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
一,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
1、選舉方式的選擇
(1)方式: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以及競選的優點及局限性。
a直接選舉定義,直接選舉的優點和缺點。
(a)直接選舉定義:是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被選舉人的方式。
(b)直接選舉優點:
能更直接的反映民意。實現選民的意志。
更好地調動公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積極性。
有助于加強選民與當選者的聯系。
(c)直接選舉的局限性:
在選民人數多的情況下,直接選舉的組織工作和技術工作難度大。選舉成本高。
b 間接選舉定義,間接選舉的優點和缺點
(a)間接選舉定義:由選民選舉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選舉上一級機關的代表或政府領導成員的選舉方式。
(b)間接選舉的優點:選舉成本低,便于組織。
(c)間接選舉的局限性:選民與當選者之間的聯系受到一定阻隔,影響選民意愿的表達。
(2) 選擇選舉方式的主要依據
選舉方式的選擇必須體現國家性質,并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必須采用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選舉方式。
建國初期,我國經濟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人民群眾的素養不高,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在鄉鎮一級實行人民代表的直接選舉。目前,我國人大代表的直接差額選舉范圍擴大到縣級。
(3)我國采用的選舉方式適合我國國情(重點) 課本第17頁
a我國國家性質要求人民當家作主,要采取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選舉方式。(為更好保障人民權利體現人民意志,需要直選);
b我國國情:人口多、分布廣、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決定我國采取間接選舉;
c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因而間接選舉。
二、民主決策:作出最佳的選擇
政府的決策涉及社會各階層利益,關系千家萬戶的生活,因此,決策是否科學很重要。
通過民主選舉,選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進入決策機關,參與、審議、監督、制定決策,是決策能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證。
隨著我國民主形式的日益豐富,公民將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決策,對決策的形成發揮更大的作用。
1、兩種不同的決策方式
決策是根據預定目標做出行動的決定。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
一是少數精英決策。自上而下的決策。
二是公民參與決策。(民主決策中包含公民直接參與的決策和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的間接決策)自下而上的決策。
2、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用人民來信,電子信箱方式。如揚州的市長信箱。群眾幾乎每天都對道路、環境、城市規劃、用工制度,工資制度等提出自己的意見。
(2)專家咨詢制度
如揚州城市規劃的制定,主要是專家咨詢。把揚州劃分為老城區,新區,西區、東區幾大片。
(3)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
如:事業單位最近出臺了招聘公示制度。
揚州選拔處級干部,采用公制度。
(4)社會聽證制度
邀請群眾代表進行社會聽證。如:自來水調價,廣西的煤氣調價群眾意見很大,政府采用社會聽證制度。廣泛研究對策。
3、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1)對決策者而言:有利于提高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化性
有助于決策者充分發揚民主,深入了解民情,是決策代表民意;
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
(2)對公民而言:
有利于決策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