種,人類生存活動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例如,為了解決如何清潔牙齒的問題,人們設計出了牙刷和牙膏。

  第二,由別人給出問題,設計者必須針對問題尋求解決方案。例如,怎樣測量出人的體溫?這個問題是伽利略的朋友向伽利略提出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伽利略于1593年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支體溫表。

  第三種,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設計者自己主動地發現問題,并試圖解決它。

  學生活動:閱讀案例“電話的發明”并思考:“貝爾的設計針對的是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從何而來?”

  (二)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1. 觀察日常生活

  2.收集和分析信息

  3.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

  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第一種途徑“觀察日常生活”。

 。◣煟┤粘I钍俏覀兇嬖诘谋尘昂突A,它隱藏著很豐富的問題資源。如果我們用心觀察,肯定會發現一個個的問題,然后,才引發了一個個設計和發明的誕生,F在請大家觀看視頻。大家要注意的是在視頻中問題是怎樣被發現,又是怎樣被解決的。

  教師播放事先收集的四段視頻“折疊杯子”、“啟蒙筷”、“濾毛貼”、“領帶架”。

  師問:在日常生活中,你有過發現問題的經歷嗎?

  請各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馬上行動”

  曾經有人發現:

  1.當人生病需要躺著用直吸管吸取杯中的飲料時,如果管子彎折了,就喝不到飲料;

  2. 人們在喂嬰兒食物的時候不知道冷熱,會燙著孩子;

  3. 在使用折疊式剔須刀時很不安全,常常會刮破皮膚。

  你知道這些問題的發現引發了哪些設計和發明嗎?請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一些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需要提出解決方法。

  要求:小組討論,提出問題越多越好,最后小組代表發言。注意問題不能重復。

  學生自由討論10分鐘。然后,6個小組代表上講臺總結小組討論結果。

  最后,教師簡單介紹發現問題的另外兩個途徑。

  師:事實上,發現問題的途徑還有很多,課后,請大家繼續思考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還有哪些。

  五、教學反思

  這一章內容,蘇教版的教材分為兩節。我原來的處理方法是:由于學生已經對設計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一部分的教學,就應該讓學生通過實例來體驗提出問題和明確問題這一個過程,讓學生通過臺燈設計提出的背景到最后設計要求的提出,體驗一個問題的發現過程和確定過程。這樣思路更為清晰,節奏更為明快,又節省了課時。因此,我將兩節內容并做一節課,緊緊抓住孫宇是怎樣發現這個問題,又是如何明確這個問題的。至于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及發現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略過不講。

  但是課后我重新研究了教材,我感覺我讓學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應該讓學生“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和“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途徑和方法”。在教學中,應該通過實例讓學生明白問題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生才會覺得發明創造不神秘。

  因此,在完成了第五章的“常用的創造技術法”的教學后,我又返回來補充這一節的教學。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給學生設計了教學情境(如準備一些我用電視卡刻錄的視頻),讓他們明白問題就在身邊,很自然地發現和提出生活中的問題。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我還事先將學生分成了6個小組,學生剛學習了頭腦風暴法,知道應該如何做。實踐證明效果比較好。視頻一播放,一下子把學生吸引過來了,很感興趣。在自由討論時,氣氛很熱烈,大家就生活中的發現的問題一個個提出來。小組代表的精彩發言也博得大家的熱烈掌聲。

發現問題 篇6

  教學案例基本信息表:

  設計者

  韓洪亮

  單位

  山東省濰坊第七中學 

  案例名稱

  發現問題

  適應范圍(標明年級和模塊)

  高一年級   必修一 

  課時

  1 課時

  一、教材分析:“發現與明確問題”是技術設計過程的首要階段,它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以及揭示與明確問題具有重要作用。本章是教材分段探討“設計過程”的第一章,是學生確立設計項目進入獨立設計活動的開始,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前后內容的聯系。本節“發現問題”由“問題的來源”、“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兩部分組成,并對這兩部分做了適當的拓展。這兩部分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應用,且可以引導學生建立發現問題意識,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目標。

  二、學生分析:教學對象為高一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認知能力,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學習本節內容相對輕松,但是缺少發現問題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結合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知道問題的基本來源。

  2、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日常生活嘗試發現問題,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途徑與方法。

  2、能力目標:

  1、能結合各種渠道收集與所發現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

  2、養成發現問題的意識,并試圖解決它(長期目標)。

  3、情感目標:使學生積極參與,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批判精神。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教材處理:按照教材內容順序學習,做臺燈的一部分暫未提及,作為第五章的開始。

  五、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無網絡)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開設的課程,像數學、物理、生物等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各種比賽,那我們通用技術課程能參加什么樣比賽呢?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比賽”

  問題:同學們想不想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問題:我們拿什么參加呢?我們的小發明、小創造。

  對,可這首先要求我們在某一現象或事物上發現了新的問題,之后才能通過設計,解決這個問題?梢,發現問題是前提條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技術活動中,為什么發現問題那么重要呢? 這是因為: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尋找解決某個問題的途徑的過程。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進行設計的前提,如果沒有發現問題、不能提出問題,設計便無從談起。由此可見,今天我們這一節課“發現問題”是多么重要。

  積極響應

  思考

  通過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問題,一步一步提出問題,從而引入課題,讓學生意識到發現問題的重要性,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問題”的概念

  什么是問題?問題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還沒有解決的現象(簡單)

  學生接受新知識

  問題的來源

  從技術角度看,人類進步與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不斷進行設計,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大屏幕展示圖片并解釋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總結并歸納出問題的來源

  幻燈片展示:提問:

  1  人類生存活動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

  2   別人給出的問題

  3   設計者自己主動發現并想去解決的問題

  看大屏幕展示的內容

  閱讀教材

  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這三張幻燈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來源

  讓學生多思考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由個別到一般,訓練學生總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

  有問題的來源我們可以看出,問題存在于世界的每個角落,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不僅要有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而且應該掌握一些發現問題的方法。方法有那些呢?

  聽講、思考

  過渡到發現問題的方法,前后銜接自然

  發現問題的方法

  小結

  1、觀看幻燈片:新式紡紗機的誕生,各種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辦法,

  看完這兩張幻燈片之后請同學們思考:在生活中你發現了什么問題?

  提問:

  然后再看一張輔助幻燈片。內容是變色防燙碗和帶吸管的可樂罐。

  2、觀看幻燈片:鋼盔的發明和收集信息的方法

  看完這張幻燈片之后請同學們思考:在生活中你用分析數據的方法發現過什么問題?

  提問:

  為了說明收集和分析信息是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學習問卷調查法:

  你在研究性學習中有否接觸過問卷調查?問卷有哪些類型?問卷設計要注意什么?你在研究性學習中有否接觸過問卷調查?問卷有哪些類型?問卷設計要注意什么?

  3、觀看幻燈片:伽利略發明體溫計(p82案例)

  ,這個案例說明了什么?

  在技術試驗的過程中能發現問題,而且是現代社會我們發現問題的主要方法。

  請同學們概括歸納發現問題的方法途徑:

  •         1 觀察日常生活

  •         2 收集和分析信息

  •         3 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

  問題的來源:

  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看大屏幕展示的內容并思考

  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看大屏幕展示的內容并思考

  積極思考

  自主學習

  學生積極思考,閱讀教材,回答問題

  聽講

  引導學生意識到日常生活時發現問題的來源

  根據學生的回答決定這張幻燈片怎么解釋。

  用鋼盔的發明來說明統計數據也是發現問題的途徑。

  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講解問卷調查法使學生建立初步的印象。

  讓學生多思考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由個別到一般,訓練學生總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概括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化記憶和理解

  作業

  1、p83 第 3 題。

  2、思考學習本節課的意義。

  鞏固提高學習效果;幫助培養建立發現問題的意識。

  教學反思: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各種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引入課題還是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都是通過啟發引導、提出問題、鞏固練習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積極思考,積極探索中掌握新新知識、消化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傮w教學效果良好,如果能準備出實物進行講解,我覺得效果會更好。

發現問題 篇7

  可以,請說吧!”

  生:烏鴉一定能喝到水嗎?

  師:你說呢?

  生:昨天我做了試驗,認為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

  (這時許多同學大笑起來,我也覺得被他打亂了我的教學過程,差一點發怒起來,最后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要讓學生談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生:你們不信!讓我現場做個實驗給大家看看!

