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魚我所欲也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1
教學設想
《魚我所欲也》一文議論性很強,其論證方法的運用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本文內容涉及儒家學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辭、論證方法上均有特色,必須反復誦讀才能領會得深刻,故課堂仍宜采用誦讀教法。通過誦瀆,認識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通過誦讀,了解本文邏輯嚴密、設喻巧妙的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預習安排
1.要求誦讀課文,仔細辨析“為”(全文中出現12次)的讀音。
2.思考:課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二、檢查背誦,導入新課
學生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精彩句子,導人新課。
三、簡介孟子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歲喪父,幼年受母親教誨(“孟母三遷”故事出自《烈女傳母儀篇》可證)。長大后受業于于思(即孔極,孔子之孫),治儒術,通《五經》,尤長于《詩》《書》。曾游說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齊,見齊宣王,一度充當“客卿”,頗受尊重。但當時各國國君用兵爭強,以權謀為先,對孟子的“王道”主張,都以為“迂闊而遠于事情(實際情況)”,不予采納。以后孟子返回家鄉,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
《孟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存七篇,跟《論語》一樣,也是用語錄體寫的,但體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論述當代的某些重要問題,篇幅比較長,論證也很充分,已經具有議論文的規模,不過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語,《魚我所欲也》即屬于這一類。孟子長于言辭,在辯論中經常設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大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于鼓動性,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四、檢查預習規定的思考題
1.確定“舍生而取義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2.問:“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說的?(“羞惡之心”)這跟“舍生而取義”有什么關系?(“義”產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照“義”的原則行事。)’
3.孟子認為“羞惡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種,這是他的“性善論”中的一個觀點。為了使同學們對這一觀點認識得更加清楚,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嫩、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
4.試用孟子“性善”論的觀點來解釋本章中的兩個例證(先誦讀,后解釋)。
五、誦讀第二段
1.請根據文章內容給第二段劃分層次。
可分兩層。開頭至“乞人不屑也”為第一層;“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至末尾為第二層。
2.誦讀第一層。
(1)補充注釋。
①“一簞食(舊讀sì,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形容餓者欲食之急。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禮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齊大饑,黔敖(富人)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同“吒吒”)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合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③“不屑也”--承上文“屑”后省“受”字。
(2)用“性善’’論觀點解釋:“行道之人…‘乞人”為什么不受呢?(惡其無禮。)這說明了什么?(有羞惡之心,本心未泯,故寧死而不食。)
再問:這個例證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話“照應”?(“所惡有甚于死者”。)
(3)學生練習背誦,教師檢查。
3.誦讀第二層。
(1)補充注釋。
①“萬鐘’’二句--“萬鐘’’言俸祿之厚,因其厚而不辯禮義,雖受,一人不能獨食萬鐘,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
②“為宮室’,一句--既不能獨食,故有此問。“宮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謂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則失其本心,故“不辯禮義而受之”。
③“鄉為’’六句--這是將“呼爾蹴爾之食弗受”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二事作對比論述:前者說明人在困難危迫之際尚能保持其羞惡之心,可知這羞惡之心為人所固有;后者說明人在豐裕環境中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惡之心。這是以正襯反,重在說明喪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著問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們要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④“本心”--這里專指“羞惡之心”。
(2)學生練習背誦,教師檢查。
(3)用“性善’’論觀點來解釋:為物欲所蔽,則失其本心。這是用反面例子來論證“舍生取義”。
提問: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語句“照應”?(“賢者能勿喪耳”中包含了“不賢者易喪”的意思。)
六、背誦第二段
七、布置作業
熟讀《魚我所欲也》第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背誦《魚我所欲也》第二段,導入新課
二、誦讀第一段
1.注疏要點。
(1)“魚,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設口氣,意為如不能兼而得之,則舍魚而取熊掌,蓋熊掌之味美于魚也。魚喻生,熊掌喻義,義高于生,所以又說“舍生而取義者也”,用類比引出全章主旨。
