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IP地址》(精選2篇)
《認識IP地址》 篇1
本課所使用的中國地圖出版社的普通高中教材《網絡技術應用(選修)》,教學內容是第二單元第一節——認識ip地址。網絡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熱點。學習網絡基本應用技術是當代社會對高中生的基本要求。本模塊將帶著學生從一種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知網絡的本質,真正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一、說教材
1.教材剖析
本教材設計了三個主題:網絡技術應用、因特網應用、網站設計與評價,從網絡技術的應用出發,以組網、建網到用網為邏輯線索,從技術到應用依次遞進展開,同時凝練了網絡協議、ip地址、網絡通信、信息檢索、網頁設計等核心概念。對于本節內容來說,就象一個橋梁,起到連接的作用,網絡建好了,目的在于相互通信,與此同時這樣就為后面暢游因特網作下了很好的鋪墊。在本單元里,為第二節走進域名知識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過渡作用。
2.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圍繞ip地址這一核心概念進行展開,在第一單元中已經對兩臺計算機對等連接作了介紹,其間提到了ip地址的設置和查看問題,但只是作為一個數值填寫到了tcp/ip協議屬性中,同時為這節內容作下鋪墊,ip地址這一新概念比較抽象,怎樣使學生形成一個新的且抽象的概念是關鍵,根據教材的編寫思路和結構特點,充分考慮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由此確定:
(1)教學重點:ip地址概念、格式、分類
(2)教學難點:ip地址抽象概念的理解與意義建構
(3)教學關鍵點:使學生建構起ip地址的概念
二、說目標
因特網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平臺,滲透各個領域,也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因此,了解網絡的實質,讓學生知道網絡中的計算機是如何實現相互訪問,相互通訊的,感受ip地址的有限性和分配的不平衡性。
1.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ip地址的概念。
(2)了解并掌握ip地址的書寫方法,熟悉ip地址的分類方式。
(3)知道在因特網中對ip地址的管理辦法和相應的重要機構。
(4)討論合理利用ip地址。
2.能力目標
(1)能夠利用網絡和書籍獲得自己關心的知識,擴展和更新知識面。
(2)提高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3)培養學生的積極實踐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
(1)建立起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夠同其他人一起完成復雜問題的討論研究。
(2)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3)樹立節約資源、合理使用資源的意識。
三、說教法
從學生原認知結構結構出發,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更快的建構起新概念,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做法:
1.巧設情境,體現兩“主”
我通過設疑,營造探究新知識的氛圍,在引導學生聯想用數字表示網絡中的計算機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計劃,有目的的啟迪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使學生在比較、討論、觀察、研究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實現對新概念的建構與有意義學習。
2.設置實驗,操作發現
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觀察網絡的通與否,讓學生動手操作,直觀的感知和理解新知識,消除學生在學習技術動手操作這一環節的畏懼心理,很快的接受新知識,從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找出所發生現象的原因,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
3.任務驅動,拓展新知
提出問題,引出任務,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探究,討論解決的方法,歸納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案。可以使學生有目的的進行網絡學習,避免學生在網絡中迷航,同時開闊了視野,拓展了知識面。
四、說學法
在教學中,我將會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作為一個導演者,引導者出現在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學,主動學,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把生活中的事例轉化成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靈活運用的能力。
2.比較推理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
3.利用網絡和書籍等工具獲得自己關心的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1.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教室一間,確保多媒體控制軟件是開通的,并利用雙絞線把1號和2號計算機相連。
2.設計思路
第1學時: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知識講解→布置任務 →總結分析操作→小結→作業布置(為下1學時做鋪墊)
第2學時:作業選評→提出問題 →引導解決問題→學生操作→總結
3.教學流程
(一)故事激趣,隱射教學目標
1.登陸網站展示案例,展示與“ip地址”這個名詞相關的一個案例素材,激發學生對ip地址知識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自行設疑,為什么公安機關可以根據ip地址這一線索找到犯罪嫌疑人的具體位置呢?ip地址是什么?引出課題,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2. 展示學習目標,學生認讀目標
教師通過展示目標,學生認讀目標,這時學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學習的主要任務和要求,使學生帶著目標,有目的、有準備地學習下一步的新知識,學生就真正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也能激發起全體學生的參與達標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充分地顯示出來了。
(二)溫故知新,實施目標
1.設疑
復習舊概念,并提出問題,復習計算機網絡的概念,網絡中的計算機可以相互通信,這個通信是如何進行的呢?
2.用類比法講解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類和特征
類比一:通過描述寫信和打電話來引出ip地址的概念
并讓同學們根據上次課所講的內容,來看自己和周圍同學的ip地址
類比二:通過同學們的學號和座號確定一個學生,街道和門牌號,類似于ip地址的網絡標示和主機標示,闡述ip地址的格式和兩種表示方式。
類比三:同學們分了年級,分了班級,那么ip地址那么多,又是如何分類的呢?
