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爬山》教案(精選7篇)
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爬山》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2.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引導學生找出重點句子,體會“青山的沉靜,父親的智慧”。
3.教育學生做事要有信心,要盡自己的努力。
教學難點:
找出重點句子,體會“青山的沉靜,父親的智慧”。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爬山》。(課件出示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文章內容,我首先出個題目請同學們填完整。
課件出示:因為( ),所以父親帶我去爬山。通過這次爬山,我學到了( )和( )。
二、自主探究
(一)品味山的沉靜
1.從青山那里,我學到了沉靜;從父親身上,我學到了智慧。青山的沉靜體現在哪兒呢?請大家打開書,仔細默讀課文,找出描寫青山的句子。 (生默讀課文)
2.學生匯報
(1)“只見山下一片碧綠的樹海中,幾座房子若隱若現。” 這是什么季節的山?(夏季)
夏季的山一片碧綠,那春季的山,秋季的山,冬季的山是什么樣子的呢,想象一下?
師小結:不管季節如何變換,大山始終不變,這就是山的沉靜。
(2)“閉著雙眼,我仿佛聽到了微風吹拂聲、鳥鳴蛙叫聲和清脆的蟬聲······睜開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親報告那些不同的聲音。”
(課件出示青山圖播放音樂《天籟森林》,讓學生感受一下,再有感情地讀句子。)
(二)領略父親的智慧
1.從青山那里,我學到了沉靜;從父親身上,我學到了智慧。默讀課文,把父親說的值得深思的話找出來讀一讀。
(生默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2.學生匯報
(1)對于我們愛流汗的人來說,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別人爬山是為了征服山,我們爬山是為了征服自己。
(2)爬到山頂固然令人高興,但是爬山的過程更讓人愉快。其實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
······
(學生每匯報一句,都用課件出示出來,抓住關鍵詞語,重點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句子意思,感悟父親話語中蘊含的發人深省的道理。)
3.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說說從中學到了什么。
三、交流感悟
1.說說“我”跟父親爬山學到了什么?你學了這篇課文有什么收獲?與組內同學交流交流。再各組派代表反饋。
2.帶著感悟和體會,請大家有感情地讀課文最后一段。
(生齊讀)
四、板書設計
青 山 父 親
沉 靜 智 慧
征服自己 盡心盡力
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爬山》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圈出本課會認的生字12個,借助拼音正確認讀,并在游戲的過程中鞏固生字,積累詞語。在識字的過程中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
2、按照正確的筆順,規范地寫出本節課要求會寫的4個生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認識一個新筆畫:臥鉤。
3.在隨文識字的過程中,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克服困難,登上山頂的快樂。
教學重點:
1、通過隨文識字,會認12個字,會寫4個字;認識一個新筆畫:臥鉤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克服困難、登上山頂的快樂
教學難點:
1、指導寫好新筆畫及帶有這個新筆畫的生字
2、課文較長,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
教學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小黑板、課件
教學時數:
2 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看見過山嗎?高高的山峰什么樣子?爬過山嗎?(請爬過山的小朋友談一談爬上山頂時的感受)今天,我們和同學們一起去爬山。板書課題:爬山
二、初讀課文。
1.師范讀。
老師范讀課文,同學們要認真聽清老師讀的每個字的字音。感受爬山的經歷。
2.自讀
讓學生自由地讀全文,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并標出自然段,用筆把會認的字圈畫出來,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認識的生字,記住它們。根據拼音,自己拼讀生字,把自己拼讀不出來的字點上點兒。
三、隨機指導朗讀,并進行文中學字。
1.分段朗讀課文。互聽互評,糾正字音。
2.隨文識字,積累詞語
要認識的字可以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隨機學習, 通過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找出這些生字,并想辦法解決字音。
3、 分段讀課文,認識每段中的生字如:第一段“星期天,我和同學們去爬山”。
(1)自讀句子(或齊讀)。
(2)指名學生讀,找到第一段中的字寶寶“星期”講解一個星期有七天,星期一到星期天。正音,帶音節讀。指名讀字,讀詞,齊讀生
第3 / 5頁
字讀句子。
(3)其他自然段也用這種方法學習生字。
指名讀第二段內容,隨文識字“(到 歡 路 鳥 叫 加、油 、花”)
(4)老師拿生字卡片,找學生帶音節讀字,開火車讀,齊讀,
(5)到文中去找這些字帶出來的詞語