 。ㄓ谑,他從抽屜里拿出兩個瓶子和一袋小石子,往瓶子里扔石子,他的瓶里裝的水多的,扔進一個個石子后,水漸漸滿到瓶口;而瓶里裝的水少的,投石子后反而把水淹沒了。)

  生:只有當瓶子里有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而瓶里的水是小半瓶,甚至更少的話,烏鴉就喝不著水了。

 。ǹ戳怂膶嶒灪吐犓脑捄,大家沉黙了,我覺得他的說法,很有道理。同時還能認真做實驗來說明“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這個問題。)

  師: 你勤動腦筋,真聰明!”(這時,他笑了,可以看得出他多了一份自信。)

  <反思> 

  發現問題--《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發現問題 篇8

  第四章發現與明確問題

  第一節發現問題

  【教材版本】

  通用技術必修1《技術與設計1》(江蘇教育出版社)

  【設計理念】

  以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話題為切入點,創設情景促進學生思考,用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師生互動、自我體驗中完成本堂課的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分析

  本節內容由問題的來源、發現問題的途徑及方法、技術研究與技術實驗三部分組成,在知識點的內在邏輯上這三個知識點是一種逐層遞進的關系。發現問題是技術設計過程首要階段,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

  教學時間:1課時。

  2.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分析

  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及問題的來源這兩部分內容是學習發現問題的方法的鋪墊和準備。學習的重點在于使得學生理解和掌握發現問題的方法,而由于問題的種類不同,故此可針對不同種類的問題提煉出發現的方式。這也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和難點。

  3.知識學習意義分析

  發現問題是從事任何活動的起點和發端?茖W合理的問題是促進事物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人類社會就在這樣一個不斷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展進步。因此,發現問題對技術發展、科學研究、生產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節的學習在于掌握發現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探索、思考、求新的精神。

  【學情分析】

  1.原有認知發展分析

  在高階段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能夠從現象中分析隱藏與其后的本質,具有歸納總結、演繹和邏輯推理的能力。

  2.原有知識結構分析

  發現問題對于每位同學來講似乎并不陌生,問題在我們生活當中無處不在,問題的提出是人類發展社會進步的基礎。但我們的學生對問題卻往往視而不見,問題如空氣,習以為常、不能一起足夠的重視與關注。即便能提出問題,可是從未考慮過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對問題的提出也不系統,在思維和習慣上沒有明確的方式方法。這節課的意義在于從理論上對問題的提出進行一個歸納、總結,告知學生發現問題的視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因此,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問題的思考就成為了學生進行本節學習的知識基礎。同時,他們的認知水平能夠對現象進行總結。

  3.非認知因素分析

  高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他們學習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識目標: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途徑和方法。

  能力目標: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所發現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日常生活,嘗試著去發現問題,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途徑和方法,在相關文獻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中能掌握信息搜集的方法和渠道,學會分析相關信息,并對其進行處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切感受發現問題對社會進步及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

  2.教學難點: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資源】

  本節課的教學在多媒體教室完成。通過幻燈片呈現諸多的圖片、視頻案例,借以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

  教學器材:直吸管、可彎曲吸管、折疊式剃須刀、電動剃須刀。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小組討論、比較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在第三章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對設計的一般過程有了深刻的認識,知道了發現和確定設計項目,是設計的一般過程中的首要階段,是進行獨立設計活動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設計環節。”, “為了使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設計過程,從本章開始,我們將詳細地介紹幾個主要設計環節的有關知識!,“首先我們來學習發現問題這一節課的內容。”

  第四章發現與明確問題

  第一節發現問題

  一、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美國福特公司案例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一臺巨型發電機出現了故障,很多人都修不好,只得請來了德國的電機專家來修理。這位德國專家來了以后,用了兩天兩夜的時間呆在發電機旁,這看看,那聽聽,最后他在發電機的頂上劃了一條線并告訴修理工,將頂蓋打開,將劃線處的線圈減少16圈。故障果然被排除了。(酬金多少?)這位德國專家向福特公司索要1萬美元的酬金。很多人認為不值,因為故障很簡單,排除也很容易。

  但福特的老總認為值。因為他發現了問題,而不在于排除故障的復雜與簡單。

  發現的問題是否具有比較高的價值?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愛因斯坦【美】

  生活并非盡善盡美,而問題所在之處恰恰是其不能滿足人類需求的地方。為了滿足需求,人們需要發現問題。從技術角度看,人類進步與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不斷進行設計,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人的需求→問題→促使技術發展

  二、問題的來源

  1.什么是問題?

  在生活中,在很多為我們所不知而需要解答的話題,這就是問題。

  要求要解答的題目。

  需要研究解決的疑難和矛盾。

  2.你都遇到過哪些問題?

  在我們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形形色色的問題。有的是科學方面的問題,有的是社會方面的問題,也有的是技術方面的問題。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體溫計的人是誰?——科學問題

  怎樣測量出人的體溫——技術問題

  毒品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工人下崗,失業問題——社會問題

  3.問題從何處來?

  通過舉例,讓學生將列舉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出學問題的三個來源。

  (1)人類生存活動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必然碰到的)

  例:我們要解決如何進食,所以設計出刀叉。叉子、筷子;為了解決清洗衣服,人們設計出了洗衣粉、肥皂等。

  (2)別人給出的問題(別人給出的)

  在企業進行設計工作時,問題的來源大都屬于這種。當汽車的速度超過200km/h時,空氣阻力問題越來越明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設計了外觀呈流線型的汽車。

 。3)基于一定的目的有設計者自己主動發現問題(主動發現的)

  【案例分析】

  閱讀p78《電話的發明》,貝爾針對的是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從何而來?

  答案:貝爾針對的是如何讓聲音通過電傳輸的問題。是貝爾自主發現并研究解決的問題。

  第一、第二種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較明確,主要是針對一般的和已有的問題提出的,而第三種問題卻是全新的,它需要我們積極主動地思考,需要我們細致入微地工作需要我們獨具慧眼的發現。這類問題的發現,一方面可以挑戰和拓展我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推進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面對技術世界,有的人善于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有的人卻“視而不見”,這不僅是問題意識的強弱所致,也牽涉到是否掌握發現問題的方法。那么,發現問題有什么途徑與方法呢?

  三、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同學們,生活是蘊藏問題的大寶庫,在生活中,偶然遇到的一個事件、一個器物、一個現象,甚至對偶然遇見的人或事的偶然一瞥、偶然一思,都可能引發一個問題的發現。生活中從來都不缺少問題,缺少的是發現問題的眼睛!

  p79案例:新式紡紗機的誕生

  說明:生活的點滴均可引發問題的發現。

  1.   敏銳觀察,發現問題——觀察日常生活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有過無意中發現問題的經歷嗎?

  【案例分析1】

 。1)屁股挨凍這么辦?

  (2)鉛筆盒的進步?

 。3)蒸鍋中的碟子拿不出來怎么辦?

  (4)剩余食物的軟包裝口敞開怎么辦?

  【案例分析2】

  以下方案解決了什么問題?

 。1)圖1

  馬桶刷通常用痰盂盛,既占地方又不利于地面衛生清潔。

  (2)圖2

  解決了不宜釘鉤的光滑墻面安裝掛鉤的問題。

 。3)圖3

  解決了拖把的放置問題。

  【案例分析3】再考考你:以下你發現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

  左圖問題:防盜網裝于內,玻璃壞了難于修補。

  解決方案:防盜網裝于外,或防盜網設計成縱向條狀。

  右圖問題:桶蓋抓手下大上小,容易打滑。

  解決方案:桶蓋抓手設計成上下一樣的,或大小變化不大、下小上大。

  【馬上行動4】

 、俨∪颂芍弥蔽芪”酗嬃,如果管子彎折,就喝不到飲料;

 、谌藗冊谖箣雰菏澄锏臅r候不知道冷熱,會燙著孩子;

  ③在使用折疊剃須刀時很不安全,常常刮破皮膚;

 、芘麓蜥樤趺崔k?

  你知道這些問題的發現引發了哪些設計和發明嗎?

  圖例答案:

 、  一種自帶吸管的易拉罐

 、  變色防燙碗

 、  飛利浦hq46剃須刀(雙層刀片設計剃須更舒適)

 、  無針注射器

  問題探討:善于在觀察生活中發現問題者具備哪方面素質?

 、訇P注生活,有較強的問題意識。

  ②具有對問題價值判斷的敏感性。

 、矍谟谒伎,善于聯想,具有解決問題的愿望。

  2.主動出擊,尋找問題——收集和分析信息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上收集信息的多種方法(見課本圖)。

  案例:鋼盔的發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各國都對他們陣亡的士兵進行了統計,發現有相當比重的士兵因頭部中彈而死。后來各國就研制了鋼盔來保護士兵的頭部。

  收集信息的途徑:文獻法、問卷法(開放式、封閉式、混合式)、詢問法

  【交流活動】

  p81以高一(1)孫宇同學設計臺燈為例,就“使用臺燈產生的苦惱”如何展開詢問?

  【馬上行動】請就鋼筆的使用情況設計一份詢問提綱,通過對同學的詢問,發現問題并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使用筆的過程中有什么問題?發現這些問題,你有何設計設想?

  發現問題

  問題產生的原因

  如何解決

  筆摔過之后,就不好寫了,會漏墨。

  筆尖容易開裂,裝墨水的橡膠軟管容易破。

  對筆尖和吸墨管的構造和材料做改進設計 

  攜帶不方便,需要和紙配套使用。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科技的發明使數碼設備、u盤、筆記本等成為人們記錄的首選。

  增加鋼筆的附加功能,如收錄音、計算、記憶等功能。

  筆蓋容易掉

  筆蓋和筆身是分離的,需要人工開合 。

  設計一個自動蓋頭

  問題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也存在問題,問題處處在,時時有。只要同學們細心、認真觀察也可以發現問題。

  3. 研究試驗,產生問題——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

  【案例分析】1閱讀p82案例,這個案例說明了什么?

  這個案例說明了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往往會觸發靈感,發現新問題,進而產生新發明。

  【案例分析】2——北京順義新大橋垮塌

  xx年12月,北京順義新建的鋼索斜拉橋在試驗中垮塌,好在橋離河床低,又置枯水期,僅有三人負傷。該橋設計承重量100噸,試驗時由10輛裝載沙子的車駛往橋上,總載重約60噸,可見其實際可承載重量達不到設計要求。如不經試驗而使用,后果不堪設想。

  【思考】技術試驗對發現問題有什么重要作用?

  在已有的技術研究中聯系和發現新問題;在技術試驗的過程中感悟和發現新問題 。

  【思考】你認為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還有哪些?

  刨根究底  抓住問題

  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很推崇“抓住問題,追問到底”。比如,某臺機器突然不動了,他們就采用追問到底來解決。“

  ――機器為什么不動了?”

  ――保險絲斷了。

  ――為什么保險會斷?

