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五年級上冊數學《相遇》教學設計(精選7篇)

五年級上冊數學《相遇》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1-28

五年級上冊數學《相遇》教學設計(精選7篇)

五年級上冊數學《相遇》教學設計 篇1

  設計思路:

  本冊書的相遇問題是在學生初步學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數量關系以及會解答某一單個物體運動的問題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本教學內容與以往不同的是有兩個物體在運動,教材上只介紹了其中一種,即”兩個物體同時相對運動結果相遇“的情況。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相向運動中求路程的解題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時也為后繼學習更復雜的應用題做好準備。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簡析我的設計思路如下

 。1)把握好教學要求。教學時要通過學生們認真的觀察思考,以及自己動手嘗試去做理解相遇問題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

  (2)大量使用多媒體,本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 通過演示使學生直觀了解相遇問題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兩人、兩地、同時、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難以理解的概念。

 。3)另外本此設計還以圖表、圖文結合及線段圖等多種呈現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內容變得鮮活、生動。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演示,理解“相向運動” “相遇” 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運動中求路程的解題方法:速度和×時間=路程。

  3.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會解決與此有關的含兩、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4.培養學生分析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相向運動中求路程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速度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亮亮每分鐘走60米,走了4分鐘,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師問:為什么這樣求?誰會用一個數量關系式表示?

  2.芳芳每分鐘走70米,走了4分鐘,_____________?

  由學生補充問題并進行計算。

  二、新知探索

  1.導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習的是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兩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

  板書:兩人

  2.對“兩地、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相遇”含義的領會

  師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兩個人行走這段路程有什么特點?提示(1)出發地點(2)出發時間(3)運動方向(4)運動結果

  板書:兩地、同時、相向、相遇。

  師說:正像我們觀察到的,兩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們稱它為相遇問題,F在我們就學習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3.出示例題

  A.集體讀題,補充問題。

  B.指明提取數學信息

  板書:相遇時間

  C.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試做。得出兩種不同的解法,板演。

  D.學生自己分析解題思路

  ①請用第一種方法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提問:題中只有一個4,為什么算式中出現了兩個4?

  師:經過4分兩人相遇,說明相遇時兩人都行了4分,相遇時間在這種解法中要用到兩次。

 、谡堄玫诙N方法的同學說說你的解題思路又是什么?

  師:根據這種解法你發現在相遇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追問: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時間又指的是什么時間?

  4.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認識相互間的聯系。

  從數量關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種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別乘以所用時間,得出兩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來,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種解法是根據兩人同時出發,行走時間相同,可以先算出兩人每分鐘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時間,得到兩地間的路程。

  從數學知識上看,兩種解法的聯系

  算式之間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鞏固練習。

  1.看圖填空。ppt

  甲、乙兩人同時由A、B兩地相向而行。出發1分鐘,兩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發2分鐘,兩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個( )米;出發3分鐘,兩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個( )米;出發4分鐘,兩人相遇了。這時,兩人共走( )個(65+70)米,A、B兩地相距( )米。

  A.獨立理解“相向而行”。板書相向

  B.指名回答,集體反饋。

  2.甲、乙兩輛汽車從兩地同時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行45千米,經過4小時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用兩種方法解答下題。

  甲軋路機每小時碾壓路面36平方米,乙軋路機每小時碾壓路面44平方米。兩臺軋路機同時工作8小時,一共碾壓路面多少平方米?

  4.

  列式是( )

  A.80×3+65×3

  B.80+65×3

  C.(80+65)×6

  D.(80-65)×3

  5.思考題

  救護車和小轎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救護車每小時行駛60千米,小轎車每小時行駛50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110千米,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年級上冊數學《相遇》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解答已知兩個物體的運行的速度和相遇時間,求路程的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行程問題的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列式解答。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經?梢钥匆婑R路上汽車來來往往的情景,請你們以兩輛汽車為例,說一說兩車行駛的方向有可能出現哪幾種情況?

  如果兩車一直相對而行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相遇的問題。

  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二、新授

  1、請看大屏幕,認真觀察兩車相遇的過程。(電腦演示兩車相遇的過程)

  你能簡單的有條理的把剛才兩車相遇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剛才同學們看到兩車相遇的過程有幾個物體在運動?