拿出筆,把剛才學過的生字帶的詞語畫上橫線、自己練習讀詞。 (指名讀詞語,來到、歡迎、山路、小鳥、歡叫、加油、野花)從讀詞中進一步熟記生字(師拿詞語卡片)
4.再回讀第二段文字
5、讀第三段文字,學習生字“頂”詞語“山頂”
6、把生字放到文中再來讀一讀,看誰能讀準確。
7、讀第四段文字,學習生字“心”詞語“心里”
8、回讀第四段。
四、學生拿手里的卡片問同桌,同桌互查,強化字音。
由同桌的小朋友互相當小老師,你指我認,檢查生字識記情況 。
五、律動
六、拓展練習
同學們,你們學會了這么多生字寶寶,真棒!可是,這些生字寶寶可頑皮了,他們現在都藏到句子里去了,你能準確地把他們讀出來嗎?(生字用彩筆寫)
(1)星期三,我去公園玩。
第4 / 5頁
(2)放學的路上,我聽到小鳥在歡叫。
(3)我為媽媽加油。
(4)山頂上的野花開了。
誰會讀了?愿意給大家讀一讀嗎?
還有一組擴詞(課件)
七、指導寫字
1、心:新筆畫臥鉤,與“飛”字中的橫斜鉤比較,強調第一點的走向和后面兩點的位置。
2、鳥:知道里面的點是鳥的眼睛,不能丟掉。
3、在:第三筆是豎,不能丟掉
4、花:上下結構的形聲字,上面的草字頭表示與草本植物有關,下面的“化”字表示讀音。
看著老師寫一個,提醒學生觀察各個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反復書空練習筆順。在本上寫一個字頭。
練習書寫,教師糾正,注意讓學生認真觀察范字,對比發現自己的字哪寫得好,哪還需要改進。
寫字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
八、總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12個字,會寫了4個字,通過讀文,我們感受到了克服困難,登上山頂的快樂。
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爬山》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有默讀課文,體會父親說話的深刻含義,教育學生做事要有信心,要盡自己努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3、認識“逞、崎、嶇、煌”四個生字,會寫“斯、凝、煮、蟬、哲、燃、煌、智、慧”九個字,結合課文理解詞語:煮熟、燃起、燈火輝煌、崎嶇、智慧、似懂非懂、若隱若現、慢條斯理、一五一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話,體會父親持之以恒的精神,教會學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難點
結合自身體會,理解父親說話的含義,激發學生做事情要有信心、恒心,盡力做事的精神。
教學準備
字、詞卡片,預習課文,查字典詞典解決不懂的字、詞,演示文稿。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閱讀質疑的習慣。
教學準備:生字詞卡,課后第三題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爬過山沒有?說說你們爬山的感受。
2、板書課題:爬山
3、學生齊讀課題,進行課題質疑。
預設問題:誰爬山?為什么爬山?爬到了山頂嗎?爬的什么山?爬山的結果如何?
4、小節: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文中找到答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了解事情的經過。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語
1、導入:請同學們借助字典詞典,運用掌握的學習生字詞語的方法,自學生字詞。
2、自學生字詞。
3、檢測:①認讀生字,指導書寫。注意“煮、燃、煌”的寫法。
②指讀新詞。
③出示課后題3,點學生說說帶點詞語的意思。
三、自由練讀課文
1、練習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默讀課文,嘗試解決課題質疑的問題,記下讀不懂的地方。
3、交流初步成果。
①看副板書,回答。
誰爬山?為什么爬山?(讀第一自然段,明白爬山的目 的)
爬到山頂了嗎?(讀出回答問題的語句)
爬山的結果怎樣?(讀第十自然段,重點讀“從青山那里, 我學到了沉靜;從父親那里,我學到了智慧”。)
②提出自己閱讀中新發現的問題。
③再次默讀課文,思考未解決的問題。
四、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邊讀邊思考,對課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作者的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十分愛“我”的好父親。父親帶“我”爬山,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把喜歡的語句記錄在詞語花籃中。
2、繼續練習朗讀課文,思考自己未解決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講出父親說的話的含義,引導體會父親話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要有信心,要盡自己的努力。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3、能結合自己生活的體驗,交流經驗。繼續養成在閱讀中質疑的習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話的含義,懂得任何事最重要的是有信心,盡自己的努力去做。
教學難點:理解“從青山那里,我學到了沉靜;從父親那里,我學到了智慧”。
教學準備:演示文稿、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導語: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爬山》,在課文結尾,作者說“從青山那里,我學到了沉靜;從父親那里,我學到了智慧。”,為什么會這樣說呢?讓我們一起和作者去經歷爬山的過程吧!