  ――超負荷,電流過大

  ――為什么超負荷?

  ――軸承潤滑不好

  ――為什么軸承會潤滑不好?

  ――吸不上潤滑油。

  ――為什么吸不上油?

  ――油泵嚴重磨損

  ――為什么會磨損?

  ――是因為沒有裝過濾器進入了鐵屑。

  問題到此,也就解決了。應該給油泵裝過濾器。

  聯想產生問題

  例1:魯班由手被草的葉緣劃破這一現象產生聯想,進而發明了鋸子。

  例2:既然凸透鏡能聚集太陽光來點火,那么冰不是也能取火?

  做夢發現問題

  例:苯的分子式的發明

  元素周期表的發現

  四.小結

  1.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2.問題的來源:

 。1)人類生存活動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必然碰到的)

 。2)別人給出的問題(別人給出的)

  (3)基于一定的目的有設計者自己主動發現問題(主動發現的)

  3.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1)敏銳觀察,發現問題——觀察日常生活

 。2)主動出擊,尋找問題——收集分析信息

 。3)研究試驗,產生問題——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

  五、課后反思:

  本節課因在課前對課件做了充分的準備,使運用課件教學取得較大的成功!皢栴}的種類”與“問題的來源”分別采用表格和圖示的方法來論述,學生一目了然,提高了教學效率。課件中增加了許多生活中典型案例的分析,擴充了教學容量,增強了論述的說服力,使學生切實認識到“問題無處不在”和發現問題的意義。補充“聯想產生問題”利于啟發學生開拓“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這里將魯班發明鋸作為“聯想產生問題”案例)

  補充:

  案例一:浙江省有一位高中學生,設計了一個“多功能量角器”。獲得了浙江省青少年科技發明獎。她是怎樣發現了這個設計項目的呢?原來是因為做錯了一道數學題。一次數學作業本發下來,在一道題上老師劃了一個大紅叉。仔細一看是因為三角函數值查錯了。她想,可不可以不用查表就得到函數值呢?如果能將函數值刻在量角器上,不是很方便嗎?因此,她決定設計一個“多功能量角器”。經過她的刻苦鉆研和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

  案例二:還是這所中學的一位高中學生。一個暑假,她到居住在鄉下的奶媽家去看望奶媽,看見獸醫正在給小雞做閹割手術,并得知,公雞去勢可以促進生長,提高產量!叭菘梢蕴岣弋a量”的結論在她的腦子中產生了強烈的反應。她馬上想到,“公兔去勢是不是也可以提高產量呢?如果可以,那奶媽家的100只長毛兔,不是就可以提高兔毛的產量了嗎?”帶著這樣的疑問,她決定“試一試”,首先學習如何識別雄兔和雌兔,然后學習怎樣選擇試驗兔,再學習給雄兔做去勢手術,并在獸醫的指導下,給三只雄兔作了去勢手術,接下來就是等待試驗的結果。74天過去了,結果也出來了,與未做手術的兔比較,產量增加7%,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試驗結果,她又和幾個同學一起,又給10只雄兔做了手術,產量又增加了6.8%。據專家估算,這項試驗的推廣,將使新昌縣全年增加收入74萬元。這項成果被評為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這雖然只是一項技術的發現過程,但它和設計項目的發現是完全相同的。值得我們來學習和借鑒。

  案例三:也是一名高中生,他的鄰居大叔在外打工時扭傷了腿,柱著拐杖回家休養。每天看到大叔艱難地上樓、艱難地下蹲。使章曉軍同學產生了要為大叔減輕痛苦的強烈愿望。他經過分析,只要拐杖能隨著人動作的需要變化長度,讓拐杖什么時候都能起到作用,就能幫助用拐杖的人方便地完成上樓、下蹲等動作。經過多次的試驗、改進,最后終于完成了這項產品的發明。并獲得省科技發明二等獎。

  在這位高中生的發明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前面的兩次嘗試都失敗了。一次是“摔不破的眼鏡”,(他喜歡運動,又戴著眼鏡,經常摔破眼鏡)另一次是“可變焦的透鏡”。但是,失敗并沒有使章曉軍同學止步。他仍然用挑剔的眼光仔細地觀察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發掘它們不完善之處,尋找改進的最佳方法。就是在這種精神支持下,他終于獲得了成功。

  案例四:一位中學生,在看電影的時候,看到農民用手讓玉米脫粒的時候,就想起家鄉的人用手脫粒的艱難情境,他決心要發明一個讓家鄉人民擺脫脫粒艱難的“家用玉米脫粒機”。在構思方案時,他受到農民在手工脫粒時,先用一個錐子,從玉米行縫中插入,左右晃動,把玉米粒擠下來的啟發,想出了將玉米棒放入不斷轉動的圓筒中使之脫粒的基本方法,經過多次的試驗和改進,終于制成了高效、省力的“家用玉米脫拉機”。并由學校制作成成品,送給了家鄉的鄉親們。這項設計同樣獲得了省級獎勵。

  案例五.南京的很多紅旗出租車后座空調出風口經常會壞,因為經常被客人用腳踩。到了下雨天就會把泥留在上面不易清理,而且他們也沒時間清理,時間一長就壞了。一位紅旗轎車出租車司機針對問題發明了車后座空調出風口蓋子,正對出風口處的小窗口上的蓋子處挖出一塊可開合。到了夏天天熱蓋子就開著,平時不用就合上,有效地解決了問題。

  這幾個案例還說明:人人都可以進行設計,人人都可以有所發明,每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這個結論,不僅是實踐的總結,它還得到了基因理論理論的支持。我們人類的祖先,在開始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時候,其實也不比其它高等動物聰明多少。但是,隨著人類不斷地發明和創造。人的大腦就更加發達。這種發達的大腦,必然通過基因和遺傳,在每個人的身上積淀起深厚的創造潛能。人在青少年時期,正是這種創造潛能最活躍的涌動期。好奇心、敏感性、躍躍欲試的勇氣就是這種涌動最明顯的體現。但是,好奇心容易在日復一日的司空見慣的氛圍中窒息;敏感性容易在“事不關己”的惰性中麻木;而躍躍欲試的勇氣則容易在對權威的過于迷信中消亡。許多人的創造潛能就是這樣被沉埋于心底,長期塵封甚至霉爛掉了。因此,要將人的創造潛能化為現實創造,就要在青少年時期激發其好奇心,維護其敏感性,鼓勵其敢試的勇氣。我們開設通用技術課,就是要為同學們揭開蒙在創造上的神秘面紗,讓大家知道創造是每個人都可能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看,創造又是十分簡單的。我們要鼓勵同學們積極動腦,勇敢地動手,嘗試著去發明,去創造,并最終拿出成果來。我體會,這應該是我們在高中開設技術課程的最根本的目的,這也是技術素養的重要內容。

  舉例六:在xx年9月,ibm公司員工狀告公司的案件。

  ibm公司是全球有名的大公司,被人們稱之為“藍色的巨人”,該公司對待自已的員工就像對待自已的親屬一樣,但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公司,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來在ibm公司無塵車間工作過的員工,他們通過調查發出他們患癌癥而死亡的比率是常人的4倍,他們新生兒畸形率是常人的8倍,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情況,原來在無塵車間工作時他們就要經常接觸到一種化學物質,該化學物質對人體有毒,而該公司對員工隱瞞這種情況。

  文獻法

  詢問法:集體詢問、家庭詢問、電話詢問、個別詢問。

  案例七: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很推崇“抓住問題,追問到底”。比如,某臺機器突然不動了,他們就采用追問到底來解決。“機器為什么不動了?”-保險絲斷了。――為什么保險會斷?――超負荷,電流過大――為什么超負荷?――軸承潤滑不好――為什么軸承會潤滑不好?――吸不上潤滑油。――為什么吸不上油?――油泵嚴重磨損――為什么會磨損?――是因為沒有裝過濾器進入了鐵屑。問題到此,也就解決了。應該給油泵裝過濾器。

  以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很推崇“抓住問題,追問到底”為案例說明:采用詢問法不僅可以發現問題,而且可以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

  案例八:“天花病疫苗的發現” 因天花的蔓延所造成的人類的不幸是令人慘不忍睹的。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歐洲先后就曾有五位國王或皇后因天花而喪生,人們因天花難以遏制的傳染而惶恐。作為醫生的琴納,懷著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濃厚的興趣迫切希望能夠對天花這種疾病的防治作出點努力。有一天,一位少女來到琴納的診所看病,琴納根據少女的癥狀診斷她患的是天花。但是少女稍停片刻之后解釋說:"我這不是天花。我在奶牛場擠牛奶時,手指上的皮膚不慎被裝牛奶的鐵桶碰破了,當時沒在意。后來,碰破的手指又接觸到奶牛;嫉亩化徤希谌欤沂稚暇蜕隽藥最w小痘瘡。這不是天花,幾十年來,在我們奶牛場所有擠奶的姑娘中,沒有一個患天花的,只是差不多都患過這種小痘瘡。"聽了少女的話,琴納仿佛意識到了什么,然而又有點半信半疑。在此后近20年的時間中,琴納一邊行醫一邊經常到奶牛場,仔細觀察奶牛生痘瘡,牛痘怎樣感染到人的身上,人感染了牛痘后又有哪些癥狀。在經過細心的觀察之后,他做了詳細的記載,接著就開始了在動物身上接種牛痘,然后再接種天花的試驗。1796年5月17日,被稱為"死神的幫兇"的天花從此被人類征服了。

  分析:琴納是怎么發現天花疫苗的?他用了哪些方法?