 。ǔ鍪荆簝蓚物體在運動) 這兩個物體是怎樣運動的,下面從四個方面來進行總結。(出示:①出發的地點

  ②出發的時間

  ③運動的方向

 、茏詈蟮慕Y果)

  根據學生回答一一出示答案。

 、俪霭l的地點 兩地

  ②出發的時間 同時

 、圻\動的方向 相對

  ④最后的結果 相遇

  誰能用一句話完整地再描述一次兩車相遇的過程。

  [評:通過大屏幕演示,由學生概括行程問題中“兩地”“同時”“相對”“相遇”等概念,加深了對兩車相遇的全過程認識。]

  2、教學例題

 。ǔ鍪纠})兩輛汽車從甲乙兩地同時開出,相對而行,小汽車每小時行50千米,大貨車每小時行40千米,經過3小時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1)齊讀題。

 。2)同學們想一想,試一試,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解答。做完后與同學交流列式的理由。

 。3)指名列式,并說明列式的理由。

  板書

  50×3+40×3

  = 150+120

  = 270 (千米)

  (50+40)×3

  = 90×3

  = 270(千米)

 。4)這兩種解法同學們都說得很有道理,下面我們請電腦老師一起再來驗證一下。

  先看第一種解法:50×3是什么意思?(電腦演示)板書:小汽車行的路程

  40×3呢?(電腦演示)板書:大貨車行的路程 為什么要相加?(電腦演示)

  板書:總路程

  再看第二種解法:鄧老師對于50+40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誰能告訴我?兩個速度相加之和(手勢)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速度和(電腦演示)3表示什么?經過3小時兩車怎樣了?這個時間又可以叫什么時間?板書:相遇時間 為什么要用速度和×3 ?說明有幾個速度和?(電腦演示)用速度和×相遇時間求出的是什么?板書:總路程

 。5)比較這兩種解法,數量關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雖然兩種解法不同,但都求出了什么?

  你喜歡哪一種呢?為什么?

  (6)質疑。對于解答這種求總路程的問題,還有什么疑問嗎?

  鄧老師有一個疑問想請教你們:小汽車行了幾小時?大貨車行了幾小時?為什么相遇時間不是3+3等于6小時呢?

  [評:讓學生嘗試完成兩種解法,突出“速度和”概念,該環節是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演示的功能,完成了“總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的認知過程。為后面的實踐變式教學作好了鋪墊,所以后面的基本練習中把相遇問題求總路程的數量關系遷移到工程問題的求總工作量問題,開放發展題中遷移到實際問題,遷移過程都是水道渠成。

  三、基本練習。

  1、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一個人騎摩托車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騎自行車每分行200米,經過6分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只列式不解答)

  2、師徒兩人合做一批機器零件,師傅每天做78個,徒弟每天做56個,經8天完成任務。這批機器零件共多少個?(只列式不解答)

  指名列式,出示兩個算式78×8+56×8 (78+56)×8

  問:78+56能不能也像速度和一樣起個三個字的名字?(在78+56上面出示工效和)

  四、開放發展題。

  1、(電腦演示)長沙火車站到五一廣場的五一大道長3300米,一輛的士和一輛公共汽車同時從五一廣場和火車站相對開出,的士平均每分鐘行駛650米,公共汽車平均每分鐘行駛450米。經過2分鐘、3分鐘、4分鐘,兩車將會出現哪幾種情況?

  [評:五一大道是湖南省會長沙市最美最寬的路,沿途高樓林立,老師巧妙地將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感知緊密結合。]

  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你們是怎樣判斷出經過2分鐘兩車沒有相遇?兩車相距多少米?

  你們又是怎樣判斷出經過3分鐘兩車相遇了呢?

  經過4分鐘兩車相距多少米?怎么想到的?

  2、問:在現實生活中,經過3分鐘兩車一定會相遇嗎?為什么?

  3、請看下面兩種情況。(電腦演示)

  (一)、長沙火車站到五一廣場的五一大道長3300米,一輛的士和一輛公共汽車同時從五一廣場和火車站相對開出,的士平均每分鐘行駛650米,公共汽車平均每分鐘行駛450米。的士開出2分鐘后,遇到紅燈停了一分鐘,經過3分鐘,兩車一共行駛多少米?

  (二)、長沙火車站到五一廣場的五一大道長3300米,一輛的士和一輛公共汽車同時從五一廣場和火車站相對開出,的士平均每分鐘行駛650米,公共汽車平均每分鐘行駛450米。的士因上客,等公共汽車開出后1分鐘,的士才開出,再過2分鐘,兩車一共行駛多少米?

