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和實驗的用具
第一章植物體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生物學的研究是從觀察和實驗入手的,因此,掌握正確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是學好生物課的前提。
2.使學生初步學會正確使用生物學觀察和實驗中的常用用具。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通過練習使用顯微鏡,初步培養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顯微鏡的使用為本課的重點,因為植物體及其他生物體的基本結構都非常微小,用一般的放大鏡(為單片雙凸透鏡,放大倍數從幾倍到十幾倍),是不能看清的,而顯微鏡放大倍數較高(一般為100多倍到幾百倍),使用它就能看清植物體的細微結構了,所以顯微鏡成為了生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用具,要了解生物體的結構首先要學會使用顯微鏡。
2.顯微鏡是初中學生第一次使用的實驗儀器,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是本課的難點,這是因為:(1)由于顯微鏡是較昂貴的儀器,在不具備人手一臺或兩人一臺的情況下,很難讓學生學會正確地、熟練地使用。(2)學生是初次接觸到顯微鏡,對其構造和工作原理及使用要求一無所知。(3)初中生一般動手操作能力較差,在練習使用過程中,多余動作多,容易出現不正當操作以至損壞顯微鏡的現象。所以,怎樣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目標 ,解決這些問題是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的。
解決顯微鏡不足和沒有專用教室的問題,可在普通教室,將兩個或四個學生課桌并在一起,構成一個臨時實驗臺,以避免因課桌太小無法練習操作的情況出現,同時也可以解決學生多,顯微鏡少的問題,以2~4個學生為一個實驗小組,輪換練習。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本課的教學方法:
1.常規方法:先以掛圖和教材為例,講述實驗用具的結構、名稱和使用方法,然后分組練習,此方法優點為易于組織教學,缺點是學生的聽、看與實際練習脫節,不利于操作能力的形成。
2.同步教學方法:掛圖和實物相結合,邊講邊看邊操作,老師講一步,讓學生看一看實物并動手練習操作一下,此方法的優點為:使學生能同時聽到、看到和觸摸到實物,多種感官同時感覺一個知識點的內容,印象深刻。缺點為:組織教學難度大,學生出于對用具的新鮮感,往往會忽略老師對用具結構、用途和使用方法的介紹,而急于動手操作。所以,建議在確有把握組織好教學的前提下采用此方法。
三、教學過程 :(以同步教學法為例)
1.引言設計:此課內容是在學生剛剛學習完緒論,對生物學產生了極大興趣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將學生引人生物學具體學習過程的重要一步,可以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理特點來設計引入語,以下幾種方法僅供參考。
(1)以緒論引入。這是在緒論課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提高渴求生物學知識的欲望,例如:“在緒論中提到了將要學習的幾大部分內容,那么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進入生物世界了,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植物,(板書:第一部分植物)首先我們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因為植物雖然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是構成它們身體的基本結構卻十分微小,不借助于一些專門的用具和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我們是觀察不到的。所以,我們在了解植物之前,要先認識和熟悉一下觀察植物結構時所使用的一些用具和方法!