  出于解救天花病患的目的,主動從少女的話中發現了問題“幾十年來,在我們奶牛場所有擠奶的姑娘中,沒有一個患天花的,只是差不多都患過這種小痘瘡。” 他通過仔細的觀察,詳細的記錄和多次的試驗才發現了天花疫苗。

  案例九:“關鍵期理論的發現” 性學家勞倫茨在偶然中發現他的一只小鴨子沒有跟著母鴨子走,帶著這樣的疑問,他做了個實驗,把剛出生的小鴨子跟母鴨子分離,他就在小鴨子的身邊走來走去,結果發現這只小鴨子永遠也學不會跟隨母鴨子,反而跟隨他。 別小看這小鴨子,它們使勞倫茨獲得了諾貝爾獎-據此提出了關鍵期理論,即小鴨子的這種先天學習(他稱之為“印刻”現象)只在其出生后一個短暫的關鍵期內發生,一旦形成就不會改變,并形成永久性依戀。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就不再出現這么好的學習時機。

  [案例]

  郁悶的一天

  小明今天上課遲到了。

  昨天爸爸去外地出差,媽媽又在醫院值班。小明怕今早起不來,昨晚睡前,拿出新買的鬧鐘,設定好鬧鈴的時間。早上5點鐘鬧鈴就響了,小明醒來一看,時間還早,就又睡下?墒沁@一覺睡過了頭。要是鬧鐘能夠設定每隔一段時間就自動提醒,那該多好!

  從床上起來,匆匆忙忙從冰箱里取出速凍水餃放進鍋里煮,卻發現水餃凍成一團,怎么都分不開。背上書包,趕緊開門,卻怎么也旋不開防盜門上那個開鎖的旋扭。

  匆匆忙忙騎上自行車,發現輪胎是癟的!這輪胎天天漏氣,哎,要是有不漏氣的輪胎該多好!

  上了一輛公交車,發現ic卡刷不了,原來刷卡機“罷工”了,小明沒帶零錢,這下完了,只能走到學校去了。

  ……

  回答發現的問題

  苯在1825年由英國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首先發現。此后幾十年間,人們一直不知道它的結構。苯地結構成了十九世紀的一個很大的化學之謎。當時所有的證據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對稱,大家實在難以想像6個碳原子和6個氫原子怎么能完全對稱地排列、形成穩定的分子。為了探究謎底,凱庫勒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工作起來就忘記了休息,黑板、地板、筆記本,甚至墻壁上,到處都是他寫下的化學結構式,但是一直沒有結果。直到有一天,凱庫勒苦思冥想,他長期以來一直想把苯分子的結構式表達出來。他想著想著,困倦了,幾乎要昏昏入睡。坐在壁爐前打了個瞌睡,原子和分子們開始在幻覺中跳舞,一條碳原子鏈像蛇一樣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轉……他被這奇異的夢驚醒了。這珍貴的一剎那夢境,給他帶來了啟示:凱庫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個環,苯分子用一個六角形的環狀結構來表示不是很好嗎? 在德國化學會成立25周年慶祝大會上,凱庫勒報告了自己發現苯環結構的經過,開玩笑地對人們說:“先生們,讓我們學會做夢吧”凱庫勒抓住這夢中的一閃念,迅即解決了這長期困擾他的問題,從而對有機化學理論做出了卓著的貢獻,成為靈感促成發明的著名事例。

  有人為了更形象的描述苯地環狀結構,還用蛇環和猴環圖描述苯的環狀結構

  從此,苯分子c6h6有了一種固定的權威性的表述方法。就是現在充滿了我們的有機化學教科書的那個六角形的圈圈。凱庫勒認為苯環結構是6個碳原子構成平面六邊形,每個碳原子均連接一個氫原子,環內碳碳單鍵雙鍵交替如圖:

  苯的凱庫勒式:

發現問題 篇9

  一、內容分析

  “發現問題”是江教版《技術與設計1》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技術設計過程首要階段,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對“問題來源”、“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進行系統闡述并進一步拓展,有助于提高學生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敏睿地發現問題。

  二、學情分析

  1、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文化基礎,認識問題有自己的觀點,具備了發現問題的初步知識,但判斷能力較差,難以發現有設計價值的問題。

  2、學生對分散的、零亂的問題,缺少合理性、科學性的分析,難于提出符合事理技術設計的問題,對發現問題缺少系統性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發現問題的三種情況,了解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懂得發現問題也是有章可循的。

  能力目標:在發現問題過程中進行分析問題,提出有技術設計的問題,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標: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善于對生活經歷的思考,體驗生活的樂趣,養成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思想情感。

  四、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

  難點:引導學 生 發 現技術設計的問題是人門需要的問題。

  五、教學設想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發現問題的重要途經之一,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現的問題是相當豐富多彩的。教學時運用前章陳晨同學發現“便攜式小凳子”為案例展開,在一次的實踐活動中將發現許多的問題,對這些發現的問題應怎樣分析、提煉,從而提出有設計價值的問題來!叭藗兗彼R鉀Q的問題就是有設計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并留心觀察和思考,反思生活中那些需要人們去解決的問題。對“收集和分析信息、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來發現問題進行略講,指出它們也是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六、教學過程

  序列

  教學內容

  教師引領

  學生活動

  1

  陳晨發現小凳子的圖片

  播放圖片

  觀察圖片

  2

  問題來源于日常生活

  引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

  細心觀察、積極思考,從畫片中發現了什么問題

  3

  問題的提出

  ,

  1 、問:學 生 發 現了些問題,

  2 、把學 生 發 現的問題投影。

  根據自已生活體會,說出從圖片發現了那些問題。

  4

  分析問題,

  指導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分類。

  1 、問題進行分析、分類 。

  2 、指出提出問題的依據。

  5

  技術設計的問題

  提問:

  1 、技術設計的問題是什么問題?

  2 、這個畫面中能有幾個技術設計的問題?

  3 、對這些問題應如何分析、提煉和論證它們的可行性等?

  1 、回答老師提問,并提出技術設計問題。

  2 、對技術設計問題進行論征。

  3 、提出人們急耍要解決的問題。

  6

  問題來源

  引導學生看教材

  學生看教材,并歸納發現問題的三種情況

  7

  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 1 )觀察日常生活

  指出日常生活的多樣性,需要解決問題的很多,選擇靈活性強。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

  1 、閱讀教材,從案例中感悟知識,并完成馬上行動。

  2 、閱讀觀察的一般要求

 。 2 )收集和分析信息

  1 、收集和分析信息,有什么途徑與方法

  2 、 幫助學生完成馬上行動

  1 、看教材、了解途徑與方法

  2 、完成馬上行動的內容

  ( 3 )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

  進行一個“發現問題”的科學實驗。如大氣壓強的實驗等。

  學生觀看實驗,發現問題。

  8

  小結

  1 、生活中需要技術設計的問題是很多的,無處無有。

  2 、引發 學 生 發 現更多的問題

  整理與鞏固知識

  1 、發現問題的一般情況

  2 、歸納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七、教學反思

  1、有些人對事物視而不見,聞而不聽、無動于衷;有些人對事物觸景生情,感慨萬千、舉一反三。教學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日常生活,對問題要積極思考尋找根源,尋找發現問題的契機。

  2、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把握課程標準,課程僅是技術的載體,技術寓于課程之中。通過對課程教學學生應體驗技術帶來的樂趣,提高自已的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技術意識、技術思想、技術方法及技術概念等。

  3、要與學生共同探究人憑借什么去發現問題;依靠什么去發現問題;采用什么方法去發現問題。對實踐活動要從不同有角度,不同的層面上去分析,要有刨根究底的精神。

  4、通過學習和探究學生發明制作了野外用餐式的“便攜式小餐桌”、簡易式的“定時開關”、“自粘線槽”和“可收筆鋒毛筆”等很有使用價值的作品,在第xx屆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和三等獎。

  來源:通用技術之家——周冬年的博客

發現問題 篇10

  《技術與設計1》(江蘇版)

  第四章發現問題與明確問題

  第一節發現問題

  教學設計

  姜玉波

  大連市104中學通用技術組

  xx61118

  教學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書前三章比較側重說理,而后5章則比較側重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培養學生運用學到的理論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課是分階段討論“設計一般過程”的第一節課,引導學生確立設計項目、進入獨立設計活動,起著承前起后的關鍵作用,它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意識,形成能夠對問題的敏感性,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教學時要注意本課在整個模塊教學中的特殊性,應體現出本章的教與學有機結合的特點。

  二、教學對象分析:

  在經歷了前三章的理性學習之后,學生對技術和設計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說理和事例,引導學生走進了豐富多彩的技術的世界,激發了他們投身技術創新行列的熱情,這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自本章開始,學生要更多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實現技術創新。在本節課中,應側重培養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所發現問題相關的信息并能科學的進行處理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出問題的種類和來源。

  2.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

  3.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所發現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

  4.明確發現技術問題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以“案例分析”、“思考”和“討論”為主線,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實例出發,由身邊的科學問題,導出技術問題,進一步深入到對古今中外的技術問題探討;引導學生積極的分析和討論,開闊學生的視野,掌握相關知識和概念,完成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相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了解生活,深入實踐,形成對技術設計過程的“發現問題”階段的實踐性感悟和理論性認識,培養學生對技術的敏感性、積極性和正確使用技術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問題的來源、發現的途徑和方法,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科學問題與技術問題的關系

  四、教學策略: 本課教學以教材案例閱讀分析和師生互動交流為主,教學中,采用適當的多媒體課件、直觀圖片和教具演示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知識難度,增大課容量,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教學資源準備:以教材資源為主,教師提供圖片為輔,適當選用部分學生優秀案例。

  六、教學過程:

  實施: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習導入

  教師提問:設計的一般過程有哪些?