  要求:只列式不計算。男同學解答第一題,女同學解答第二題,做完了可做對方的題,比一比哪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

  五、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

  六、改編應用題。

  今天同學們學會了解答相對而行求總路程的各種應用題。(出示例題)

  如果要將例題改成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怎樣改?如果要改成求速度,求小汽車的速度或大貨車的速度,又要怎樣改?分小組互相說一說。指名改編。

  這幾種應用題怎樣解答,留給同學們回家思考。

  評:教學進入“開放發展題”環節,課堂氣氛熱烈起來。這時,由于老師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余地,兒童的思維也明顯活躍。鄧老師設計的有關五一大道的實際問題,輔以電腦場景演示,一下子就建立了“問題情景”。鄧老師問:“將會出現哪幾種情況?”的開放式提問,使學生欲言不止……又問“在現實生活中,經過3分鐘兩車一定能相遇嗎?”學生回答了好幾種可能:如汽車有可能遇到紅燈;可能出車禍;公共汽車要停站;堵車;的士要接客;兩車出發的時間不一定同時等等,體現了學生思維創新開放的特點。老師在此基礎上開展了變式題與改編問題的策略評價教學。構建了“問題情景——數學建模—— 成評價與運用”教學過程。

五年級上冊數學《相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會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2.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關系,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夠熟練解決相遇問題的應用題。

  教學重點:

  列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教學難點:

  找出相遇問題的等量關系

  教學關鍵:

  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及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學生,每人回答一題)

  1.一輛面包車每小時走40千米,4小時能走多少千米?

  40×4=240(千米) 關系式: 速度×時間=路程

  答: 4小時能行160千米。

  2.一輛小轎車4小時行240千米,每小時能走多少千米?

  240÷4=60(千米) 關系式: 路程÷時間=速度

  答:每小時能行60千米。

  3.小轎車每小時行60千米,走180千米要多少小時?

  180÷60=3(小時) 關系式: 路程÷速度=時間

  答:行180千米要3小時。

  (師: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師:從剛才的題目中了解到同學們掌握得真不錯。今天我們研究較為復雜的行程問題,接著在黑板出示課題《相遇》)

  二、模擬表演,探索新知

  (一)模擬表演

  1、課件播放相遇視頻,同一張幻燈片出示模仿表演要求:①表演的同學要認真;②觀看的同學邊看邊思考,從游戲中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

  2、找兩組同學,每組兩人參加游戲

  第一組走直線,第二組走曲線

  (師: 剛才模仿的同學真有表演天賦)

  3、(師:游戲中,兩個同學經歷的過程就叫相遇。)

 。ǘ┨剿餍轮

  課件出示

  從游戲中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

  相遇四要素:兩個運動物體、兩地、同時、相向而行(出示板書)

  師:像這樣有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有關這樣的問題叫“相遇問題”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了類似相遇的問題

  三、出示例題,合作探究

  1、出示例題:張叔叔要給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們約定兩人同時坐車出發。遺址公園距天橋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車每小時走40千米,張叔叔的小轎車每小時走60千米。

  (1)估計兩人在哪個地方相遇。

 。2)出發后幾時相遇?相遇地點離遺址公園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全班讀題,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張叔叔和王阿姨約定兩人同時坐車出發。遺址公園和天橋的距離是50千米。

  生:王阿姨乘坐面包車,面包車的速度是每時40千米。張叔叔乘坐小轎車,小轎車的速度是每時60千米。

  師:再次強調相遇四要素:兩個移動物體、兩地、同時、相向而行

  3、提問一位同學,解決問題(1)

  生:我發現,面包車行駛的慢,小轎車行使的快,所以小轎車行駛的路程比面包車行駛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時候不是在中間,而是偏向遺址公園。

  4、教師講解題目,解決問題(2)

 、俳處熝菔揪段圖后,提問:你能用等式表示各部分路程之間的關系嗎?