二、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默讀課文,找出父親說的話,打上記號。說說父親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說這些話的。
2、大家讀一讀,互相交流,教師檢查。
3、理解父親第一次說的話。
(1)出現父親說的話,齊讀。
(2)討論:“我們”爬山與別人有什么不同?
①引導想象:爬山會遇到什么困難?(累、渴、餓、害怕、危險等)
遇到這些困難,人自然會產生什么不良情緒呢?
②“征服”還可以換成什么詞?“征服山”和“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③一起朗讀父親說的話,體會父親說的目的。
4、理解父親第二次說的話。
(1)出示插圖和父親說的話,指名朗讀。
(2)誰來說一說父親的話強調了什么?(爬山的過程重要盡自己的努力)
啟發:為什么我的臉就像煮熟的蝦一樣紅?結合“我”的話理解“自以為是”。
(3)你能舉出一個自己盡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嗎?(自己發言,老師作必要的引導)
(4)分角色朗讀對話。
(5)小結提問:父親說話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教育我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去努力)
5、理解父親第二次說的話。
(1)出示父親說的話,齊讀。
(2)議論:父親為什么要說這些話?
啟發:父親是怎樣做的?
(3)學生閉眼聽自然界的各種聲音。(蟲鳴、汽車喇叭聲、風、雨聲等)
(4)交流自己的體驗。
(5)教師示范讀父親說的話。
(6)學生展示讀。
(7)說一說這位父親的話給你什么啟示?(從自然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6、把父親說的話連起來讀一讀。
7、自由朗讀末段,讓學生質疑。
(1)重點引導理解“青山的沉靜”指的是什么?(沉著、冷靜、不動搖)“父親的智慧”指什么?
(2)齊讀末段
(3)個別朗讀
三、拓展延伸
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看一看、聽一聽,用心體會,用腦思考并記錄下來。
四、總結
這次我們和作者一起經歷爬山,讓我們也受益匪淺,知道了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做任何事要有信心,要盡自己的努力。是呀,四川人即使遭受了汶川大地震,也要充滿信心地重建家園。我們相信只要有信心,盡力去做,有什么困難可以難倒我們呢?
五、作業
(1)背誦最后議自然段。
(2)摘抄好詞好句。
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爬山》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著十歲的我沿著又彎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要用心欣賞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從大山的身上學到了沉靜。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3、激發學生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堅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2、說說我跟父親爬山時學到了什么。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法等。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初讀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正確、流利,不讀破詞破句。
2、師生共同評價朗讀情況。
3、幻燈出示本課生字。
1)指名認讀生字,并口頭組詞。
2)出示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指定小組進行開火車讀生字、新詞比賽。
4)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以小組為單位,小組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個小組內先互相討論交流,進行改進。并推薦出代表發言。
3、個小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組內互相朗讀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喜歡的語句。
5、劃分結構段。
第一自然段(1):父親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帶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親告訴我其實能不能爬上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親告訴我大自然的沒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體會,左后用腦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從青山那里學到沉靜,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一段。
2、你讀懂了什么?(小組內先互相交流,互相糾正。)
反饋學習情況:
主要介紹了時間、人物。
3、你從課文的第一句體會到了什么?