  學生回答:1、發現與明確問題

  2、制定設計方案

  3、制作模型或原形

  4、測試、評估和優化

  5、產品的 使用和維護

  板書:發現與明確問題

  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回答

  問題。

  新課講授

  問題1、什么是問題?

  教師可以就板書提出的“問題1”向學生們解釋“問題”的含義。

  問題2、你有哪些問題?

  在學習過程中,立足學生的閱歷和知識水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學生可以隨意發揮,并書寫在黑板上。

  就實際例子教師講解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的聯系和區別。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同學們的問題進行分析歸類。

  教學小結:教學中應注意,學生不一定能列舉出三種類型的問題,需要老師給予補充。

  問題3、技術問題的來源

  由學生閱讀教材相關部分,找出問題產生的三種主要形式。

  教師提問:技術問題如何產生?

  學生回答:(1)社會發展中出現的          (2)別人給出的(研究課題)

 。3)有目的研究中產生的

  閱讀案例分析:電話的發明

  教師提問:你在案例中有發現了哪些主要的問題?

  學生回答:(1)古人消息傳遞的問題

 。2)聲音問題(科學問題)

 。3)耳聾與聲音關系的問題(科學問題)

  (4)利用電發送聲波的問題等

  思考討論:指導學生回答教材的思考問題。教師歸納總結研究中提出的問題的特點和它在技術發展和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小結:在這小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盡量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打開學生們的學習思路。

  問題4、發現問題的途徑方法

  教師提問:剛才同學們的提出的很多問題,是通過什么途徑產生的?

  學生回答:(1)觀察日常生活

 。2)收集分析信息

 。3)研究和實驗   

  案例分析: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教材,引導學生例舉熟悉的很多經典的問題,如瓦特發明蒸汽機、都江堰工程、居里夫人和“鐳”的母親等。

  教學小結:很多學生不認真的觀察和研究,沒能發現客觀存在的很多問題,因此應在教學中引導和強化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與習慣,如學生的課桌問題。

  馬上行動:引導學生完成書上的練習。

  教師提問:收集分析問題的方法中,你喜歡哪一種?你怎樣達到你的收集目的?

  以課桌和學生身高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問題設計,以自己為調查對象,完成調查。

  學生回答:這個答案是開放性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選擇自己的收集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并運用這些方法完成教材中相關部分的“馬上行動”任務。

  教師提問:你知道哪些從技術研究和技術實驗中發現問題的例子?

  學生回答: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討論回答:技術研究和技術實驗對發現問題的重要作用。

  課堂聯系:學生分活動小組,結合本課所學知識,合作完成課后練習。

  問題5、歸納總結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學生聽老師講解

  學生根據老師的提問,積極思考,回答身邊的實例。

  教師總結:問題按回答的內容可分為科學問題、社會問題、技術問題。

  參考老師講解的內容,學生完成剩下問題的分類。

  學生閱讀歸納,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回答。

  學生思考,結合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互相討論。

  圍繞老師的提問,鼓勵學生大膽發現問題,加深對本課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根據老師的講解,學生完成電話發明的有關思考練習。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互相討論,踴躍發言。

  學生討論,進行案例分析。

  老師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經典事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群策群力完成相關練習。

  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充分發揚自己的特長和能力,提出獨特的見解。

  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是初中語文教材中出現過的故事,學生不會陌生的。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相關教材,完成討論。

  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完成思考練習。

  師生合作,完成教學目標。

  學生討論,

  課堂小結

  歸納本課知識體系:

  1、問題的來源

  2、發現問題的途徑方法

  3、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與老師一起歸納

  練習

  布置練習: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某一問題,分析問題提出的方法和途徑。  

  拓展:發現問題的其他途徑和方法還有哪些?

  說說看。

  學生作練習

  板書

  第四章發現與明確問題

  一、發現問題

  1、技術問題的來源

  2、發現問題的途徑方法

  3、歸納總結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發現問題 篇1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發現問題》是《技術與設計1》第四單元第一節內容。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情景導入,培養學生興趣)

  第二章、技術世界中的設計(過渡,由技術過渡到設計,突出設計的作用)

  第三章、設計的過程、原則及評價 (概述,對必修1重點的概述)

  本章是設計一般過程的第一階段,與后面的5、6、7、8章構成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第4章是發現問題,5-8章就是在解決問題。從一個完整的設計來看,《發現問題》是推動設計順利進行的必要因素,“問題”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設計的成敗。

  二、教學目標教材:

  1、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2、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

  3、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發現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課標:通過對人們的需求和愿望的調查,發現與明確值得解決的技術問題,并能判斷是否具備解決這個問題的技術能力與條件。

  我的目標:讓學生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

  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案例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濃厚興趣,體會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三、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重點處理:采用逐層推進的方式,化難為簡,先看別人的問題及發明故事,然后教師給情景,學生找存在的問題,最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

  難點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體會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難點處理:采用鍛煉速度的小活動、有趣的發明故事及小組競賽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教學方法

  通用技術是一門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知識與技能,還要注重另外兩維目標的實現。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驅動法:用小活動來引領整節課,調動學生興趣,觸發學生深思。

  3、對比分析法:通過兩件事物的對比,來突出要表達的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

  4、故事指引法:把案例用故事方式展示給學生,激發興趣,更好的獲取知識。

  5、小組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小組的互相討論有利于打開學生思路,產生更多想法。

  6、競賽法:以競賽的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主動思考,自主探究。

  7、逐層啟發法:由簡到難,降低難度,逐漸加深,使學生容易接受,便于思考。

  五、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教給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精神。

  、教學過程

  用案例和活動貫穿整節課,打破課本的模式。

  一、培養興趣,體會重要性

  ㈠、培養觀察力的小活動分鐘

  1、老師讀問題,學生迅速寫出答案,答案為第一反應

  2、教師公布答案,統計有多少人與教師答案一致

  3、深思:通過結果說明什么問題?

  人類的某些行為、態度或反映是可以預料的。關鍵是要做一個敏銳的觀察者

  1、發現問題的途徑 第二種:收集和分析信息

  2、培養發現問題的興趣小活動

  ㈡、普通人與科學家/發明家的區別?

  小的時候:一樣對任何事情都好奇 長大后: 普通人覺得任何事情都是理所應當的,缺少發現精神 科學家/發明家:善于思考,勇于發現

  結論:普通人+思考、發現精神=科學家/發明家 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 圖片

  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㈠、看看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別人的發明故事)分鐘 10 敘述并觀看案例: 如:讓鬧鐘幫你開燈 易拉信封 街頭時鐘 色盲紅綠燈 …… 無煙炸藥、硬鋁的發明 ……

  通過此活動打開學生的思路,并得出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觀察日常生活 收集和分析信息 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

  1、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2、打開學生發現問題的思路 圖片+ 案例

 、、教師提供情景,學生找問題、找解決辦法分鐘 5 陽臺花盆 茶葉杯 逐層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圖片

 、、學生分組討論身邊有哪些問題,以競賽形式看哪個小組發現的最多 10分鐘 確定一個時間段(一天、一周、一月),回顧一下,自己遇到了一些什么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前面大量案例的啟發作用在此體現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三、作業:以小組為單位把發現的問題擬成設計項目,并進行籌備。如:定量茶葉盒、自動澆花系統、不飛指甲的指甲刀、冰可樂杯、粉筆頭再利用裝置、學生儲物柜設計、盲人水杯、教室關燈系統……

  七:教學效果分析(反思)教師方面: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學生比較喜歡的案例,以拋磚引玉的方式來打開學生創造的大門,點燃他們學習的欲望。學生方面:參與活動比較主動、積極,熱情比較高。整節課上完,學生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還沉浸在“發現問題”的快樂之中。教學目標方面:學生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對問題有自己獨到見解,部分同學能夠提出解決方案,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希望!學習不是負擔,學習也可以很快樂!

發現問題 篇12

  第四章 發現與明確問題第一節《發現問題》全文下載.doc

  第四章發現與明確問題

  第一節發現問題

  一、內容分析:

  “發現問題”是江教版《技術與設計1》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技術設計過程首要階段,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對“問題來源”、“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進行系統闡述并進一步拓展,有助于提高學生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敏睿地發現問題。

  二、學情分析

  1、受傳統的教育影響下的學生很少注意到自己身邊的問題和生活中的問題,普遍學生認為生活中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并不重要,書本知識才是最重要的。但對于高一學生來說他們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完全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文化基礎,認識問題有自己的觀點,具備了發現問題的初步知識,但判斷能力較差,難以發現有設計價值的問題。

  2、在傳統教育底下的學生多數是被動的接受問題,沒有主動去發現問題的意識。遇到問題總是退縮和回避。

  3.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總是停留在現象而沒有積極主動的通過對問題現象認識提升到問題的本質,對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

  三、知識目標:

  1.明確發現技術方面問題的重要性。

  2.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

  3.了解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懂得發現問題也是有章可循的。

  四、能力目標:

  使學生樂于觀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對發現和分析生活中的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發現問題過程中進行分析問題,提出有技術設計的問題,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情感目標:

  增強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獨具慧眼的發現,養成觀察的習慣。

  六、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所發現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

  七、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發現問題的途徑與一般方法。

  難點:積極主動發現問題的方法。

  八、教學策略:

  本節書的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和案例,學生討論分析,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觀察問題的現象到掌握問題本質的提升過程中,是學生對問題的發現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對發現問題。

  九、教學器材:直吸管`可彎曲吸管`折疊式剃須刀`電動剃須刀。

  十、教學過程 教學時間:1課時

  引入新課:

  “在第三章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對設計的一般過程有了深刻的認識,知道了發現和確定設計項目,是設計的一般過程中的首要階段,是進行獨立設計活動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設計環節!, “為了使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設計過程,從本章開始,我們將詳細地介紹幾個主要設計環節的有關知識!,“首先我們來學習發現問題這一節課的內容。”

  .....