(2)從日常生活引入。這樣的引人可以使學生從自己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自然地將認識過渡到課堂知識中,不會出現課堂學習與生活實際脫離的現象,同時也潛在地培養了學生從身邊發現問題的思維方法。例如:“一提到植物,大家就會想到花草樹木(此處語言設計應生動),一提到動物,就會想到蟲魚鳥獸,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那么,它們多彩多姿的外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它們神秘的內部結構又是怎樣的呢?就植物而言,雖然它們形態各異,但構成它們身體的基本結構都是相似的,都是由一些微小的單位組成的,這些小單位很小,必須借助于專門的用具和采用專門的方法才能觀察到它……”下面就可以引入到本課的主題中來了。
(3)設疑引入。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生物學知識知之甚少,但他們有著十幾年的日常生活經驗,越是農村或偏遠地區的學生與自然界接觸得越多,對身邊的生物了解得越多,然而,這些對于他們畢竟是一些零碎的、感性的認識。其中包括許許多多的疑惑。讓他們把這些疑惑說出來,或許學生一時說不出什么問題。這時,老師就可以以課前設計好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思索。例如:“一棵樹的葉子和樹干有何不同?”學生馬上會說出許多形態上的不同點,再進一步地提問:“它們有什么相似之處嗎?”學生的回答可能是多種多樣的,老師只要抓住其中的一點就可以再引導:“樹干也好,樹葉也好,它們的基本結構是相似的,也就是說,它們都是由一些結構非常相似的微小單位構成,這些微小的結構必須借助于專門的用具和方法才能觀察到它們,大家想看一看這些奇特的小結構嗎?想親自使用一下這些專門的用具嗎?這節課我們就先來認識一下這些用具并熟悉使用它們的方法……”。
(4)其他引入的方法。因為生物是多種多樣的,所以,觀察了解生物體的方法也就不盡相同,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引入此課主題的出發點和方法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但是,無論何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此課內容的注意是設計好引入語的基本原則。
2.新課的設計:
(1)向學生展示放大鏡、顯微鏡和其他觀察實驗用具,準確告訴學生它們各自的名稱,例如:燒杯不能稱為玻璃杯;培養皿不能稱為玻璃盤;試管夾不能稱為竹夾子…等等。
(2)依次講述它們的結構、用途和使用方法,邊講邊指導學生練習使用。
①放大鏡 (教材第10頁圖Il所示的放大鏡)一般學校只有其中的一種或兩種,由于其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所以是野外觀察的必備用具,例如觀察一些小型花的結構,觀察莖和葉表面的特征等等?勺寣W生手持放大鏡觀察一些小的物體,提醒學生只有當鏡面與被觀察物體有一定的距離時才能達到最佳觀察效果(在沒有足夠數量的放大鏡進行教學時,可以課前或課后組織指導學生自制一些簡易放大鏡,方法在后面的小資料中,僅供參考)。
②顯微鏡 顯微鏡是生物觀察實驗中最精密的儀器,其結構復雜,操作過程有嚴格的要求。所以,應該從“取鏡和安放”開始介紹顯微鏡的內容。
a.指導學生按要求從鏡箱中取出顯微鏡并要放好。
b.掛圖結合實物講述顯微鏡的結構,并盡量演示其各結構的功能。例如,握鏡臂、托鏡座、轉動遮光器和轉換器等等,每演示一步,讓學生自己練習1~2次。
c.在介紹完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和完成使用練習后,可按每臺鏡發給一片載玻片(片上可用筆寫一個小的“上”宇),指導學生將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好,按教材第12~13頁的操作方法進行觀察并同時提出問題:“用手移動載玻片時,載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像的移動方向有何關系?”或者具體讓學生將視野中某處的一個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體驗一下手動的方向和視野中物像的移動方向有何不同,完成這一步后,就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下載玻片上的“上”字與視野中的“上”字有什么樣的位置變化(可以讓學生把看到“上”字像寫在黑板上)。然后說明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是物體的完全倒像,“上”字的完全倒像是“ ”而不是“下”,這一點要說清,因為學生往往會把倒像誤認為只是物體在一個方向上的倒置。
d.最后組織學生將顯微鏡按要求放回鏡箱。鎖好箱門,可在完成后提出幾個簡單的問題,例如:怎樣取放顯微鏡?為什么在轉換物鏡時不能用手搬物鏡而要用轉換器?為什么要以上提的方法來調焦距?……等等。使學生及時鞏固知識。
③其他實驗用具 顯微鏡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應用25~30分鐘完成,預留10~15分鐘介紹其他實驗用具,在最初展示時只讓學生知道了這些用具的名稱,現在是讓學生了解它們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例如,鑷子可用來夾取實驗材料;刀片用來從植物體上切取薄片以制成裝片進行觀察(此時應告訴學生裝片的制作是下一節課的內容,要提前預習才能在課堂上做出高質量的裝片);碘酒是用來染色;在用試管加熱時必須使用試管夾,否則手會被燙傷…等等,在此不要詳細講述和練習,因為在今后的大量實驗課中會多次地用到這些用具,用到什么,結合當時的實驗再加以介紹和練習使用,這樣效果會更好。
[1]
- 觀察和實驗的用具
第一章植物體的基本結構第一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生物學的研究是從觀察和實驗入手的,因此,掌握正確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是學好生物課的前提。 2.使學生初步學會正確使用生物學觀察和實驗中的常用用具。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 留心觀察(精選2篇)
教材分析:這次“口語交際”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題目《留心觀察》,二是兩段文字說明,三是兩幅小插圖。要求學生把在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說一說,也可以考考其他同學,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善于觀察的精神。...
