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小細節,多觀察
從進入幼兒園起,無論是自己還是其他老師,相信很多老師在一日生活中最多提到的是: “小朋友,現在我們解小便,洗手,喝水。”從小班,中班,大班,我自己也時常在用這句話,然后小朋友都會一擁而去。很長時間這句話的前后順序一直未曾發生改變,而且也一直是這樣在做的。
記得一次,也是在生活環節中,我上完一個活動,說完這句話,看到其他孩子都去上廁所了,有一個小男孩并沒有進去廁所,而是拿起杯子正準備去接水。出于腦子里第一反應,先解小便,洗手,才能喝水,再加上這個小男孩平時比較調皮,我走過去,開口就質疑;“你怎么在這里喝水?你小便解過沒有呀?”,“我渴了,我想先喝水,等下去解小便!毙∧泻⒌ǖ卣f道。此時,我非常得羞愧,我已經認識到完全是我自己的主觀意見在干預他,我犯錯誤了。我蹲下來,搭著他的肩膀說:“不好意思,是老師不對,你可以先選擇喝水。”“沒關系的,老師”小男孩很輕易的原諒了我。
從這件事后,我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討論,根據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對于生活環節,孩子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先做自己最著急的一件事,然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其他事情。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是一件小事,但發生以后我記憶很深刻。我自己太武斷,覺得孩子可能是在玩,可能是不想如廁,沒有按我話去做,其實這都應該要問清楚后再有所行為,而不是劈頭蓋臉一通責問,更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想法與需求,教師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觀察,多傾聽。
《綱要》指出: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