發現問題 篇13

  我的《發現問題》ppt一課的教學思路

  浙江省溫州市任巖松中學李湘龍

  單擊此處下載第四章發現與明確問題ppt

 。ㄊ紫任覍υ谖业恼n件中被采用了資料的老師與同行表示感謝)

  技術與設計課程上到這一章,應該是重點的開始。而發現問題與明確問題又是設計的一般過程中的首要階段。發現問題這節的教學目標是:1、明確發現技術方面問題的重要性,知道發現問題的基本來源。2、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日常生活嘗試發現問題,初步掌握分析問題的一般途徑和方法。3、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于所發現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在學習目標中:1、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2、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3、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所發現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針對目標,我對這節課的設計思想進行了以下設計:

  在課程的引入上,我采用承上啟下的方法,“在第三章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對設計的一般過程有了深刻的認識,知道了發現和確定設計項目,是設計的一般過程中的首要階段,是進行獨立設計活動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設計環節。”,為了使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設計過程,從本章開始,我們將詳細地介紹幾個主要設計環節的有關知識!,“首先我們來學習發現問題這一節課的內容!

  這里也可以設計成向學生提問,我上了幾個班,有些就是從提問引入發現問題的課題也很好。

  然后,我用一張同學們熟悉的事情的燈片作了這樣的設問:

  這里有問題嗎?

  學生看了以后,很自然的開始議論。會說出各種問題。設問目的是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把學生引入到發現問題的課題中來。當學生說出很多的問題后,老師并不要急于去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要輕輕帶過,同學們很快就發現了很多問題,你們的目光銳利!我們這節課就是講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有什么重要呢?

  1、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說明了發現問題在技術活動中的重要性。

  現在我給同學們舉個例子,說明發現問題的價值。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一臺巨型發電機出現了故障,很多人都修不好,只得請來了德國的電機專家來修理。這位德國專家來了以后,用了兩天兩夜的時間呆在發電機旁,這看看那聽聽,最后,他在發電機的頂上劃了一條線。告訴修理工,將頂蓋打開,將劃線處的線圈減少16圈。故障果然被排除了。這位德國專家向福特公司索要1萬美元的酬金。很多人認為不值,因為故障很簡單,排除也很容易。但福特的老總認為值。因為他發現了問題。而不在于排除故障的復雜與簡單。為什么其他人沒發現出來呢?

  說明一下,講愛因斯坦,主要是想介紹愛因斯坦的事跡,講了相對論。我是這樣說的(可能我說的不正確,請老師自己發揮.)他可能是與某個同學一起跑步,他想超過,就想我的加快速度,于是他就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以光速運動會怎么樣呢?從這個問題開始,他就寫出來了相對論。(我還講了相對論的一個都知道的科幻故事:有一對兄弟,弟弟乘坐光子火箭去旅游,幾天后回來,卻看不到哥哥了,問路人,答:早死了,我們是他的后人。而且我還講這個概念,早在我國就有了: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引起同學的思考)講愛因斯坦的目的,是想告訴同學,發現問題可以產生新科學、新技術。

  講例子,是想告訴同學,發現問題可以創造財富。

  重要性講了,當然應該講問題了,

  2、有些什么問題呢?很自然的引出。

 。ㄔ谶@里我說我的一個情況,在提出 2  思考:下面兩個問題分別屬于什么問題?“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了體溫計的人是誰?”“怎樣測量出人的體溫?”時,請一個同學回答,這個同學看了看說,不知道?原來他以為是叫他回答第一個人是誰,我問“你再看看是回答什么?”,這個同學笑起來了。)

  我們技術課討論的主要是技術問題。

  3、什么是技術問題。

  這里就不多說了

  在問題的來源中,我按書中安排講授,僅僅是講了書中例子后,增加另一個例子。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聯想的習慣,不要只會說書上例子,對于瓦特蒸汽機的發明,我作了較詳細的介紹,說他是看到水壺蓋的上下運動,想到的。

  在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教學中,對觀察日常生活,老師可以把書上的那段話大慨說一下。我介紹了有意觀察和無意觀察,并且對書上的新式紡紗機的誕生的案例做了講解。強調了無意觀察也能有重大發明,也就是“有心栽花花不放,無心插柳柳成行”的結果。只要事事留心,處處留心,就會有發現。

  我也把79頁的馬上行動作成了燈片,學生看了,馬上有議論,特別是第二個問題學生說出家長們喂嬰兒食物的過程。并急著問怎么解決。我沒有叫學生太久的討論,寫出了答案。學生看了答案后,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創造的氣氛激發出來了。這時,我又放出燈片:鋼盔的發明,讓同學們知道,發現問題也是發明創造的源泉。

  接著介紹  二、收集和分析信息。 這里,我只是講了收集信息的途徑,對怎么作問卷表,我放到下節,因為那里有幾個表格可以用起來。我著重講了怎么從收集的信息中發現問題,對書上81的馬上行動,我請一個同學回答怎么知道那些是受歡迎的,那些是不受歡迎的。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能進行信息處理。

  至于對孫宇等同學設計臺燈的例子,我沒有重點講,只是讓學生自己看書,也沒有討論。

  (因為我在本學期開學時,就已經交待每兩個同學一起要做一個物品,通過通用技術課程的學習,把它做出來,而且學生已經訂好了做的項目。因此,在每一堂課中,我都會針對性的布置問題。這個事情,我以后再做講解)

 。ㄎ野l現書中有些討論,是開放式的,沒有具體的答案,因此,對學生來說,很難,學生一時找不到頭緒,詢問時不知怎么問,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想,可能是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沒有反應過來,需要一個緩沖時間,而這個時間書中沒有留多少。開始時,我總是上不完課)

  假設你詢問的內容涉及到對方的隱私,應怎么辦?對這個問題,還是要叫一個同學做回答,有學生是這樣說,先咨詢,可以問嗎?如果對方同意就好說,不愿意回答,就不要再問了。我對這個學生的回答作了肯定。

  然后,我補充了一個案例,采用詢問法不僅可以發現問題,而且可以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

  案例      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很推崇“抓住問題,追問到底”。比如,某臺機器突然不動了,他們就采用追問到底來解決!皺C器為什么不動了?”-保險絲斷了。――為什么保險會斷?――超負荷,電流過大――為什么超負荷?――軸承潤滑不好――為什么軸承會潤滑不好?――吸不上潤滑油。――為什么吸不上油?――油泵嚴重磨損――為什么會磨損?――是因為沒有裝過濾器進入了鐵屑。問題到此,也就解決了。應該給油泵裝過濾器。

  學生對這個案例很感興趣,有學生課后,還跑過來問。

  至于課本82頁的馬上行動,我換成我的問題:請就你們設計的東西寫一份詢問提綱,通過對同學的詢問,發現問題并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于第三個途徑,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重點講了伽利略與體溫表。

  在作業布置上,我是將83頁的第二題在課堂上講的,有兩個好處:1、使學生知道發現問題,還有其他途徑——做夢也是。2、讓學生在發現問題中注重生活的每個方面。

  最后我談一點感受,要上好每堂通用技術課,真的很難。1、課文中的馬上行動、思考、討論等都具有開放性,很費時間,有時一堂課,就被這個搞得上不完。因為學生一旦活動起來,有很多想法,讓他們講完,時間又不夠,不讓他們說完,又抑制了他們的熱情。我曾在一堂公開課中就出現了這個問題。2、對這個課我認為不能再像物理、化學課那樣,讓學生又增加負擔。何況有些理論根本不嚴密(我的看法)。不必讓學生死記。知道就可以了。我基本上沒有課后書面作業。3、對那本活動手冊,我認為應該做,我都有做。但動手的還是太少?梢钥紤]一些能動手做,又不要多少時間的小東西,例如:小書架、筆筒等學生在教室也有用。

發現問題 篇14

  我說課的題目是《發現問題》,我準備從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學習者特征、教學過程這四個部分來進行陳述。

  第一部分:教材內容分析

  1、“發現問題”是《技術與設計1》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發現問題是技術設計過程首要階段,是設計的起點,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歷史,通用技術課程更是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出發的。本節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以及揭示與明確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2、該節由“問題的來源”和“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兩部分組成,在體現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發現”以及“問題的來源”方面作了適當的拓展。這樣做一方面有助于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實現;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運用、且可以形成能力遷移的課程內容。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了解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懂得發現問題也是有章可循的。并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分析問題,提出有關技術設計的問題,養成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并嘗試解決它。

  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和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體會“發現問題”的過程,掌握如何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理解并能運用三種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熱愛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享受成功的樂趣,使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人生觀、世界觀。

  第三部分: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文化基礎,認識問題有自己的觀點,具備了發現問題的'初步知識,但判斷能力較差,難以發現有設計價值的問題。

  2.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學生較多的是被動的接受問題,缺乏自己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遇到實際問題總是退縮和回避。

  3.從教育心理學上考慮,該年齡段學生有著“發現問題”的欲望,但對分散、零亂的問題,缺少合理性、科學性的分析,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難以提出符合實際技術設計的問題,對發現問題缺少系統性的認識。

  鑒于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程理念我校的教學實際我準備從生活實例和經典案例引入,以小組討論、分組探究為主要形式,結合各種多媒體視頻、課件、網絡為輔助手段來組織教學。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首先講述小故事“價值一萬美金的粉筆叉”,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福特公司老總認為德國專家僅僅在一臺巨型發電機頂上劃了一條線,就值一萬美金?原因就在于他發現了產生故障的問題。通過這個實例,讓學生知道“發現問題”的重要性,且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如果沒有發現問題、不能提出問題,設計便無從談起。

  (二)通過分組探究來研究問題來源

  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去嘗試有意或無意“發現問題”,結合自已的生活體會,說出學習、生活中發現了哪些問題。讓學生明確生活中的問題是多樣性的。并積極思考和開放性討論。結合新課程的理念,重點研究我們身邊的實例,從課堂走入社會,貼近生活,廣泛“發現問題”。讓學生打開思維的魔盒,體會“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來源。使學生知道,人類進步與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不斷進行設計,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

  引導學生將剛剛所討論總結的問題進行匯總分類,并讓學生做如下思考:

  1、哪些是技術問題?