(體會到了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十分疼愛我的好父親。)
4、你知道父親為什么要帶我去爬山呢?(學生自由發言,只要圍繞課文內容都可以)
五、小結。
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第一課時,我們知道了作者的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疼愛我的好父親。
六、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2-10自然段;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背誦最后以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朗讀課文第二段。
2、學生評價朗讀情況。
3、學生自主學習本段。
4、反饋學習情況:你讀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質疑?
5、在爬山過程中,父親對我說了什么?找出父親的話。
6、聽懂父親的話嗎?找出說明的詞語來。(似懂非懂)
7、一起朗讀父親說的話后思考: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8、當登上山頂時,父親又對我說了什么?我理解父親說的話了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9、為什么我的臉就像煮熟的鴨子一樣紅?
(因為在這次數學考試中我沒有盡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卻說已經盡力了,被爸爸識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讀我和父親的對話。
三、學習第三段(8、9)。
1、指名朗讀課文,其余學生思考:下山的時候,父親對我說了什么?我聽懂了父親的話嗎?
2、反饋思考情況。
3、父親告訴我應該怎樣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呢?(學生自由發言)
4、讀了父親說的這句話,你知道他的意思嗎?
(不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來體會,用腦去思考。)
四、學習課文第四段。
1、齊讀本段內容,自主學習本段。
2、學生質疑。
(1)你認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話要說?
3、反饋學習情況。
4、父親是怎樣帶著我走那個黑暗而又寧靜的山林的?
5、你是怎樣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
五、總結全文。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體會?(學生自由發言)
2、你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
(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盡力去做,并且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靈去體驗,用腦去思考。)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板書設計:
21、爬山
上山-----盡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腦
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爬山》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逞、崎、嶇、煌”四個生字,會寫“斯、凝、煮、蟬、哲、燃、煌、智、慧”九個字,結合課文理解詞語:煮熟、燃起、燈火輝煌、崎嶇、智慧、似懂非懂、若隱若現、慢條斯理、一五一十。
2、朗讀課文,把句子讀通讀順,找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3、引導學生體會父親說話的深刻含義,教育學生做事要有信心,要盡自己最大努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爬過山沒有?說說你們爬山的感受。
2、板書課題:爬山
3、學生齊讀課題。
4、課文圍繞爬山寫了一件什么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了解事情的經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2、想想爬山這篇文章只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順序寫的?并板書:
3、檢查驗生字詞:
①指名認讀生字詞,正音。
②指導識記“煮”字及寫法。
③理解“一五一十”并口頭說一句話。
④集體認讀詞語。
三、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一)理解父親說的話
1、理解父親第一次說的話。
(1)課文哪些自然段寫了爬山的過程?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對我說了什么話?
(2)指名說句子。
(3)出示父親第一次說的話,并齊讀句子。
(4)默讀1----4自然段,聯系上下文說說你怎么理解父親說的話。
(5)“征服”還可以換成什么詞?“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
(引導: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聯系上下文從哪些詞語,句子看出爬山很辛苦?1)再爬山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2)遇到這些困難,會產生什么不良情緒?3)所以說“征服自己“是說在困難面前應該怎么做?)
(6)理解“非懂似懂”。
(7)再指名讀父親說的話。
(8)用你們精彩的朗讀告訴大家你讀懂了父親說的話,齊讀句子。
過度:在下山的途中,我又跑又跳,忽略了沿途的風景,于是這位愛山愛水的父親教育我要怎么做?
2、理解父親第三次說的話。
(1)文中哪些段落描寫下山途中的?(8—9自然段)
(2)下山途中父親又告訴我什么?指名說
(3)出示父親說的話。齊讀
(4)說說自己的體會,聯系生活中哪些些事也需要用到眼看、耳聽、心體會、腦思考,用上“既…又…還…最后”句式說說?
