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觀察孩子需要什么
案例實錄:自主游戲中,凱凱在娃娃家里又和其他小朋友有了沖突。我看到凱凱撅著嘴巴發起脾氣來,一跺腳,“哼”的一聲就去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了。坐了好長時間,我想讓他獨處一會兒吧。沒去打擾他。再過一會兒,他還是在生氣,于是我想上去幫助他。可是他突然抱起自己的玩具站起來,一下子鉆到我們班級的小樂園里的通道里去了,爬到里面不見了,讓自己看不到任何人,也讓別人看不到他。這樣過了十分鐘左右,他出來了,對在玩醫院的小當做了個鬼臉,又笑嘻嘻地到小廚房里去了。
分析與思考:
孩子們每天在集體中游戲、生活、學習,逐步地由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成長為社會人,懂得了集體規則,有了初步的社會意識。在班級里,我們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小社會,力求孩子可以得到很好的交往能力,同時技能也有所發展。為了讓孩子個個都更快更好的發展,我們總是用有形或無形的策略讓每一個孩子最好都要與材料進行互動,特別是最近我們對環境進行了重新定位和創設后。可是不經意之間我們發現,孩子需要的一個發泄的安全的個人空間似乎太少了。
我們教室的滑滑梯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大玩具之一,是最為休閑活動的一個好去處,只要一玩通常就會發出很響的吵鬧聲,所以平時我們雖然不禁止孩子們去玩,但也不提倡他們動不動就去那里吵鬧著。今天凱凱去利用了,但不是去玩,卻是去沉靜了一會兒,把它作為自己的獨立空間,真是讓人感慨萬千哪!
現在想一想,是不是孩子覺得躲在里面很安全,是孩子情感的一種需要。孩子每天在和老師同伴或父母交往,也需要自己獨自靜一靜或者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說說悄悄話的一點個人空間?就像今天凱凱在與其他同伴爭辯了一下之后,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和安慰,而只是需要自己找一個無人打擾的私人空間,在心里上發泄一下或者舒緩一下,后來他又重新回到集體中去了,也證明了他具備了初步的自我調節能力。
從這里我們認識到,不要小看小班年齡的孩子,更不要以為我們老師是成人,具備無所不能的關懷能力和拯救能力,其實孩子自身也是心理醫生,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救贖”自己的。當然,每一個孩子的情況,能力不同,需要老師觀察后再做出如上決定,如果有的孩子自身調整能力差,那么老師的干預是必不可少的。
措施與調整:
1、學會觀察,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做一刀切的干預行為。
2、對孩子的此種行為進行記錄式的觀察,便于以后做綜合分析,對老師的評價能力和干預能力也是一種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