這部分教學設計意圖: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完成從類比和對比中,新舊概念的遷移,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有助于學生理解,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突破難點,化解難點。
3.布置任務(查看網絡通與否)
通過設置分布在同一網段和不同網段的網絡地址,展現網絡通與否的現象,學生還可以動手操作,再次熟悉設置ip地址,并進行觀察,教師演示講解十進制與二進制的相互轉換,包括機算和手算,并計算網絡地址。
利用任務驅動法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在掌握了ip概念之后,安排實驗進行嘗試練習,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同時把所學知識轉化為相應的技能。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體現了“做中學,學中做”的實踐環節。
4.小結所涉及的知識點
根據遺忘規律,教師應進行及時的總結,鞏固和加深對新概念的認識,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
5.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作業,計算五類ip地址容納計算機的數量,為下節課做鋪墊
通過練習,鞏固新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所學知識進一步轉化為能力,在練習中發展智力,培養優良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三)鞏固練習,檢驗目標(第二學時)
1.講解作業
讓同學們體會到每個網絡容納的計算機數量是有限制的,網絡ip地址也是限的,這樣有助于兩節課的銜接,教師同時講解ip地址有關知識點,在作業中鞏固了知識點。溫習了新概念。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探究
根據前面實驗我們設定了自己所建網絡的ip地址,那么連接互聯網的計算機的ip地址誰來設定和分配呢?引導學生查找因特網的分配和管理機構,了解其分配的不合理性,解決不合理化未來所采取的措施,了解ipv6的設計思想。
3.布置任務,進行操作
以“合理利用ip地址”或“認識ip地址之我見”的討論結果以定稿形式存入電子學習檔案袋里。
這樣可以檢驗目標,拓展了知識面,突破了課堂上的面面俱到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有效的利用網絡了解自己想知道的知識,使學生知道了網絡的更新發展,樹立起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節約資源的意識。
(四)總結全節內容,深化目標
結合幻燈片,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這節的主要內容,這樣設計: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ip地址的概念是通過什么方法引出的,同學們要善于利用這種類比的方法,把抽象的問題實際化。
評委點評:
這是一次較為優秀的說課。說課者對所說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目標的設置、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的安排等方面理解比較深刻,教師的教育理念比較新。在說課過程中,始終溶入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任務驅動法","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等新課改的思想,這是令人欣慰的。顯示出了我省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正在不斷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說課的目的在于交流,相互促進。在說課的過程中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設疑激趣,引入課題這部分,是否能真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任務驅動過程中如何確保學生掌握了新知識,那么該怎么對他評價?這都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實踐,我們的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的實際應用,如何靈活運用才能得心應手?如何進行課程藝術的處理?這將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認識IP地址》 篇2
10月17日上午,調研組一行來到位于東方市的海南鐵路中學。我走進了高二(2)班馮本強老師的課堂。
高二年級已經進入選修模塊學習,學校學生選的是《網絡技術應用》模塊,使用地圖出版社教材。這節課的內容是第二單第一節的“認識ip地址”。
全課教學內容圍繞ip地址的格式、十進制數與二進制數間的轉換、ip地址的分類三部分展開,并以問題為線索,通過學生自學、回答問題、教師講解補充等方式,將前后內容串接起來。
關于ip地址的作用與格式,教師通過問題“日常生活中的電話號碼一般由哪兩部分組成?”、“如何區別同學之間的電話?”、“那因特網上的每臺計算機又以什么方式進行識別的呢?”、“要分配的ip地址有什么規定?它的格式是什么?”,層層展開、推進;二十進制數之間轉換則通過兩道例題,利用5分鐘左右時間完成;ip地址的分類則通過“為了區別不同的網絡及網絡中的每臺計算機的標識,ip地址可以分為哪兩部分?”、“ip地址一般可以分為幾類?”、“各類ip地址中,其“網絡標識”及“主機標識”分別為什么部分?”等問題的回答與教師講理列表完成。15分鐘的鞏固練習有兩道題:1、打開網絡設置窗口,判斷該設置的ip地址是什么類型的ip,其“網絡標識”及“主機標識”分別是什么數;2、用windows系統“附件”中的計算器,把已設定好的ip地址十進制數轉換為二進制數。
觀察發現,雖然網絡處于開放狀態,在15分鐘的練習時間中,除1位學生在網上做其他事以外,其他學生均在根據教師要求進行練習。課后馮老師告訴我,這只是一個文科普通班。
馮老師給我看了一份他出給學生做的單元練習題試卷,他說每一單元結束,學生都要例行做一份試卷,以鞏固所學內容。從其他初中學校考來鐵中的同學感嘆的對老師說,在這里學習信息技術課與學其他科目沒有什么兩樣。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師認真努力的教學作風,不僅贏得了校長對課程的認同和重視,更培養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嚴謹踏實的學風。
學校高一、高二年級均開設信息技術課,2節/周,這樣每一學年學完一個模塊內容,課時相當充裕,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生水平打牢共同基礎。xx年學校基礎會考技術科目成績在東方市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