(5)聽音樂說說自己聽到了什么?交流體會。
(6)再指名讀第9自然段。
(7)用心齊讀9自然段。
四、課堂總結。
1、通過學習討論父親的兩次談話,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
2、小結。
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也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努力征服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板書設計:
征服
21 爬山
看
聽
體會
思考
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爬山》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讀寫“推薦、眼簾、刪掉、規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等詞語,能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葉圣陶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創設情境、借助各種資源,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2.通過理解文章記敘事情的思路,學習簡單的記敘、描寫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葉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啟發,培養一絲不茍地認真修改習作的習慣。
2.感受和理解葉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誠寬厚的人格魅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從葉圣陶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2.通過理解文章記敘事情的思路,學習簡單的記敘、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創設情境、借助各種資源,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三、教學策略
本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紀念葉圣陶先生而寫的回憶文章。文章記敘了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邀我做客的兩件事情。課文篇幅較長,文字平和,可平和之中卻帶給讀者心靈的震撼。教學時可采取如下策略:
1.運用長文短講的教學理念,緊緊抓住重點句子來理解課文,突破學習難點。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雖然重在敘事,但含義較深刻的句子比較多,這些句子恰恰就是引領學生走進“葉老先生”為文為人的世界中去的文眼。采取資料引入、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這些句子,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2.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感悟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使學生既“得意”又要“得言”,補充課外資料、學習葉老修改習作的方法等能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齊讀課題。
2.作者肖復興在這篇課文中寫了哪兩個故事?(修改作文、邀請做客)
3.這兩個故事給你什么感受呢?請你再讀一讀課文,想一想。
4.學生交流。
5.是什么讓你們有這些感受呢?讓我們跟隨作者回到1963年,再現當年的情景。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課文記敘的主要事件,讓學生對文本有整體把握,更好地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通過交流讀文后的初步感受,了解學生的原始認知,為進一步學習做準備。
(二)感悟文品,學習習作之道
1、葉老是怎樣給“我”修改作文的?請你讀課文1~5自然段,畫出讓你感觸最深的句子。
2、學生讀書,圈畫語句。
3、學生交流,根據學生的交流隨機指導:預設學生說到第3自然段。
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1)假如你就是肖復興,你有怎樣的感受?(葉老改得認真)哪些字詞給你的`感觸最深?
(2)帶著感受再讀這句話。
(3)出示插圖:葉老為肖復興修改的作文原稿。
在這篇1400多字的作文中,葉老為肖復興修改的地方多達140余處。而在這些修改中,每個標點、每個字,葉老都關注到了,像這樣的修改,幾頁稿紙上密密麻麻的!看到這些,你有什么想法呢?(葉老對待文章認真、細致、一絲不茍)
(4)帶著這種崇敬,誰來再給我們讀一讀這句話。
(5)你知道嗎,當時葉老擔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他的工作該是多么繁忙!可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如此認真、細致地為“我”這樣一位15歲的初中生修改作文,此時的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6)帶著你的想法,再讀句子。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引入課外資料,通過圖片、數字的說明,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葉老做事認真、細致、一絲不茍。
4.預設學生說到第4自然的內容。
(1)大家再默默地讀一讀第4自然段,想想你從葉老的批改中,學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2)學生交流。
用字準確;長句斷成短句;刪除多余的字詞,使句子干凈、規范;用詞確切……
(3)再次出示插圖,尋找葉老修改作文的方法。
(4)老師總結:此時此刻,我們又想到了葉老在百忙之中為“我”修改作文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5)這千般感受化為一句話,誰來讀讀?
