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望洞庭教學反思(通用6篇)
四年級下冊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1
【課文】《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課文簡說】《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故名為“望洞庭”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這首詩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別出心裁地描繪了一幅玉宇無塵、澄靜空明、淡雅靜麗的洞庭山水美景。
全詩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輝映,顯得多么和諧,平靜潭水無風,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迷蒙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里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里盛放著的一枚青螺。
這首詩的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走進詩境,體悟詩情。
教學時,我出示精美的圖片,學生通過學詩看圖,并據此講解,使學生體會到古詩中多處設喻的恰當、美妙,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之后,我還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
【教學片段】
師:讀了“潭面無風鏡未磨”你讀懂了什么?
點撥:
未就是──沒有,
磨就是──磨拭,打磨。
生:湖面上沒有風,就像還沒打磨的鏡子一樣。
師: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湖面比作銅鏡。
師:把沒有風的湖面比作還沒打磨的銅鏡。假如有風呢?還似鏡子嗎?
生:有風的話就有波紋了。
師:只有“潭面無風”,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
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良好。
四年級下冊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2
今天已經請了一天的假,原打算回來了之后就直接進宿舍不上課了。但時間正好,所以還是硬著頭皮上了一節。一節沒有準備好的課。
《望洞庭》是在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經過洞庭湖,記下所見的景象,故名為“望洞庭”的大意是:湖光秋月輝映,顯得多么和諧,平靜潭水無風,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迷蒙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里盛放著的一顆青螺。這是一首簡單易懂的詩歌。
在上這節課時,我先讓學生讀一次詩歌,這些學生都能很有感情并且流利的朗讀。接著我與學生想到交流對詩歌的理解,借助課文詞語的注解,學生都能理解了詩歌的意思。我不禁疑問,學生都懂了我應該教他們什么呢?在這一節的反思中請允許先不追究我沒有準備好的責任。而討論在這樣的一篇課文中,我們老師應該教給學生什么?
類似的想法最近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毫無疑問這是一群經過優秀教師引導過的學生,去年語文成績還排在學區第三名。但是今天這堂課上卻有一些學生在講小話,這讓我內心五味雜陳。我后悔沒有準備好就上了這一課,我也在想蒙校長他以前是怎么樣給這些學生上課的?他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這些學生教得這么優秀的呢?緊接著我又莫名的感到害怕,害怕我不夠優秀而讓這些學生。我為這樣的一節課后悔不已。
我應該教給這些學生什么知識?我應該怎么樣教?蒙校長又是怎么樣教這些學生的?無數個問號在我心中。除了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去備課我還能做出什么努力呢?我在逃避什么呢?不能逃避了,不能再猶豫了。從明天開始只要能找到百忙中的校長,我一定虛心的向他請教。路在腳下——一步步慢慢走吧!雷燕帶!
我可愛的學生們,原諒我。一個年輕的教師。老師一定會跟你們一起長大。
四年級下冊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3
今天我執教了《望洞庭》這首詩歌。詩歌短小,卻感情深刻。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反復引導學生朗讀。在讓學生聽完老師的泛讀之后,我就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詩歌,讀的過程中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接著指名幾位學生朗讀,然后再齊聲朗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是將畫面和朗讀結合在一起,邊看圖邊說說畫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過朗讀加深詩句的理解。
在教學“潭面無風鏡未磨”時,我引導學生先看圖,然后語言啟發,這湖面怎么樣?(很平靜),這平靜的湖面就好像——鏡子,讓學生在看圖的基礎上感受湖面像鏡子。但是我順勢引導,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學生通過預習,知道指的是沒有磨過的鏡子。我順勢啟發學生設疑。”為什么不直接說湖面像鏡子,,而要說湖面像未磨的鏡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鏡子,讓學生從視覺角度感受鏡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畫面,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兩者的相似性,原來,沒有太陽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鏡子。
四年級下冊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4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詩。此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采。通過望洞庭反思,教師可以盡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后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一起來看下吧!