  學生說:面包車所行路程 + 小轎車所行路程 = 50千米

  50千米-面包車所行路程 = 小轎車所行路程

  50千米-小轎車所行路程 = 面包車所行路程

  教師分析等量關系式

  面包車所行路程 + 小轎車所行路程 = 50千米

  面包車的速度×相遇時間+小轎車的速度×相遇時間=50千米

  40×相遇時間+60×相遇時間=50千米

 、趯W生獨立完成例題

  解:設經過x時兩車相遇,那么,面包車行駛40x千米,小轎車行駛60x千米。

  面包車所行路程 + 小轎車所行路程 = 50千米

  40×相遇時間+60×相遇時間=50千米

  60x+40x=50

  100x=50 問題:0.5小時,20千米是正確答案嗎?

  x=0.5

  40 χ =40×0.5=20(千米) 做完之后要檢驗

  還可以這樣解

 。60+40)x=50 →(60+40)就是速度和,所以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

  X=0.5 (出板書:全班把這個關系式讀一遍)

  或這樣解

  50÷(40+60)

  =50÷100

  =0.5(小時)

  40×0.5=20(千米)

  5、剛才我們用方程解答了這道應用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步驟

  ①弄清題意,找等量關系;

 、谠O未知數,列方程;

  ③解方程,并檢驗;

 、軐懘鸢浮

  四、練習鞏固,訓練提升

  1、鞏固練習:志明和小花家相距530米,倆人約定見面后一起去書城(見面方式如圖)。他倆幾分鐘后相遇?(兩種方法)

  解:設他倆Χ分鐘后相遇。

  54X+52X=530

  106X=530

  X=5

  或者530÷(54+52)

  =530÷106

  =5(分鐘)

  答:他倆5分鐘后相遇。

  2、訓練提升1:挖一條長165米的隧道,由甲、乙兩個工程隊從兩端同時施工。甲隊每天向前挖6米,乙隊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這條隧道要用多少天?

  用方程解:解:挖通這條隧道要用χ天。

  6χ+5 χ=165

  11 χ=165

  χ=15

  算術方法:165÷(6+5)

  =165 ÷11

  =15 (天)

  答:挖通這條隧道要用15天。

  3、訓練提升2:在900米的環行跑道上,小麗和小剛同時從同一地點相背而行,小麗平均每分跑200米,小剛平均每分跑250米, 經過幾分他們會相遇?

  解:設經過χ分他們會相遇。

 。200+250)χ= 900

  450χ= 900

  χ= 2

  答:經過2分他們會相遇。

  4、拓展訓練:兩列汽車同時從同一地點向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1、學習相遇知識

  相遇四要素:兩個運動物體、兩地、同時、相向而行

  2、關系式

  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

  六、課后作業

  作業:書上68頁第2、3、4題

五年級上冊數學《相遇》教學設計 篇4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66-67頁相遇問題,要求會用線段圖分析簡單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是會列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難點是相遇問題相等關系的抽象,對同時相遇的理解。我個人認為本節課教學設計和組織上很好的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

  具體體現在。

  1.情境的創設貼近生活,一開始我就從與張老師的握手中引入“相遇”,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將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嘗試解決問題,本著“從生活入手—抽象成數學問題---嘗試解決方案—應用生成的知識解決更多問題“的思路展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嘗試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中較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明確問題的產生,經歷嘗試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到成功的體驗。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決相遇問題的最初步驟,我較大地利用了多媒體的演示作用,學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數量關系,整個過程在教師的“主導”,充分發揮了學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辯的作用。

  3.在教學過程中,還能注意實施差異教學。學生的水平參差不一,有的解題速度比較快,有的比較慢,甚至有的對所學的內容存在困難,因此我通過在完成練習時,要求早完成的學生要與旁邊的同學實行一幫一的互相檢查以及輔導,讓學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圍中學習,同時在實施評價、反饋時,教師注意捕捉、發現學生的思維火花,及時鼓勵、肯定,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學水平不高,本課時的教學也存在一些遺憾。

  1.比如在如何引導學生發現解決相遇時間的方案中,學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關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時,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將方程的格式寫好,特別是“解和設”,我在評比時雖然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沒有重點進行評講,結果導致后邊的練習也出現了這種現象,學生由于模仿性強,所以教師更應該小心謹慎,畫線段圖也是一樣。

  2.另外本節課的教學,由于時間掌握得不夠好,在學生板書例題的解法后,我沒有再展開來講,介紹別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術法,40÷(40+60)等,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思維,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順思維與逆思維解法的區別。

  3.在學生板演正確的解法時,我在堂上巡視時發現學生中出現了“4X=40”這樣的錯題,我也把這種錯題板書在黑板上了,但是我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為什么錯,應該怎么去改正,而是通過我的問題讓學生明白錯在哪里,我想這兩種做法的后果應該是非常不同的。