  2、這些問題的來源是什么?

  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懂得技術問題與其它問題的區分,和善于發現生活中有技術價值的問題,并為第二節內容作鋪墊。

  進一步通過學生小組協作探究,結合之前的“問題匯總”,分析思考這些問題的來源。并歸納得出發現問題的三種情況:

  1、人類生存活動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

  2、別人給出的問題;

  3、設計者自己主動發現并想去解決的問題。并加以分析思考理解。

  讓學生不但會發現問題,而且可以有征對性的去研究發現問題,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合作探究能力。

 。ㄈ┌l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我首先安排學生閱讀案例:天花疫苗的發現、鋼盔的發明、北京順義新大橋垮塌,讓學生主動思考:案例中的人物為什么會想到發現問題,又通過什么方法和途徑發現了問題,同時指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多樣性,需要解決問題很多,選擇靈活性強,把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得引向社會引向生活。

  前面已經知道可以從日常生活的細心觀察中廣泛“發現問題”,讓學生了解這就是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之一:觀察日常生活;

  下面老師以“教室里開空調能否同時開電扇”為問題讓大家思考,并通過電腦投影儀上網演示:利用Internet網絡強大的搜索功能尋找問題的原因。然后通過課件實例和科教視頻“探索發現”節目短片,結合片中的講解,給大家介紹如何收集和分析信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去發現問題,懂得對資料的合理分析整理和提出問題。讓學生得出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之二:收集和分析信息;

  然后讓學生觀察一個演示實驗:電磁感應現象,共同和學生來探究,讓學生在實驗中了解并體驗“發現問題”的過程。并通過各種條件分析,讓學生進一步開拓思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懂得從各種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中去尋找和探索問題。使學生懂得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之三: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

 。ㄋ模┩卣挂旰透爬ǹ偨Y

  引導學生做進一步地討論和思考: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還可以有哪些?比如:做夢、聯想活動等。以幫助學生培養建立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質疑的科學精神,鞏固提高學習效果。

  本節課我們解決了以下問題:

  1、發現問題的一般有哪些情況,特別是要讓學生知道如何自己主動發現并想去解決的問題;

  2、歸納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使學生能懂得從觀察生活、收集信息、研究實驗中廣泛的“發現問題”;

  3、課后思考:同學們課上發現的問題可以有哪些具體的解決方法。最后通過共同努力讓學生明白:問題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也存在問題,問題處處在,時時有。發現了問題,只是初步有了一個設計的方向。但能否確定為一個設計課題,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并提出具體的設計任務。

發現問題 篇15

  表

  學科:通用技術     授課年級:高一年級       

  章節名稱

  發現問題

  計劃學時

  1

  學習內容分析

  1. “發現問題”是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學生已對設計的一般過程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本節是為了讓學生對“發現問題”這一環節有一個最深入的了解!鞍l現明確問題”是技術設計過程的第一環節,是設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設計的一般過程中非常關鍵環節。本節內容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養成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以及掌握主動發現問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在本教材上,這一節內容主要包括:“問題的來源”及“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分析問題的來源,其最終落腳點是要引出“我們要主動發現問題”。至于如何主動發現問題,教材上介紹了三種方法和途徑:觀察日常生活、收集分析信息及進行技術研究和試驗。但我認為“觀察日常生活”與其說它是一種主動發現問題的方法,還不如說它是一種發現問題的心理條件,因為“觀察日常生活”能不能發現問題關鍵在有沒有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和對問題及問題價值的敏銳性。所以我把第一種方法作為主動發現問題的心理基礎,并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和心理引導。而這種心理基礎同樣也是后兩種方法的心理基礎。而且三者在發現問題的“主動”程度上也是一個遞進的關系。

  學習者分析

  1.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設計的一般過程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但對具體的每一個環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切身的體會,所以要通過本節課學習讓學生對“發現問題”有更深的認識,并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親歷“發現問題”的過程,掌握“發現問題”的方法。

  2. 學生一般都知道可以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來發現問題,但缺乏對問題及問題價值的敏銳性。

  3. 學生對通過收集和分析信息及進行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來發現問題的方法比較陌生,對這兩種方法在主動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可能缺乏認識。4.部分學生對自己能否發現有價值的問題缺乏信心。

  教學目標

  1. 了解發現問題在設計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2.  通過在課堂活動中親歷“發現問題”的過程,養成細心觀察生活、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及問題價值的敏感性;

  3. 知道“收集和分析信息”、“進行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是主動發現問題的重要方法;掌握通過“收集和分析信息”及“進行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主動發現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親歷主動發現問題的過程,掌握主動發現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問題及問題價值的敏感性

  教學策略1.以豐富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2. 通過對學生在發現問題過程中的心理進行分析和引導,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及對問題和問題價值的敏感性;

  3. 通過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親歷“發現問題”的過程,加深對“發現問題”的認識,提高“發現問題”的信心;

  4. 通過向學生發放問題登記表對學生課堂學習和活動情況進行形成性評價,同時也促使學生養成隨時記錄發現的問題的良好習慣

  5. 通過在問題登記表設置“可能引出的設計(發明)或我的設想”,培養學生對問題價值認識的敏銳性,同時也巧妙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限制在技術領域內。

  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

  序號

  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1

  導入

  l         展示實例:

 。1)無針釘書機

  (2)無針注射器

  l         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個設計的重要價值,激發學生興趣

  l         指出發現問題的地位和作用:

  要成就一項有價值設計,第一步就是要發現有價值的問題,發現問題是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設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設計的過程可以說就是一個問題求解的過程:發現問題——進行設計——解決。

  4、導入新課:問題從哪里來?如何發現問題?

  激發興趣

  引起重視

  2

  問題從哪里來?

  l         列舉出問題的三種來源:

  1、必然會碰到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2、別人給出要你解決的問題;

  3、主動發現的問題。

  l         分析指出主動發現問題的重要性:

  第一、二種問題的往往已有的比較明確的問題,而第三種卻是全新的,需要我們積極主動通過一番努力才能發現的問題。而這種問題引出的設計往往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推進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引起重視,引出“要主動發現問題”

  3

  如何主動發現問題

  1、              積極敏銳 抓住問題——用心觀察生活 (主動發現問題的心理基礎)

  l         提問:問題就在我們世界的每個角落,就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我們為什么對我們生活我們身邊的問題視無不見呢?

  l         通過案例分析如何才能主動發現問題的心理基礎:

 。1)  分析案例:“無針注射器”

  “無針釘書機”

  分析指出:要用心觀察生活,養成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不要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2)  分析案例:“線龜”纏線器

  充氣雨衣

  分析指出:我們要保持問題價值的敏感性。

  l         課堂實踐活動:

  筆是我們每天都要用到的,同學們在使用筆的過程中,碰到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有可能引出什么樣的設計和發明或你有什么設想?把你發現的問題填入發給你的表格中。

  引發思考

  讓學生進行自我剖析

  學生心理發生變化后,讓學生試一試

  2、    主動出擊,尋找問題——收集和分析信息(主動發現問題方法之一)

  l         通過現場進行關于筆的附加功能的調查引出通過收集和分析信息發現問題的方法

  l         介紹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多種方法

  l         案例分析:“小家電市場調查報告”

  分析指出:有些問題隱藏在復雜信息的背后

  讓學生明白收集分析信息可以發現更廣更深的問題

  3、    科學探索,創造問題——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主動發現問題方法之二)

  l         案例分析:“學生進行船模試驗發現問題”

  l         案例分析:“微波爐的發明”

  讓學生明白進行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更主動地發現問題

  4

  發現問題綜合實踐

  分小組發現問題:

  小組一:你在刷牙時發現的問題

  小組二:你在使用剪刀時發現的問題

  小組三:你在下雨時發現的問題

  小組四:你在使用黑板擦擦黑板時發現的問題

  各小組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填入表格,小組內交流,各小組選出認為最有價值的2-3個問題在班內展示

  讓學生一展身手

  5

  小結

  如何主動發現問題:

  1、我們要用心觀察生活,養成主動發現問題的積極意識,保持對問題和問題價值的敏感性,這樣我們才能及時抓住問題。

  2、我們要廣泛地收集和分析信息,這樣我們才能發現更廣更深的問題。

  3、我們要科學地進行技術研究和技術試驗,這樣我們才能有創造更多機會更主動地發現問題。

  讓學生對如何主動發現問題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

  學

  反

  思

發現問題 篇16

  一、內容分析:

  “發現問題”是江教版《技術與設計1》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技術設計過程首要階段,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對“問題來源”、“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進行系統闡述并進一步拓展,有助于提高學生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敏睿地發現問題。

  二、學情分析

  1、受傳統的教育影響下的學生很少注意到自己身邊的問題和生活中的問題,普遍學生認為生活中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并不重要,書本知識才是最重要的。但對于高一學生來說他們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完全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文化基礎,認識問題有自己的觀點,具備了發現問題的初步知識,但判斷能力較差,難以發現有設計價值的問題。

