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教案
第二課 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教案生活情景鏈接
蒼南縣靈溪鎮張家山村去年換屆選舉中出了怪事,一個有經濟問題、且受到黨紀處分的人當選“村長”。據了解,這個當選的村委會主任張某在XX年至XX年任村支書期間,非法出賣宅基地200多處,村里400多萬元支出多項不清。村里群眾上訪過百次后,張某被免去支書職務,并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但這樣一個人,為何能獲得過半選票?
村民張約漢說,選舉開始之前,張某和一些代理人就四處活動,給群眾送煙、送洗衣粉和糖果,還許下多批宅基地等好處,從而拉走了很多選票。村民郭軍良說,“張某送給我一包‘中華’,我家兩張選票都投給了他。”
上述材料中村民賣掉“選舉權”導致了嚴重后果給我們哪些啟示?
【名師說課要點】(教師用書獨有欄目)
本課由引言和四框內容構成。引言是本課的導入,在全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第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一是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行使國家權力,把國家的、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三是實行基層直接民主、群眾自治,群眾自己的事情由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
本單元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可以通過積極地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相關政治生活現象。
第一課時 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
【學習目標導航】
內容目標 提示與建議
評述具體事例,比較不同選舉方式的特點;表達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權利的正確態度。 1.針對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競選的規則,評價、比較、權衡其利弊。
2.組織課堂即興演講:讓學生以“假如我是候選人”或“我這一票投給誰”為題,發表各自的見解。
【課前自主預習】
一、選舉方式的選擇
1.選舉方式的多樣性
(1)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從選民角度看)
①直接選舉:是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的方式。它使每個選民都有機會選擇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賴的當家人。
②間接選舉:是先由選民選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們代表選民選舉的選舉方式。它適用于選民較多、分布較廣的情況。
(2)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從被選舉者角度看)
①等額選舉:是正式候選人名額與應選名額相等的選舉方式。它可以比較充分地考慮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但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選民的選擇。
②差額選舉:正式候選人名額多于應選名額的選舉方式。它在候選人之間形成了相應的競爭,為選民行使選舉權提供了選擇的余地。在差額選舉中,開展競選有助于選民了解候選人,但是如果不加以有效規范,容易發生虛假宣傳、賄賂選民等情況。
2.選舉方式的選擇
(1)影響和制約選舉方式的因素
①要根據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的文化水平等具體條件來確定選舉方式。
②必須體現國家性質,并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狀況相適應。
(2)我國目前的選舉制度
我國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采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