  4.語言的表述還需要多練習,我在出示練習二時說:“這屬于相遇的問題嗎?”好象要暗示學生說是的樣子,評課的教師給我的建議是這樣問的:“能用解相遇問題的方法去解這道題嗎?”我感覺就比較好。

  我想我這一節課,起了拋磚引玉的作用,為我們的應用題教學如何實施和諧發展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如何改變傳統應用題教學?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應用題教學充分與學生生活實踐相聯系,達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生活問題,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們通過評課,大家討論了如何才能讓這節課上得更好,張老師就提議說,引入時要不就先讓學生理解兩車的速度和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先學會求相遇路程,再把時間去掉,讓學生學會當相遇時間不知道時,可以用方程的方法去求,這樣的引入看能不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我們聽了都說要試一試,只有試過才知道好不好呀。

  總而言之,這次的青年教師教學研討活動使我受益匪淺,給我在數學的教與學方面很多啟發和幫助。

五年級上冊數學《相遇》教學設計 篇5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與交通”中的第一課。課后我進行了反思,從中也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分析如下。

  相遇問題這節課的教學是學生在掌握行程問題基本數量關系的基礎上,理解相遇問題的運動特點、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并能解答簡單的相關問題。原來人教版的教材在學生理解了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兩個步驟:①已知兩物體的運動速度和項與實踐,求路程。②已知兩物體的運動速度和路程,求想與時間。而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師大版教材直接進入第二步驟的學習,在這內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課教材給學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過簡單的路線圖等方式呈現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些信息去解決3個問題。

 、僮寣W生根據兩輛車的速度信息進行估計,在哪個地方相遇。

 、谟梅匠探鉀Q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③解決“相遇地點離遺址公園有多遠”實際上就是求面包車行駛的路程。

  我一改教學情境,將本班的學生設為本堂課的主人公,利用學生常見的上學、放學的相遇情境,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思維水平的發展,他們的學習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去課堂學習這一重要途徑外,幾乎每個學生都有通過其它途徑接受信息、積累知識的能力。同時,他們已經在三年級接觸了簡單的行程問題,四年級上冊,學生就真正的開始學習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并用三者的數量關系來解決行程問題。而本節課正是運用這些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相遇問題的探究。而且本節課學生對相遇問題的理解也有難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學生學習的起點上,尊重學生發展的基礎上多設計一些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操作過程中,使所有學生通過本堂課都能有所收獲。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教材編寫的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出發,制定了一體化的目標: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2、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我將本課重點制定為: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難點制定為:對相遇問題中速度不同、時間相同的數量關系的分析。

  如下是我對這節課的教法學法體現。

  1.突出主體與注重體驗

  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同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基于這一觀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體驗相遇問題中兩人或兩物體運動的速度不一樣,但所用的時間相同這一難點,讓學生模仿相遇過程和用手勢表示相遇過程,使學生體驗并理解。有助于學生對難點的突破。再如:學生對相遇問題中路程、時間的變化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從線段圖入手幫助學生理解。這里并沒有把線段圖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把“指揮棒”交給學生,“如果我們用線段圖來將相遇問題的過程表示出來,你們說應該先畫什么?后畫什么?”這樣一個問題就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2.鼓勵探究,自主探索

  《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被谶@一觀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經歷畫線段圖之后,提出“你現在最想知道什么?”這一問題鼓勵學生自主地從線段圖上尋找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從而引出出發后幾分相遇。所以學生可以在小組內自主探索,尋求解題的方法。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三個環節。

