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聞兩篇
第四單元
單元學法導引
美國著名記者及專欄作家詹姆斯•賴斯頓說過:“19世紀是小說家的時代,20世紀是新聞記者的時代。”這雖然有點兒夸大其詞,但確實道出了新聞的重要性。特別是到了21世紀,社會步入信息化時代,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渠道就是各種媒體的新聞報道。因此,新聞對人們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本單元學習新聞和報告文學,所選的都是這兩類文體中的典范作品。
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等,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中常見的報道體裁。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這里著重介紹一下消息。消息是對新近發生的有社會意義并引起公眾興趣的事實的簡短報道。因此,其真實性、時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為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的五要素分別是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尾。其中標題和導語是消息的核心。標題是消息的眼睛,可見標題有著向讀者推薦的作用。其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的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而導語是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活,要把消息中最主要的最新鮮的事實和思想簡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寫作消息要設想并回答讀者問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構成了新聞五要素,即: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why(何故)。有人還補充了一個要素:how(何)。在五個w和一個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
本單元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和《奧斯威辛沒有什么新聞》這兩篇課文都屬于消息。學習這兩篇課文,一定要注意整體把握,特別是《別了,“不列顛尼亞”》,作者并沒有寫交接儀式脫場有多么莊嚴,也沒寫歡慶回歸的人們有多么激動,而足選擇了一個獨特視角,把末代港督乘英國皇家游艇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歷史背景中,從而突出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奧斯威辛沒有什么新聞》則要把握作者通過引人一些背景資料,介紹奧斯威辛集中營可怕的歷史來將個人的情感灌注住作者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威辛訪問的感受之中。
《包身工》是一篇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一種用文字手段及時報道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的介于新聞和文學之間的體裁。說它是“報告”,是就題材言,必須選擇真人真事迅速及時地反映生活;說它是“文學”,是就表達而言,必須用義學的表現方法,形象生動地再現生活,真實性和義學性是報告文學的兩大特征。
學習《包身工》這篇文章一定要注意把握文章是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動為主線,以包身工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趨向為副線來組織材料的,這樣的安排在結構上言之有序,內容上有機聯系。既展現了包身工一天悲慘的生活畫面,又展示了造成包身工悲慘命運的復雜背景,從而深化主題。
《飛向太空的航程》則是一篇通訊。通訊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將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時、具體、生動地給予報道的新聞體裁。除了真實、時效外,其主要特點還有生動性,即可借用描寫、抒情、比喻、象征等文學手段,而不似消息主要是平面敘述,追求語言簡潔、明快;其次是完整性,即其材料比消息全面、豐富,其容量比消息厚實、充足;第三是具有評論性,這點特別重要:消息足以事實說話,除評述消息外一般不允許作者直接發表議論;通訊則要求在報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時,可以表露記者的感情與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