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內容教案(精選6篇)
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內容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培養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培養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還記得《黃河象》這篇文章講述了什么內容,按什么順序講的?我們是怎么學習的?
出示板書:
黃河象
按一定順序寫: 看 ── 想 ── 發現
(骨架) (來歷)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邊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變化石
學法:先理清文章順序,然后細讀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和依據,最后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二、那么《琥珀》這課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呢?請你快速默讀課文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琥珀》 想 ── 發現 ── 推理
(形成) (化石) (價值)
2、接著我們上節課的話題討論: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有哪幾個階段?
⑴ 學生交流畫批的結果,教師幫著梳理點撥
松脂把兩個小蟲一起包裹在里面;積成松脂球;松脂球變成化石。(有語氣地讀一讀相關的句段)
⑵ 出示學生的問題:在什么情況下“松脂球”才可能把兩個小蟲一起包裹在里頭?
學生歸納出:炎熱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⑶ 這塊琥珀形成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時間長,上萬年;陸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樹慢慢腐爛;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 請你有語氣地讀一讀“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邊讀邊想象琥珀形成的過程。(評讀)然后誰來復述這個過程?
⑸ 這樣想象的依據是什么?指名讀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間的關系。
三、總結對比
《黃河象》和《琥珀》在寫法和內容上有何異同?(內容相似,但敘述順序有所不同)
順序:
《黃河象》 看 ── 想 ── 發現
(骨架) (來歷) (化石)
《琥珀》 想 ── 發現 ── 推理
(形成) (化石) (價值)
化石形成:
《黃河象》 200萬年前 炎夏 河邊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變化石
《琥珀》 一萬年 夏天 樹林 松脂裹小蟲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語氣地讀一讀你喜歡的段落并評讀
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內容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真閱讀課文,通過理解琥珀形成過程,培養、提高學生想象力;
3.了解課文敘述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課文寫了關于琥珀的哪些內容?哪方面內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內容是對琥珀的真實描繪?(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據是什么?要形成這樣的琥珀必須具備哪些條件?這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
二、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默讀形成過程部分思考上述兩個問題。
明確:第一,要有松樹、柏樹。依據是琥珀是松樹樹脂形成的。第二,炎熱的夏天正晌午。因為只有在這一時間松柏才滲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蒼蠅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來把它們包在里面。
2.科學家又是怎樣想象發現過程的?探究想象依據。
(1)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師生交流。
(2)角色朗讀此部分。
(3)小結: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據是什么了嗎?
3.科學家研究這塊琥珀有何價值呢?
(1)默讀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組討論后回答。
4.濟覽全文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并想一想本課與《黃河象》一文敘述順序有什么不同。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三、感情朗讀課文
1.自由練讀。
2.分角色朗讀。
四、布置作業
以《未來的》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內容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樣子及價值。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以及這樣想象的依據。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及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
錢素珍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復習質疑。
1.想一想上節課學習的內容,課文按先后順序都寫了哪些內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寫了琥珀的樣子及價值?
3.默讀第四段,用直線畫出描寫琥珀樣子的句子,用曲線畫出寫它價值的句子。
4.老師分別指名讀描寫琥珀樣子及價值的句子。
5.老師隨后出示這個琥珀的幻燈片,提問:看了圖片,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問題?蜘蛛和蒼蠅為什么會被包在里面?它們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讀課文,進行思考。
(三)學習課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這個故事是怎么來的呢?
2.默讀第二段,想想蒼蠅和蜘蛛怎么會同時被包在一個松脂球里?
老師在學生說的基礎上,追問:
(1)這到底是一只什么樣的蒼蠅,什么樣的蜘蛛?
(2)為什么科學家推測蒼蠅快樂,蜘蛛小心翼翼呢?這和后面的結果有什么關系呢?
3、它們是怎樣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師引導學生自己讀讀第7自然段。
(2)然后讓學生一只手當蒼蠅,一只手當蜘蛛,另一個同學雙手在上當松脂,表演體會那一瞬間的情景。
(3)隨后老師出示幻燈片,邊講解邊演示松脂包住這兩個小蟲的活動片
(4)后來的情形又怎樣呢?
4.默讀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這個奇特的松脂球必須具備什5.組織討論
6.討論小結
7.指導朗讀第二段。
(1)明確要求:第一要處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輕松、有趣的聲調,給人以有趣的感覺,不能使人有緊張的恐怖的感覺。
(2)學生自己練讀,然后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老師點評。
(四)了解松脂球變成化石的過程。
1.一對敵對的小蟲包進了松脂球以后,小蟲的活動停止了,但自然環境還在繼續變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呢?