  2、在傳統教育底下的學生多數是被動的接受問題,沒有主動去發現問題的意識。遇到問題總是退縮和回避。

  3.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總是停留在現象而沒有積極主動的通過對問題現象認識提升到問題的本質,對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

  三、知識目標:

  1.明確發現技術方面問題的重要性。

  2.初步掌握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

  3.了解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懂得發現問題也是有章可循的。

  四、能力目標:

  使學生樂于觀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對發現和分析生活中的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發現問題過程中進行分析問題,提出有技術設計的問題,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情感目標:

  增強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獨具慧眼的發現,養成觀察的習慣。

  六、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所發現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

  七、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發現問題的途徑與一般方法。

  難點:積極主動發現問題的方法。

  八、教學策略:

  本節書的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和案例,學生討論分析,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觀察問題的現象到掌握問題本質的提升過程中,是學生對問題的發現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對發現問題。

  九、教學器材:直吸管`可彎曲吸管`折疊式剃須刀`電動剃須刀。

  十、教學過程教學時間:1課時

  引入新課:

  “在第三章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對設計的一般過程有了深刻的認識,知道了發現和確定設計項目,是設計的一般過程中的首要階段,是進行獨立設計活動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設計環節!, “為了使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設計過程,從本章開始,我們將詳細地介紹幾個主要設計環節的有關知識!,“首先我們來學習發現問題這一節課的內容!

發現問題 篇17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重點段教學設計

  陸永芬,江蘇省邗江實驗學校教師

  教案門診

  錯誤設計

  一、第一段教學(略)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出示自學要求;為了解決饑餓的問題,彭德懷竟然殺了跟隨自己多年的大黑騾子,你認為他對大黑騾子的感情究竟怎樣呢?(要求:讀讀、劃劃、想想、議議。)

  2、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3、組織交流、匯報

  以下語句中我們要讀出彭德懷很愛自己的大黑騾子:

  A“說著,就把自己的干糧分出來一些,悄悄地塞進大黑騾子的嘴里,一直看著它吃完!

  B“大黑騾子呀,大黑騾子!委屈你了,你為革命立大功吧!”彭德懷背過臉去。

  C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了軍帽……

  4、小結;從這些語句中我們已經充分感受到了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深情厚誼,你能通過你的朗讀,將這份愛意傳達出來嗎?

  5、討論;既然彭德懷那么的愛他的大黑騾子,那么他為什么還要殺他的大黑騾子呢?找出相關語句來回答。

  從下面的語句中我們讀懂了彭德懷更愛的是他的戰士們,萬般無奈,只能殺了大黑騾子。

  A“部隊現在連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殺牲口解決吃的,或許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B“你們能走,我也能走!

  6、指導朗讀,要求讀出對戰士們的愛。

  錯案診斷

  初看這個教案,似乎給人留下一氣呵成的印象,設計的問題環環相扣,教者能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教材,感受彭德懷愛大黑騾子,但更愛戰士們的情感,然而仔細推敲,這一片斷設計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未能很好地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1、教師精心設計的一個個環節已經深深束縛住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上都未得到很好的體現。教師設計的兩個大問題“為了解決饑餓的問題,彭德懷殺了大黑騾子,你認為他對大黑騾子的感情怎樣呢?”、“既然彭德懷那么的愛他的大黑騾子,那么他為什么還要殺大黑騾子呢?”貫穿整節課。其實新課標中已經明確指出:“課堂教學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著力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蔽蚁朐谖覀兊恼n堂上,學生每一點微小的發現都是可貴的,星星之火卻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激發學生的進取欲望。也許正是有了今天課堂上的這些小發現,才會有以后生活中的大發明。

  2、朗讀指導未能尊重學生讓他們進行個性化的閱讀。例如教師指導朗讀時,先后提出“要讀出對大黑騾子的愛!苯處熞呀浻米约旱姆治鰜泶鎽撚蓪W生自己的閱讀實踐自主對課文感情的體悟過程,使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培養受到束縛。我覺得課堂上應啟迪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感悟到應該怎樣讀,應該讀出什么樣的感情。

  3、課堂上教師也試圖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但流于形式。教者未能很好的進行指導,學生最后的匯報仍然是自己的理解,不能代表小組的意見。這樣既浪費了時間,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成功設計

  一、第一段教學(略)

  一、學習第二段

  1、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第二段主要是講彭德懷忍痛命令殺掉大黑騾子的經過,F在請大家認真閱讀這一段,通過讀,你能提出哪些問題進行學習討論?估計老師會向同學們提出什么問題?

  2、學生自由閱讀,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通過閱讀可能會發現、提出“彭德懷為什么要殺掉大黑騾子?”、“他為什么不忍心殺掉大黑騾子?”、“殺大黑騾子的經過是怎樣的?”、“讀這段你知道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彭德懷最后命令殺掉大黑騾子表現了什么感情?”等問題)

  3、根據學生提問,梳理、生成出兩個合作探究的重點議題(其他問題引導學生及時解決):(1)從彭德懷忍痛殺掉大黑騾子的經過你發現、體會到了什么?(彭德懷愛大黑騾子,但更愛戰士們)你從哪些地方發現、體會到的?畫出有關句子。

 。2)能不能通過你的朗讀,使別人體會到你和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4、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落實以上兩個重點要求。

  5、匯報交流、感情朗讀

 。1)每組推薦一人匯報,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引導,師生共同評價。

  1交流第一思考題的探究情況和結果。交流后就合作學習的情況和結果評價。

  2憑借第一思考題,引導學生感悟通過人物語言、神態、動作展現人物思想感情的特點,并抓住情感線索,點撥學生,理清層次思路。

 。2)憑借第二思考題,運用自主朗讀、指名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式有機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深入體會第二段,深化理解,升華感情。

  6、質疑、延伸:通過這段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還有沒有問題要提出的?

  名師點評

  比較前后兩篇教學設計,我感覺新課程標準的思想已經在年輕教師的課堂上有所體現。該教師能及時發現錯案中存在的與新課程理念相悖的諸如“你認為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感情究竟怎樣?”、“既然彭德懷那么的愛他的大黑騾子,那么他為什么還要殺他的大黑騾子呢?”及“要求讀出對戰士們的愛”等束縛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指令性、誘供性、結論性的問題和方法,經修改后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思想,教者能找準自己的角色位置,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的“接受性”學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整個設計中,既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視對合作探究過程的反饋引導;既重視文章內容思路的把握,更重視語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深入體會;既重視問題的討論交流,更重視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深化理解,強化吸收,發展、升華閱讀成果。教學過程 清晰,結構精當,應該說是一份成功的設計。

發現問題(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發現問題

    一、教材內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發現與明確問題”是技術設計過程的首要階段,而發現問題又是明確問題的前提。它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以及揭示與明確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

  • 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第二節 工藝(精選3篇)

    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1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第二節工藝一、 教材內容分析前三章已經學習了設計的基本知識和設計過程的第一階段(方案設計階段)。...

  • 《閉環控制系統的干擾與反饋》教案(通用3篇)

    技術與設計2 第三單元 控制與設計第三節 閉環控制系統的干擾與反饋第一課時干擾因素(三亞市第一中學 劉斯殷)一、教學目標能結合案例找出影響簡單控制系統運行的主要干擾因素,并作分析。二、教學重點干擾因素的定義。...

  • 《明確問題》教案(精選3篇)

    第二節明確問題一、內容分析:這節內容是本書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發現問題基礎上展開的,它由“明確問題與價值、明確解決問題受到的限制及具體的設計任務、設計計劃”三部分組成。是按照設計程序過程來設計教材的內容。...

  • 《三視圖》教案(精選3篇)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教師一直非常重視之,下面是關于九年級數學《三視圖》教學反思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九年級數學《三視圖》教學反思一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圖形與視角的相互關系,形成...

  • 《技術的價值》教案(通用3篇)

    (第一課時) 一、教學設計思想二、《通用技術》新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改變舊的傳統教育模式,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指導思想。...

  • 《結構與設計》教學設計(精選3篇)

    結構與設計教學建議一、教學目標1、了解結構的涵義,能從力學的角度理解結構的概念和一般分類。2、能結合1~2種簡單的結構案例,分析結構是如何承受應力的。3、能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的因素,并寫出試驗報告。...

  • 《設計的一般過程》教案(精選3篇)

    第三章《設計的一般過程》(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深圳市益田中學劉學英一、教學設計思想:(一)、教學目標的確定:1.認知性學習目標:(1)掌握設計的一般過程。(2)知道設計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多個方案。...

  • 《技術試驗及其方法》教案(通用3篇)

    10月18日開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技術試驗及其方法》。之前在溫州聽了一節這個課題的課,參加了聽評課,略有感悟。市教研要來我們學校聽課,正好進度又在這里,所以就準備了這節課。...

  • 高一通用技術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成aⅴ人片日本伦 | 福利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不射 | 大黄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 520av视频 | 免费日本黄色网址 | 人妻偷人VA精品国产旡码 | 日本视频一二三区 | 亚洲成人综合社区 |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 欧美a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蜜臀 | 国产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 欧美色综合影院 | 香蕉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免费av网站 | 亚洲高清av在线 | 人妻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写真一区 | 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爱爱免费小视频 | 一及毛片视频 |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爱 | 亚洲第一区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 男生夜间福利免费网站 |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百度 |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 69午夜视频| 妇欲欢公爽婷婷在线观看 | av资源吧 | 午夜影院普通用户体验区 | 在线看国产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www五月天com | 国产极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