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聞兩篇(2)
第二課時一、導語設計
隨著不列顛尼亞的永遠離去,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遠是那腥風血雨的記憶。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民族所遭受的災難在另一個國度也同樣上演著。納粹在西歐釀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慘劇。今天,讓我們跟隨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沉重的步伐走進布熱金卡,用我們明亮的雙眸審視納粹德國的“杰作”,用我們善感的心靈去碰觸那段不忍碰觸的歷史。
二、文本解讀
(一)信息篩選
1、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被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據統計報道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這篇消息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戰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請同學們默讀這篇新聞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據文章思路擬寫一個閱讀提綱。
2、文章一上來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議論,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第1、2段。能不能找出表現作者傾向的關鍵詞?
明確:“可怕”“居然”“不該”。
3、“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難道作者不喜歡這一切?為什么?“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居然”用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明確:出人意料。
4、第2段連用了4個“不該”,既然陽光不該有,鮮花不該有,綠草不該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這里——布熱金卡本來應該有什么?
明確: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劇。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作者正是用了反語。這兒固然景色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
6、布熱金卡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呢?大家能從文中找出這些背景材料嗎?
明確:在第3、4、5段有交代。作者說,那些“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經是舊聞了,奧斯維辛也不再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了”。
(二)分析鑒賞
1、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篇報道呢?
明確:從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這里訪問感到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是記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2、為了對得起當記者的良心,為了對得起在集中營遇難的人們,羅森塔爾動筆了。但文中卻沒有將筆墨集中在集中營環境的描寫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兒呢?
明確:參觀者身上。
3、那么就請同學們在接下來的部分畫出描寫參觀者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
明確:第7段,第2行“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第9段,第1行“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尸爐”“他們表情茫然”。還有這段的最后一句:“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第10段,“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在執行絞刑的地下室里,“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還有倒數第2段。
(三)合作探究
1、一篇本該報道集中營的新聞作者為什么卻把目光始終盯在參觀者身上呢?
明確:這樣更能感染讀者,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這篇新聞之所以能成為各大報紙轉載的佳作不是沒有緣由的。羅森塔爾獨辟蹊徑,寫奧斯維辛集中營,卻不在描寫它如何恐怖陰森上著墨,而是通過參觀者的行為、神態傳達他們內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