2.默讀第三段,思考松脂球變成化石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在學生默讀思考后,老師指導他們討論,然后再指名說說。老師隨機板書松脂球變為化石的必備條件:
地殼變動埋在海底時間漫長
3.學生自由有感情地讀這部分內容。
(五)總結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條件。
科學家根據這塊琥珀的樣子,推測出它形成必備的條件,同學們根據板書,說說琥珀的形成經過了哪兩個階段?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六)了解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
1.科學家根據這塊奇異的琥珀推測出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況,科學家這樣想象的依據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練習第2題,按照這題下面的提綱,說說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3.小組討論,互相說說。
4.老師小結
(七)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內容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琥珀、颯颯、拂拭、熱辣辣、前俯后仰、淹沒、澎湃、黏稠、推測、松脂等詞語。
2.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以及這樣想象的依據。
3.體會文章的敘述順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板書課題)看到這個題目同學們想知道什么嗎?(學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誰發現的?)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看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
(1)讀準字音,讀不準的借助工具書或詢問老師和同學。
(2)邊讀邊畫出帶生字的詞,結合語言環境加以理解。
松脂:針葉樹的樹干上流出的膠狀液體,是制造松香和松節油的原料。
拂拭:指撣掉或擦掉。
粘稠:形容液體的粘性很強。
颯颯:風的聲音。【例句】風越刮越大,樹葉颯颯作響。
琥珀:古代松柏樹脂的一種化石,淺黃色、褐色或紅褐色的透明固體。可用它制造漆、裝飾品等。
斷絕:指原來有聯系的失去聯系,原來連貫的不再連貫。
推測:根據已知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生機:生命力、活力。
澎湃:形容濤聲互相撞擊。
前俯后仰:形容身體前后晃動。俯,頭向下;仰,臉朝上。
約摸:估計,大概的意思。
怒吼:原指猛獸發威吼叫。課文中比喻水的風浪聲很大。
熱辣辣:形容熱得像火燙著一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課文講了有關琥珀的哪些內容?琥珀有何特點?
明確: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本文所講的琥珀里面裹著一個蒼蠅,一個蜘蛛,而且這兩個小東西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課文主要講了根據一塊裹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想像這塊琥珀形成和發現的過程,并且判斷它在科學上的價值。
三、教師出示琥珀圖片,讓學生對照圖片,練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四、聽課文錄音,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
五、學生復述琥珀的形成和發現的過程
六、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內容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琥珀、颯颯、拂拭、熱辣辣、前俯后仰、淹沒、澎湃、粘稠、推測、松脂”等詞語;
2、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感知課文
通過觀察和查找資料,誰說說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樹枝的化石,淡黃色,也有褐色或紅色的,可以作裝飾品。)
快速讀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一塊什么樣的琥珀?
二、檢查預習
1、讀一讀本課生字,組詞,說說易錯的字
琥珀 蠅 脂 撣 拭 辣 滲 澎湃 黏 測
注意:“脂”“滲”“湃”的讀音;“拭”“黏”的書寫。
2、交流預習時弄懂的詞語
三、默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部分,作上記號,再給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內容
1、指名讀每部分,說說每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敘述了琥珀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著敘述了琥珀的發現。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寫了琥珀的形態,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過程的依據。
2、默讀課文,思考畫批: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有哪幾個階段?
3、小組討論,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小結
記住我們同學提出的問題,下節課繼續討論,并回憶對比一下這篇課文在敘述順序上和《黃河象》有哪些不同?
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內容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激發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想象的合理。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叫《琥珀》。(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你們知道什么是琥珀嗎?(琥珀是古代松樹脂的化石,可以做裝飾品。)
三、指導學生自學,理解課文內容
1.提出自學要求:認真閱讀課文,想一想,這塊琥珀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價值。
2.學生按要求自學。
3.討論交流。
(1)這塊琥珀是什么樣子的?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從這塊琥珀,可以推測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從這塊琥珀還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
(2)課文中哪一部分講了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從“一個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3)請同學們把講這塊琥珀形成經過的部分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把形成經過說一說。
(4)課文的其他部分是講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講故事發生的時間;從“海風猛烈地吹”到“這是很少見的”,講這塊琥珀怎么被發現的;最后一個自然段,講這塊琥珀的樣子和它的價值。)
(5)請四個學生分段朗讀課文。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練習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