 。ㄒ唬⿵土暸f知—引出事例—導入新課

 。ǘ┠M情景—發現問題—探究新知

  (三)鞏固新知—課外延伸—總結深化

  在第一個環節中,首先我問學生:“在班里,誰是你的好朋友?”一句簡短的話釋放了學生上課前的緊張,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從而引出班里一對好朋友也是這節課的主人公是中心小學五(3)班的“田曉斌和陳嘉彥”。課件出示“田曉斌從家里坐車出發,每時走40千米,走了0.5小時,到達陳嘉彥家,通過這些條件誰能提出一個問題?學生會說:“共走了多少千米?”實際上求的是什么?是路程,從而引出已學過的數量關系:速度×時間=路程。利用學生們所熟悉的同學引出舊知,不僅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達到了復習舊知的目的。然后出示“有一天,陳嘉彥放學回家打開書包發現不小心將同桌田曉斌的作業本帶回了家,他趕緊打電話給田曉斌,兩人商量了一會兒。如果步行的話,有幾種方法可以讓陳嘉彥將作業本還給田曉斌呢?這一情景用學生經常碰到的問題入手,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學生可能會想到:①陳嘉彥將作業本送到田曉斌家。②田曉斌到陳嘉彥家去取。③兩人同時出發,約定地點,拿到作業本。經過商量,認為第三種方法最省時間。這時教師小結:陳嘉彥到田曉斌家的這一段路,可以一個人走完,也可以有兩個人一起走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人或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引出新課。(板書:相遇)

  第二個環節,我設計讓陳嘉彥和田曉斌模仿相遇過程和學生用手勢表示相遇過程兩個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加深對相遇問題的理解,感受到所謂“相遇”就是兩人或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而行,在途中相遇這樣一個過程,在學生腦袋里建立一個清晰的相遇問題的模型,然后接著問:“剛才在陳嘉彥和田曉斌走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發現?”這時學生發現陳嘉彥的速度快,田曉斌的速度慢;他們倆所走的路程就是兩家之間的距離;蛘邔W生還能發現“從出發到相遇兩人用的時間一樣”,這時課件出示路線圖讓學生根據兩人的速度信息估計在哪里相遇。因為陳嘉彥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點應該在離田曉斌家近的地方。理解“兩人所用時間一樣“是本節課的難點,班里大部分學生對這一問題還不理解。所以,通過課件播放路線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

  在學生觀看路線圖的過程中,分了三個小步驟。首先,播放一分鐘陳嘉彥和田曉斌所走的路程,提問:陳嘉彥走了多少千米?田曉斌走了多少千米?用了多少時間?其次,繼續行走了1時,用了多少時間?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兩人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但為什么相同呢?這又引起了學生思維上的沖突,這時再將課件重放一遍,學生就會發現她們是同時走同時停的,從出發到相遇他們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這一難點在學生觀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緊接著,我設計結合線段圖討論分析“如果老師用線段圖來表示他們相遇的過程,你們想怎么畫?”數學教學中,運用線段圖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學生解決某些具體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數學的思考”并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知識經驗出發,自主構造線段圖,增強學生運用線段圖的自覺性。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老師的操作,完成線段圖。“看見這個線段圖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根據數學信息說一說你最想知道什么?” 根據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回答會出現兩種情況。方案A:如果學生提出田曉斌走了多少千米?陳嘉彥走了多少千米?我還繼續追問要知道他們所走的路程還要知道什么?引出要知道兩人所走的時間。方案B:如果學生直接提出“兩人走了幾時”這時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及時地肯定和表揚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此問題的探討。這也正是本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要幫助學生理解知道兩人所走的路程和速度,還應知道走這段路所要用的時間,通過小組討論分析來解決。因為,行程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是:速度×時間=路程。求時間要逆向思考,所以要引導學生體會用方程解決問題,所以老師帶領學生探索如何用方程來解決,首先尋找等量關系,陳嘉彥走的路程+田曉斌走的路程=50千米。基于學生在前面的環節已充分理解兩人所用時間相同,設所走時間為“x”,列方程60x+40x=50從而求出時間。在學生發現用方程解決比較簡便之后追問:“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這時,學生有可能出現用方程(60+40)x=50來解決,或者用算術方法解決用算術方法解決要引導學生理解在兩人相對行走的過程中,他們每時共行走60+40千米,兩人相遇時所走的路程的和是50千米。 求出幾時走50千米,就是幾時相遇,列式為:50÷(60+40)。對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較高的評價,從而調動其他學生解題的積極性,體現方法的多樣化。

  本環節我注重營造一個認知、生活、情感等協調互動、共同融洽的多層次的大課堂,使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理解相遇問題。

  在第三個環節中,我從學生出發,由淺入深設計了兩個題目。

  題目一:在十一月份我們學校舉行的田徑運動會咱們五(3)班里跑步最快的曾文康每秒跑6米,曾菲菲每秒跑4米,兩人從50米跑道兩端迎面同時起跑,幾秒后相遇?這道題有意讓學生通過對相遇問題的理解來獨立解決,達到鞏固的目的(效果已達)。

