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稅和納稅》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稅收的含義及基本特征;增值稅及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和作用;違反稅法的幾種表現;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辨別比較的能力,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理解事物內部聯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分析稅收的含義和三個基本特征的內涵及其關系,培養學生樹立依法納稅的意識,增強對國家公職人員及公共權力的監督意識;通過具體案例分析我國征收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用全面的觀點分析理解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認識到稅收不僅僅是國家財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也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杠桿,更是國家調節個人收入、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通過理解各種違法稅收的行為的特征,樹立依法納稅、誠信納稅的意識。
二、教材內容分析
稅收是組織國家財政收入基本形式,與每個人生活密切聯系。了解稅收和稅法,認識依法納稅
的必要性,有助于我們增強權利義務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本框介紹有關稅收方面知識,分析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等重要稅種,知道征收個人所得稅對調節個人收入具有重要作用,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偷稅、欠稅、騙稅、抗稅是違法行為。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稅收的含義及基本特征;2、增值稅及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和作用;3、違反稅法的幾種表現;4、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四、教學活動
1、導入新課
播放幻燈《納稅》,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此內容的播放讓學生了解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稅收的含義、種類、稅收的作用及不納稅的后果。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活動學習新課:
第一環節:稅收的含義
思考問題:(1)“稅”是個會意字,“禾”和“兌”分別是什么意思,合起來又是什么意思?(2)對于稅收概念的把握,應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看書思考,然后回答。教師要把概念分解從主體、目的、憑借、依據、地位五個方面把握,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并讓學生深入的思考國家為什么要征稅,它依據什么進行征收。概括出稅收的含義(幻燈片展示):從本質上看,稅收是國家為實現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第二環節:稅收的特征
通過三個案例探究了解其基本特征的同時,進一步理解稅收是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
[案例探究1] 為了提高我國高收入群眾自覺納稅的意識,XX年11月8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辦法(實行)》。首次明確提出個人年收入所得12萬以上的納稅人必須向稅務機關自行申報納稅,否則難逃法律的制裁。從這個案例中同學們能體會到稅收的什么特點?(學生回答):稅收具有強制性。 2、稅收的基本特征①強制性師:好!從納稅人必須向稅務機關自行申報納稅,否則難逃法律的制裁可以看出稅收具有強制性。那稅收的強制性僅針對納稅人而言嗎?國家能否隨意征稅呢?(學生:不能)。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國家稅務機關必須強制依法征稅,否則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這就是稅收的強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