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信息加工
【教學目標】
1、 體驗文字處理技術的發展變化及意義。2、 領悟傳播民族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3、 了解文字在計算機中的編碼方式。
【教學重點】1、 文字處理技術的發展
2、 文字在計算機中的編碼方式
【教學難點】文字在計算機中的編碼方式
【教學環境】多媒體計算機課室【教學過程】
一、引入: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發生過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哪一次信息技術革命讓信息的存儲和傳遞首次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
教師小結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文本信息加工
二、文字處理技術
“文本信息加工的一般過程” 提問:在沒有計算機之前,怎樣記錄文字信息? 1、文字處理技術的發展:手寫、雕刻、印刷、機械式打字、計算機文字處理(引導學生把此過程說出來,學生邊說老師邊板書)
2、文字組成方式字母文字(由字母組合 如英文)象形文字(漢字)
3、漢字的優點(體現教學目標2)——學生瀏覽老師給出的材料
4、實踐練習(體驗東巴文字的計算機處理技術)教學設計:先讓學生閱讀步驟,覺得哪一步不好理解可以進行小組討論(3分鐘)。然后小組推薦2位同學上講臺完成。教師小結引出計算機如何處理漢字。
三、漢字編碼
1、用于輸入漢字的編碼——輸入碼(外碼): a、 音碼 (全拼、雙拼、智能abc) b、 形碼 (五筆) c、 混合輸入提問:“我”的拼音輸入碼是“wo”、五筆輸入碼是“q”,為什么不同的輸入碼計算機會顯示同一個字?引出“機內碼”。
2、存儲漢字編碼——機內碼:展示p57圖4—4,請說說兩幅圖有何不同。
3、輸出碼——字型碼
以投影幕為例,引導學生理解“點陣”,簡單介紹點陣與字節的關系。
四、實踐練習:
輸入“镕、喆”兩字造字程序的使用(給出教程,學生自我探索,教師個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