  題目二:曾文康3秒跑18米,曾菲菲2秒跑8米,兩人從50米跑道兩端迎面同時起跑,幾秒后相遇?本題在上一道習題的基礎上講速度作為隱含條件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所給條件先求出兩人的速度,再求幾秒后相遇。

  兩道習題在學生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鞏固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思路,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全課總結時我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談學習收獲,這樣可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收獲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的來說,本節課我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近了學生的心理距離,學生接受起來比較主動,消除了以往應用題給他們帶來了“恐懼感”。學習氣氛是輕松的、愉悅的、課堂是開放的、生成的,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主人。課后之余,我把“相遇”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不僅體現在行程問題上,而且在諸多如:兩人同時打一篇稿件,幾分后打完;兩個工程隊共修一條路,幾天修完?等等,這些問題也可用“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來解決。針對這一點,我在下一節課設計了讓學生解決這類問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五年級上冊數學《相遇》教學設計 篇6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相遇問題,要求會用線段圖分析簡單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是會列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難點是相遇問題相等關系的抽象,對同時相遇的理解。我個人認為本節課教學設計和組織上很好的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

  具體體現在:

  1、情境的創設貼近生活,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將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嘗試解決問題,本著“從生活入手—抽象成數學問題---嘗試解決方案—應用生成的知識解決更多問題“的思路展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嘗試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中較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明確問題的產生,經歷嘗試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到成功的體驗。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決相遇問題的最初步驟,我較大地利用了多媒體的演示作用,學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數量關系,整個過程在教師的“主導”,充分發揮了學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辯的作用。

  3、在教學過程中,還能注意實施差異教學。學生的水平參差不一,有的解題速度比較快,有的比較慢,甚至有的對所學的內容存在困難,因此我通過在完成練習時,要求早完成的學生要與旁邊的同學實行一幫一的互相檢查以及輔導,讓學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圍中學習,同時在實施評價、反饋時,教師注意捕捉、發現學生的思維火花,及時鼓勵、肯定,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學水平不高,本課時的教學也存在一些遺憾。

  1、比如在如何引導學生發現解決相遇時間的方案中,學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關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時,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將方程的格式寫好,特別是“解和設”,我在評比時雖然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沒有重點進行評講,結果導致后邊的練習也出現了這種現象,學生由于模仿性強,所以教師更應該小心謹慎,畫線段圖也是一樣。

  2、另外本節課的教學,由于時間掌握得不夠好,在學生板書例題的解法后,我沒有再展開來講,介紹別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術法,40÷(40+60)等,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思維,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順思維與逆思維解法的區別。

  3、在學生板演正確的解法時,我在堂上巡視時發現學生中出現了“4X=40”這樣的錯題,我也把這種錯題板書在黑板上了,但是我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為什么錯,應該怎么去改正,而是通過我的問題讓學生明白錯在哪里,我想這兩種做法的后果應該是非常不同的。

  4、語言的表述還需要多練習,我在出示練習二時說:“這屬于相遇的問題嗎?”好象要暗示學生說是的樣子,評課的教師給我的建議是這樣問的:“能用解相遇問題的方法去解這道題嗎?”我感覺就比較好。

  我想我這一節課,起了拋磚引玉的作用,為我們的應用題教學如何實施和諧發展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如何改變傳統應用題教學?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應用題教學充分與學生生活實踐相聯系,達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生活問題,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年級上冊數學《相遇》教學設計 篇7

  本節課通過錄音把課本的例題生動地呈現出來,在學生理解情境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學生動手演示的過程,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同學演示的過程中,體會相遇問題的特點,從感性認識,抽象出相遇問題的特征: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經過師生共同對知識的梳理,進一步深化對相遇問題的理解。教學中較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明確問題的產生,經歷嘗試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到成功的體驗。

  本節課也存在不足。

  1、本節課在引導學生發現相遇的數量關系時,學生回答有困難,我就應該適時出現線段圖,引導學生直觀地發現數量關系。

  2、教學到后面漏了一個環節,在求出面包車行駛了20千米,小轎車行駛了30千米后,應讓學生驗證一下同學們估計的相遇點是否正確。

  3、環節之間的過渡語及課堂用語不夠嚴密。

五年級上冊數學《相遇》教學設計(精選7篇) 相關內容:
  • 五年級上冊數學《點陣中的規律》教案(通用8篇)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82——83頁的內容。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的圖形,明確什么是“點陣”,了解點陣的基本知識。2、能在具體的觀察活動中,發現點陣中隱藏的規律,體會圖形與數的聯系。...

