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共合作的條件與方針;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及內容;黃埔軍校的建立。
2.能力方面:
(1)通過國共合作原因與條件的教學,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概括問題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比較新舊三民主義,分析新三民主義與中共革命綱領的原則區別,提高學生比較、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講述中共確定國共合作的方針,使學生認識革命統一戰線政策是中國共產黨在總結經驗教訓、正確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提出的。但當時沒有提出黨對革命的領導權問題,留下了隱患。由此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并幫助學生裝樹立辯證看待歷史的觀點。
(2)通過講述孫中山的偉大轉變,使學生認識和感受其一切以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為先,而把階級、個人利益置后的胸懷,以及他作為民主革命先驅的現實主義眼光。
4.學法指導方面:
(1)在引導學生對國共合作的現實條件進行分析時,讓學生從共產黨、國民黨、共產國際三方面入手,學生掌握多角度看問題的分析方法。
(2)在講述新舊三民主義的比較時,指導學生分析民族、民權、民生三項內容在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義義革命兩個時期的不同,使學生理解新三民主義新的本質是什么。以此使學生認識到比較問題時,需要找到事物的本質特點。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國共兩黨合作的原因和條件是重點。這個總是是本節的基礎。而這一節又是全章的基礎。所以必須首先搞清這一問題。原因方面:教材在本章導言中已經體現出來。如:國際、國內兩大方面,特別是國內方面,又重點敘述了經濟發展受阻,軍閥混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痛苦,中國共產黨斗爭受挫后的教訓。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中國近代史上各革命階級的斗爭及其結果,從而說明國共合作的必然性,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2)國民黨一大的內容是重點。教材在此重點介紹了新三民主義、三大政策、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與中共革命綱領的原則區別。在分析這一內容時,應著力對新舊三民主義的比較、三大政策與新三民主義的關系等問題進行引導,使學生掌握比較、分析問題的一般方法。
2.難點分析:
(1)國共合作的原因和條件是難點。此問題涉及到歷史、現實兩大分析角度,特別是現實角度又包括中共、國民黨、共產國際三大方面,非常繁雜。而這一問題如果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國共兩黨合作形式是難點。學生在這一問題上很難理解這一方式為什么是唯一可行的合作道路。黨內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共產黨員擴大在國民黨中的影響;國民黨的公開性和影響性使之只能接受這一形式;中共力量上還很有限這一客觀事實,也決定了這一方式的必然性;這一方式也確實能在相當程度上改造國民黨,使之真正變成代表各革命階級利益的政黨。這一難點的突能上能下,有助于培養學生深刻的理性思維。
(3)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是難點。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容易混為一談,認為新三民主義的內容就是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較之舊三民主義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爭取真正的民主自由、改善人民生活等內容,而這些內容的增加,正是因為受到了蘇聯、共產國際、中共的幫助才產生的。所以,新三民主義體現了三大政策。其內容是發展了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