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微型小說兩篇
十二 微型小說兩篇
在柏林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厚的主旨,體會文章對于殘酷戰爭的控訴。
2、領會這篇微型小說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說明:
這是一篇微型小說,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戰爭的殘酷性。作者截取火車上短暫的一幕,以后備役老兵的一段話為小說情節的核心,隱去所有背景、過程的交代,而把慘烈的戰爭后果直接推到讀者的面前。小說的篇幅極短,卻包孕著豐富的內涵;情節如此簡單,卻有著極強的可讀性。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品味文本中的詞句,理解作者蘊涵其中的感情。
2、 難點: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至。
說明:
這篇微型小說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結尾,所以優秀的微型小說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數和曲折離奇的情節。我們在品味這篇文章時就應抓住文章中這種抖轉直下的獨特效果。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話題
創設情境 1、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還是外國,戰爭是人民生活中最殘酷的事。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1、談談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新聞作品。
找準話題導入能使學生更快地進入文本的情境,為體會文章的主旨服務。
探究標題
想象暢談 戰爭是統治階級之間利益的驅使。而在戰爭的陰霾下,處于戰爭中心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在柏林》這個標題看上去很寬泛,留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 在未細讀文章之前,學生憑借著已讀過的文章或看過的影片可能對戰爭中人們的生活有各種想象,可以請學生自由發言,所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師可以適當引入戰爭給人民生活和精神帶來的苦難和摧殘,而后展開對文章的閱讀。 戰爭是離學生們實際生活很遠的內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這一部分可以給出較充分的時間讓同學們暢所欲言,教師只需抓住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引入文章即可。
深入文本
層層剖析
1、兩個小姑娘“不加思慮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來”說明了什么?
2、老兵所說的“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他們的母親”如果改為“她”好不好?
3、第一節最后一句“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靜”在內涵上有什么區別? 1、說明了小姑娘的缺乏關懷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淺。
2、“他們的母親”揭示了老婦人和陣亡兒子之間的關系,用“他們的母親”的稱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兒子的極端痛楚顯露無遺。
3、第一處“靜”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懾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 這篇文章很短小,閱讀時為情節吸引往往一氣呵成,對其中的詞句會有所疏忽。同時學生難以對文章的深刻意義深入地思考。教師應抓住詞句引導學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