  • 人教實驗版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簡易方程第2節教學設計及反思(精選2篇)

    2.解簡易方程 第一課時 方程的意義教學要求:1.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系與區別。2.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的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二單元《小數除法》試卷(精選12篇)

    一 、神機妙算我能行!(共36分)1、口算(12分)3.6÷1.2= 0.72÷0.9= 2.6÷13= 4.8÷0.4=4.4÷4= 0.78÷6= 7.2÷0.4= 1÷0.25=5.5÷11= 3÷8= 0.18÷2= 5.6÷1.4= 2、豎式計算(9分)1.25÷0.25= 78.6÷11= 5....

  • 五年級上冊數學《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猜測—驗證—應用等環節引導學生探索并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正確、合理、靈活的運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有關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

  • 五年級上冊數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教案(通用12篇)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 五年級上冊》第92~94頁。教學目標:1.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認識組合圖形,會把組合圖形分解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并計算出面積。2.綜合運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 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材《找規律》(精選15篇)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9頁~60頁例1,以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第1~3題。教學目標: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發現簡單周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

  • 五年級上冊數學《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通用4篇)

    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基礎是已學的各種平面圖形的特征和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在組合圖形中,有的已知條件是隱蔽的,需要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根據圖形特點,先把它找出來或推算出來,再計算面積。...

  • 五年級上冊數學《找規律》練習題(精選13篇)

    1、伸出右手,從大拇指開始數:1、2、3、4、5當數到達7時,這個數在哪個手指上?2、李老師手中的卡片從1號開始依次編到100號。她把這些卡片按順序發給小華、小亮、小婷、小剛這四位同學。...

  • 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材《找規律》(精選15篇)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9頁~60頁例1,以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第1~3題。教學目標: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發現簡單周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

  • 五年級上冊數學《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設計(精選4篇)

    教學目標:1、使學生知道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對于小數乘法同樣適用,能運用乘法的運算定律正確地、合理地、靈活地進行小數乘法的簡便計算。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類推能力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 五年級上冊數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教案(精選10篇)

    教學內容:課本第92頁到第93頁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1、認識組合圖形、會把組合圖形分解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2、通過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養學生識圖的能力和綜合運用有關知識的能力,能合理地運用“割”、“補”等方法來計算組合圖...

  • 五年級上冊數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教案(通用3篇)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 五年級上冊》第92~94頁。教學目標:1.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認識組合圖形,會把組合圖形分解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并計算出面積。2.綜合運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 2022年五年級上冊數學期末復習計劃

    班級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大部同學成績穩定,但也有部分同學比較浮躁,甚至有少數同學出現學習困難。從單元、期中考試情況來看,五(5)班成績總體有進步,但有兩三個同學處于60—70分之間。...

  •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數學與生活《迎新年》說課

    一、說課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數學與生活迎新年二、說教材(一)本節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及結構特點本節課屬于綜合應用的內容,通過課堂的學習將本冊前幾個單元分數的再認識,可能性等知識加以整合,進一步加強數學知識與現...

  • 五年級上冊數學《找規律》練習題

    1、伸出右手,從大拇指開始數:1、2、3、4、5當數到達7時,這個數在哪個手指上?2、李老師手中的卡片從1號開始依次編到100號。她把這些卡片按順序發給小華、小亮、小婷、小剛這四位同學。...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一二区视频 | 国内精品女同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1234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嫩草 | 中文字幕国产专区 | 国产高清激情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精品五月丁香好久久 | 99高清免费国产自产拍 | 第九色婷婷 | 午夜黄色一级片 | 深夜精品福利 | 黄瓜视频网址 | 黄肉视频 |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 | 亚洲AV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第一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第一午夜福利合集 | 性感美女午夜福利免费网站 | 爆乳2把你榨干哦无码 | 中文字幕人| 超碰三级 | 亚洲日韩∨A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AV | 激情黄色一级片 | 日韩中文字幕网 |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11P | 男人添女人下身视频高清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超碰在线资源 | 亚洲爽爆av |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 18禁免费无码无遮挡网站 | 成人午夜免费网站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精品 | 久爱视频免费 | 久久久人 |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av | 僵尸启示录在线 | 欧美喷潮久久久XXXXX | 下面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