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
第一框 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一、學習指導(一)知識網絡(二)課程標準要求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掌握的主要內容有:識記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競選的含義;了解不同選舉方式的特點;懂得選擇選舉方式的基本依據;理解在我國采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主要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明確積極參加選舉是公民參與民主選舉的正確態度。(三)學法指導1.運用比較方法。比較是指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同類事物辨別異同或區分高下。本框開篇提供了一組(三則)“民主選舉面面觀”的情景資料,要求指出“鏡頭一和鏡頭二的選舉方式有哪些異同”,評估“這幾種選舉方式的意義和效果”。第二目“選舉方式的選擇”中的“說一說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的好處及其局限性”等,都要求運用比較的方法。2.學會正確判斷。有人根據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進行判斷,有人根據自己的好惡作出判斷,有人根據事物與自己的利益關系大小作出判斷。究竟怎樣判斷才是正確的呢?一般地說,應當根據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進行判斷,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本框教材在“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這部分中有一則選舉村委會主任的材料,講了選民中有七種不同想法,接著提出問題:“在上述各種想法中,你比較認同哪一種或哪幾種想法?說說你的理由。”這實際上就是考查我們的是非判斷力。二、知識點撥(一)關于“民主選舉面面觀”教材提供了一組(三則)背景材料:材料一講的是一位百歲老人由孫子背著去投票站參加村主任的直接投票選舉;材料二講的是某鎮采用無記名差額選舉的方式對鎮長候選人進行投票選舉;材料三講的是楊老師保存了十幾張選民證和他四次令人特別難忘的選舉。隨后提出了四個探究問題。第一,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選舉方式有什么異同?(1)相同點:①都采用了演講和答辯等形式,都帶有競選的性質;②都采用無記名、直接選舉的方式進行投票選舉;③都屬于差額選舉。(2)不同點:①材料一是對村主任進行的正式選舉,結果是直接產生村主任,材料二是對鎮長候選人進行的選舉,結果只是確定鎮長候選人,鎮長人選還有待進行正式選舉;②材料一是全體村民都參加選舉,材料二是各戶派代表參加選舉;③材料二比材料一更強調競選的方式。第二,你還知道哪些選舉方式?除了直接選舉外,還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等。第三,你能對這幾種選舉方式的意義和效果,作出自己的評估嗎?這是學習中要探究的問題,這里不一定能回答出來,等到學完本框內容后,可以得出比較明確的答案。第四,材料三給了你什么啟示?這個問題不要求統一的答案,能講出一兩點即可。提示如下:(1)新中國成立后,選舉制度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正在逐步走向完善;(2)選舉是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3)選舉是體現公民民主權利的重要方面;(4)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公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意識、參政議政的意識增強了。(二)選舉方式的選擇1.選舉方式的多樣性從國家的角度來說,民主選舉是政治文明的體現,它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從公民的角度來說,它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是一種重要的政治權利。早在我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就采用了民主選舉這種方式,表達人民群眾的意志,選擇老百姓信得過的人代表他們參事議事或者參加各級人民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