出示課件: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6)春風拂面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溫暖、舒服)帶著你的感覺再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再次利用課外資料學習,使課外資料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同時,在學習葉老修改習作的方法時,不僅讓學生收獲了方法,更讓他們對葉老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產生了崇敬之情。
5.預設學生說到第5自然的內容,出示葉老給“我”的評語。
(1)從這評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家對一個中學生的肯定,幫助“我”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2)帶著你的感受,再讀讀這段話。
6.剛才,我們和15歲的肖復興一起仔細地翻看、感悟了葉老修改的作文,在這個過程中,作者按照“為什么修改、怎么修改、我的感受”這樣的順序進行敘述,把葉老做事認真、一絲不茍的態度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真的學到了不少東西。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前5段的學習,讓學生理清作者敘述的順序,學習課文的表達方式。
(三)感悟人品,學習做人之道
1.肖復興是幸運的,他的作文得到葉老的修改,那年夏天,他還有幸走進了葉老的家,在那里,他再一次被深深地打動了。請大家讀課文6~10段,畫出讓你感動的句子。
2.學生讀書,圈畫語句。
3.讀書交流。
預設:學生說到第9段內容。
出示課件:
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黃昏的到來。
(1)從這段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親切、認真、質樸)
(2)本文在選入教材時做了刪減,原文還有這樣一些描寫,自己讀一讀。
出示課件:(補充資料)
想來有趣,那一下午,葉老先生沒談我那篇獲獎的作文,也沒談寫作。他沒有向我傳授什么文學創作的秘訣、要素或指南之類。相反,他幾次問我各科學習成績怎么樣。我說我連續幾年獲得優良獎章,文科理科學習成績都還不錯。他說道:“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各科的書。”他又讓我背背中國歷史朝代,我沒有背全,有的朝代順序還背顛倒了。他又說:“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人不搞清楚我們的歷史更不行。”我知道這是對我的批評,也是對我的期望……
(3)讀完,你又有什么收獲?(平易近人)這句話,寫出了作者與葉老見面的真實感受。我們一起再讀一讀。
(4)請繼續讀課文,作者看到了什么?(一墻的爬山虎)讀讀這句話。
出示課件:
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
(5)在課文中,作者還寫了一處爬山虎,請讀一讀這兩段話,想想爬山虎給了你什么感受?
出示課件:
剛進里院,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仿佛一下子減去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
…………
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
(6)學生讀書,交流。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去讀。(爬山虎美、有生機)
(7)這確實是一幅幅很美的畫面,作者給我們描繪出了一種美的意境。可這美的意境僅僅是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綠綠的美構成的嗎?(不是)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與美的人品的完美融合!你看,作者這里描寫景物是為了襯托人物的品行啊!
【設計意圖】爬山虎是文章的主線,課文中幾次描寫了爬山虎,內涵深刻,有豐富的意象與意境,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感受去讀、去想,有了感情的沉淀,形成自己閱讀文本的體驗后,才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描寫爬山虎句子中的深刻含義,緩緩地走進“葉老先生”為文為人的世界,加深對葉老人品的認識并產生敬意。最后通過寫景與寫人的寫法關聯,讓學生學習這種借景抒情的習作方法。
4.葉老與“我”的故事講完了,作者的感觸更深了,我們一起讀讀最后一段。
(1)作者為什么說“我15歲時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葉老先生改變了肖復興的命運,引領他走上了輝煌的人生之路)
(2)讓我們來看看,那個夏天以后肖復興的文學之路吧,相信大家對“意義非凡”會有更多的理解。出示課件:作者資料。
(3)正因為有了葉老的幫助,肖復興才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成為了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所以,他感慨道──
出示課件:
我非常慶幸,自己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
(4)這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不僅僅只關心過肖復興,他還熱情關懷許許多多的文學青年。通過書信,通過娓娓的言談,以他創辦的刊物,影響、發現、培養了如茅盾、丁玲、巴金等一批中國現代文學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譽為“文壇伯樂”“感動中國的作家”。作為當時年僅15歲的肖復興,在30年后回憶起這兩件事,仍然覺得──我們再讀讀這句話。
(5)所以,每每回憶往事,肖復興總有這種感覺。
出示課件: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綠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濃縮成一聲深情的感激,濃縮成一份永遠抹不去的回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悟“非凡”的意義,感悟“綠”的意義,在引讀中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幸運來自于葉老的影響,爬山虎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如同葉老為文為人的品行,永遠陪伴、鼓勵著我們。
(四)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摘錄好詞佳句。
2.練習用本課學過的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習作。
【設計意圖】積累語言,學習寫法。
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爬山》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比較多。這樣的文章對剛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難度。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不容易理解,對文中所表現的葉老關愛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和感受葉老認真的態度,以及對下一代的關愛就是教學難點。感受葉老的人品和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學重點。教學中力圖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同內容的對比,補充課外資料等方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學習目標
通過自主閱讀,批注,交流:
1.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老對作者的影響。
學習重點
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學習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 ppt課件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入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板書課題,強調“片”和“虎”兩個字的寫法。
二、出示學習目標
通過自主閱讀,批注,交流:
1.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老對作者的影響。
師:圍繞目標如何具體學習這篇課文呢,回憶文章分為那兩部分,按部分來學。
生回憶文章的兩大部分
三、學習第一部分
出示自學提示一:
默讀課文,葉老先生是怎么批改“我”的作文的?用直線畫出。
批改得怎么樣?用語句在旁邊批注。
“我”的感受呢?用曲線畫出。
從中看出葉老是個什么樣的人?