《望洞庭》這首詩中,用了三處比喻:“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其中,把無風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銅鏡,參考資料上這么說:“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為:“相傳君山為72位螺娘娘忍痛脫下的螺殼所化,使來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會被惡浪吞沒。把山比作青螺,表達了詩人對這些救苦救難螺娘娘的贊美,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學時,我出示精美的圖片,并據此講解,使學生體會到古詩中多處設喻的恰當、美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課后的練習中,凡遇到“平靜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這類問題,學生千篇一律都答“鏡子”。另外在平時的習作中,樂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學生也是少之又少。這說明我的教學還是出了問題。
問題一,沒有向學生強調古今詞義的變遷。想想看,現在的玻璃鏡既光且亮,用它來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還是合適的嗎?
問題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就說這君山,在唐代劉禹錫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顯得那么柔美。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詩人合詠的《詠凌云塔》(“洞庭秋水硯池波,且把君山當墨磨。寶塔倒懸權作筆,蒼天能寫幾行多。”)中,它就成了一塊“青墨”,洞庭湖則是“硯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氣。那么,我們在課上,僅僅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比喻的精妙,怎么夠呢?
總之,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不應該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牢牢記住一個所謂的“最正確”的答案。否則,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養得起來,寫作時運用比喻的欲望和樂趣也將蕩然無存。
四年級下冊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5
記得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有一條教學經驗:一學期教95篇課文,是教一帶一的結果。所以,在今天的古詩教學中,我們借鑒了霍老師的做法,教一首帶一首,加強指導,增加課堂容量。
教學劉禹錫的《望洞庭》時,課前我們布置學生做了初步預習。課堂上僅用了20分鐘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讀通順了,理解了詩句的內容,領會了詩的意境,也會背誦了。那么,余下的時間怎么辦?我們在黑板上給孩子們又抄了一首課外詩,指導學生朗讀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導背誦。一節課,不僅學會了教材上的古詩,還積累了課外書上的古詩一首。這樣的課堂拓展,教一帶一,既充實了教學內容,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課后,我們同年級組的老師一起進行了教學反思,一致認為,課堂拓展,教一帶一的方法,符合《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等基本理念。同時我們也總結出,教學古詩詞時,可引進這樣三種古詞:
1、同一詩人的不同詩文:
比如《四時田園雜興》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兩首詩都反映了農民的生活。學完《四時田園雜興》,再出示并指導朗讀《村居即事》,能使學生更加了解作者,體會詩文所表達的情感。
2、同題異文。題材相同,詩文各異: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寫梅花,暗以雪襯,表現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品性。學習后可引盧梅坡的《雪梅二首》。《雪梅二首》中,雪花與梅花相互映襯,競相爭春,宛如一幅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佳境。學完《梅花》再讀《雪梅二首》,從比較中能領悟到詩的藝術美。
3、相同詩境的詩文:
張愈的《蠶婦》語言平白如話,用強烈的對比寫出了勞動者和剝削者不同的生活境況。而梅堯臣的《陶者》與之異曲同工,可相互映襯。教學時,教完前者,引進后者,可進一步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同情,對剝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勞而獲是可恥的。
四年級下冊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6
《望洞庭》是詩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因為這首詩學生早已在背過,所以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理解古詩的意境上。
《望洞庭》這首詩中“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其中,把無風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銅鏡是個難點。因此,我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鏡子是什么樣的?你有沒有在電視里見過古代的鏡子?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在交流比較中,孩子們知道了古代的鏡子,不是現在的.鏡子,而是用青銅,經過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來,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接著,讓學生通過觀察插圖以及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知道晚上月光下的湖面應該是迷迷蒙蒙的,所以這個比喻是非常恰當的,而且我們在說的時候,要把洞庭湖湖面比作古代沒有打磨過得銅鏡。
總之,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雖然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但也要引導學生用得是否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