- 氣象觀察員教案(精選4篇)
目標:1、培養幼兒觀察天氣變化的興趣,嘗試多種記錄的方法。2、學畫晴天、陰天、雨天、雪天、刮風、下冰雹等畫面。3、激發幼兒表現美的欲望。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 深入觀察作文訓練課實錄(通用2篇)
發展等級創新訓練課示例之九深秋時節,萬木凋零,翩翩飛舞的秋葉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為此,我安排了下面的作文訓練課。課前作業布置:每個同學到大自然中去采摘一片葉子。...
- 觀察中的發現(通用5篇)
教學目標:1.培養學生樂于觀察,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有趣現象,并樂于說出來與別人分享的習慣。2.引導學生學會互動交流,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并積極提出問題和意見。3.培養學生把話說清楚,能有一定條理的把觀察過程說清楚,說完整的能力。...
- 觀察細胞的用具(精選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使學生認識顯微鏡的結構,了解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和正確的使用方法。2、了解玻片標本的種類。能力目標:使學生能正確使用顯微鏡,訓練學生規范操作的技能。...
- 一杯水的觀察(精選4篇)
課題總課時第?課時教學目標1、 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來觀察水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2、 通過比較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3、 體會人體感官在認識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觀察水要有順序,培養學生安全意識。...
- 觀察筆記:抱被子的孩子
觀察時間:**年**月**日觀察地點:中班教室觀察對象:觀察目的:性格較孤僻,很少主動和其他小伙伴交流,缺乏安全感,通過觀察了解幫助幼兒成長。...
- 果汁的顏色觀察教案
活動目標1、在活動中會邊實驗邊記錄,并將同類的水果歸類,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2、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顒訙蕚1、蘋果、梨、西瓜、橙子、橘子、葡萄等水果。2、各種水果圖片、顏色標記。...
- 《觀察簡單物體》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p38 頁,例1.教材分析:"視圖與投影"是《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在不同的學段有著明確的要求.《觀察簡單物體》是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辨認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
- 游戲觀察案例7個
1 游戲觀察案例觀察內容:角色游戲——星星理發店觀 察 者:小六班 金婷觀察時間: 年 10 月 12 日 第 六、七 周 星期三 案例描述:幼兒早上來園后就開始進行角色游戲活動,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適應,我班幼兒對于角色游戲的要求逐漸熟悉...
- 隨筆:孩子們是怎樣觀察菊花的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到園內植物園看種植的菊花。菊花很漂亮,有黃色的,有紫色的,有白色的,小蝴蝶在不停地飛舞。孩子們興奮極了,在賞花的過程中,我引導孩子們注意觀察菊花的顏色和花瓣。...
- 觀察筆記:給孩子自信心
觀察時間:**年**月觀察地點:操場觀察對象:觀察實錄在教師做操的時候,非常認真,眼睛總是看著老師做動作,跟著音樂學習,有時候方向不對也能夠自己意識的,是個很聰明可愛的孩子。...
- 教育隨筆:游戲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在融合性表演游戲《開城門》中,何背著鼓快樂的手舞足蹈,摸摸這摸摸那,又敲敲這邊打打那邊,一刻也停不下來。我馬上帶領大家開始做“回聲”游戲。...
- 教育筆記:觀察孩子需要什么
案例實錄: 自主游戲中,凱凱在娃娃家里又和其他小朋友有了沖突。我看到凱凱撅著嘴巴發起脾氣來,一跺腳,哼的一聲就去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了。坐了好長時間,我想讓他獨處一會兒吧。沒去打擾他。...
- 高中生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