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初探
一、教學背景
1.教學模塊:《網絡技術應用 》
2.授課年級:高中二年級
3.教材版本:中國地圖出版社
4.教材章節:第二單元第一節
5.教學課時:一課時
二、教學準備
網絡教室(單人單機),連接到internet,教學軟件,教學課件
三、學生分析
此案例針對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二年級學生,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功能及其服務,了解局域網中數據的傳輸及簡單的網絡設置。學生都熱衷于網絡技術課程學習,對網絡知識較為感興趣。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ip地址的格式及其分類,掌握十進制數與二進制數間的轉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參與討論,通過思考、動手操作,體驗信息處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結合生活事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ip地址的分類。
2、難點:進制間的轉換。
六、教學過程
1、學生預習(5分鐘)
教師:上一節課,大家知道網絡中計算間要進行通信,就必須使用一種雙方都能理解的語言,這就是協議。而因特網上的主要協議是tcp/ip協議。這節課,我們將一起進一步認識ip地址。請同學們用5分鐘的時間預讀一下課本第二單無第一節的內容。
學生:學生打開課本預讀相關授課章節。
2、新課講授:(20分鐘)
(播放flash制作的課件)
教師(概括):概括本節授課內容及重難點。
這一節要求同學們掌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 ip地址的格式;
二、 十進制數與二進制數間的轉換;
三、 ip地址的分類。
重點、難點:
一、 十進制數與二進制數間的轉換方法;
二、 懂得判斷ip地址的類別。
學生:結合課件展示內容,明確授課內容。
教師(新課):日常生活中的電話號碼一般由哪兩部分組成?
學生:思考、回答:區號及電話號碼兩部分組成。
教師:如何區別同學之間的電話?
學生:思考、回答:通過不同的電話號碼來相互區別。
教師:那因特網上的每臺計算機又以什么方式進行識別的呢?
學生:根據預習內容,思考。
教師(內容一):在因特網上的每臺計算機事先分配一個ip地址,才能被識別。這個ip地址在整個因特網中是惟一的。
學生:聽、接受。
教師:要分配的ip地址有什么規定?它的格式是什么?
學生:思考。
教師:1、tcp/ip協議規定,ip地址是32位二進制數。
2、 為了便于記憶,我們將ip地址的32位二進制數年分成4個字節,每個字節8位,中間用小數點隔開,然后將每八位二進制數轉換成一個十進制數。
學生:聽、接受。
教師(內容二):實際設置ip地址時,輸入的是二進制數還是十進制數?
學生:根據課件展示的ip地址設置窗口,回答:十進制數。
教師:十進制數與二進制數間的轉換是如何換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