1. 學生自學。
2. 四人小組交流。
3. 匯報。
4. 葉老先生做事一絲不茍、關心下一代,寫文章寫真話、抒真情。
相機講述“春風拂面”(多媒體出示)
師:未見其人,葉老先生就給“我”留下了這樣親切、溫和的印象,那么見了面呢?葉老先生有何舉動,又給我留下了什么印象?下面學習第二部分。
四、學習第二部分
出示自學提示二
走進葉老先生的家,葉老先生有何舉動?從中看出葉老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們的交談怎么樣?
文中有兩處環境描寫,請用直線畫出,并大聲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寫一墻的爬山虎有何用意?
1. 學生自學
2. 匯報
相機板書“平易近人”
3.猜猜當時葉老和“我”談了什么?
四人小組交流
師出示資料一
4.兩處環境描寫讓我們感受到爬山虎的美麗,“我”心情愉快,出示課件,指導有感情朗讀,用意是景美,人更美。
師:葉老與我的交談,使我受益匪淺,所以對肖復興來說,15歲那個夏天對他意義非凡,他慶幸什么?
五、學習最后一段
出示自學提示三
在作者肖復興的人生中,15歲的那個夏天對他意義非凡,他非常慶幸的是什么?在文中用雙橫線畫出。與此相關的語句是那句話?
文章結尾說“在我的眼前,那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含義深刻,談談你的體會。
1. 生自學
2. 匯報
3. 同桌交流體會
出示資料三和四
4. 小結
這句話是借景抒情,作者抒發了對葉老先生的敬佩、感激、難忘之情。讓我們深情地朗讀課題。
六、作業
以肖復興給葉老寫一封信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隨著二三六教學模式的推進,今天由我執教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此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七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為主題進行編排。課文記敘了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圣陶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去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近人,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課文借景抒情,感人至深,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及我校開展的二三六模式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自主閱讀、批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了課堂教學。
首先,從二三六模式上來看,在出示目標的時候我注意鍵入了學習方法,使學生學起來更清晰明了,接下來引導生分部分學習課文,分別出示了自學提示,在對自學提示的表述上,我明確了學習方法,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在課件處理上,我采用了醒目的黑紅兩色,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通過畫一畫,做批注,讀一讀,想一想,學生的自學真正落到了實處。為小組合作做了良好的鋪墊,整節課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索,探究之中。
其次,從本課的特點來看,本課內容較多,不易理解,在被選入課本時,內容又有刪減,使其更難理解。比如:“我”去葉老家做客,我們的交談很融洽,他們都談了什么,文中沒有,我適時補充了資料一,輕松化解一個難題,對文章中的景物描寫,用意何在,我引導簡潔、明了,生一下捕捉到了葉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心靈美,思想美,自覺這個難點,處理十分得當;在對文章結尾那句含義深刻的話學習時,我組織學生同桌交流,閱讀資料二和三,升華了中心,理解了題目。
第三,作業的布置,我認為也很成功,以肖復興同學的身份給葉老先生寫一封信,其實是對文章內容的再回顧,深化了思想,理解了文意,復習了書信。
總之,這節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語文教學應該以讀文本,這節課我自覺讀的很不到位,是由于當時考慮到本課內容多,所以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感情朗讀,指導的功力也很不到位,另外,在交流展示的時候,指名說時較多,形式單一,可以在考慮,把這些時間擠出來讓給朗讀。
通過本節課,我進一步認識到:二三六教學模式貴在堅持,經常運用,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必然提高,即便眼下看不出學生的進步,從終身學習來談,它是很有用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