(2)“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義”的命題,這里就來說明“生”與“死”、“義”與“不義”之間的關系。“所欲有甚至生者”,指“義”而言;“茍得”,茍且得生之意。“所惡有甚于死者”,指“不義”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惡死是人之常情,而欲義惡不義,則是因有“羞惡之心”。這二句解釋“舍生取義”的原因:“義”高于“生”。這是從正
面論證本章主旨。
(3)“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惡“莫甚于死”,即含欲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為”皆貶義,即不顧禮義之意,合起來就是:“生”高于“義”。這二句用了假設推理的方式,是從反面論證本章主旨。
這二句貶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為”后用嘆號更恰當。
(4)“由是”二句--這是承以上四句,將“生”“死”“義”“不義”之間的關系加以總結,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義”的原則,不合于“義”則寧肯舍生就死以“取義”。“有不用”“有不為”的“有”,同“或”,有人。
至此,“舍生取義”的命題已得到充分的論證。下面再作推論。
(5)“是故”二句--“所欲”“所惡”二小句,重復上文,分別指“義”與“不義”而言。這一大句緊接下文,“是心”,即“欲義”“惡不義”之心,也就是“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是由“舍生取義”推出的一個新論斷。下文的例證即用來證明這一論斷。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
3.學生背誦第一段。
背誦這一段,關鍵是要弄清它的結構層次。劃分層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種參考資料因劃分標準不同而出入較大),我們可以按文章的邏輯推理過程來劃分。
三、本文小結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后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舍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你過去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2、了解本文運用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重點積累“欲”“舍”“甚”“惡”“患”等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文中的其他實詞和虛詞進行一般的學習和復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本文所運用的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邏輯推
理論證等方法。
2、難點是第一段的邏輯推理論證過程。
三、教學設想:
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推進的教學法,明確各層級的要求(具體見“教學過程”);注重體現新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讓學生在課堂上誦讀全文,力求做到能當堂完成背誦要求。
2、針對文中的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層分析,逐步理解其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幻燈片,將要點提示給學生,讓學生有直觀印象,便于今后的復習記憶。
3、本文用一課時完成。
四、教學過程:
《魚我所欲也》屬于文言說理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是論證方法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加以落實。教學內容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完成:
(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入手,回顧其中名句,溫故而知新,而后導入本文的學習,了解孟子關于“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二)注重文言誦讀,指導全班同學齊讀課文,而后教師針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正音。如:患(huān)、惡(wù)、簞(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煉中心論點(要求全體學生掌握此要點)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這樣提出有什么好處?(學生分組討論,而后解答)
明確:文章開頭第一句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舍魚而取熊掌”的結論,這里其實是以魚和熊掌比喻生和義。第二句緊接著引出中心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 用比喻導出中心論點,使“舍生取義”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論證方法(要求中高層學生掌握并能加以運用)
提問:在論述中心論點時,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讓全班同學閱讀思考,而后由中高層級的學生踴躍回答)
明確:這篇文章在論述過程中運用了比喻論證、邏輯推理論證、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等方法。(其中邏輯推理論證法是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中高層級的學生熟悉并掌握這一論證方法。)
(五)小結本課時內容
1、 回顧本課時要點,提醒全體學生記住孟子的“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以及掌握本文中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2、面向中高層學生,要求這些學生仔細體味作者的論證思路,從中受到啟發,學以致用,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影片《生死決擇》,寫一篇500字的小論文。
(六)落實背誦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要求:中高層學生做到當堂完成本文背誦;低層學生做到當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誦。
2、課堂上可以全班齊背或個別抽查的形式來落實背誦情況。
(七)布置課后作業
1、結合課后練習之四,落實本課文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補充“舍”“惡”“患”,要求中高層級的學生對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整理落實,以備檢查。
2、 預習《莊暴見孟子》,了解孟子關于“仁政”的政治主張。
板書設計
所欲有甚于生則不茍得生
魚與熊掌——舍魚取熊掌 舍生 (即“義”)
生與義——舍生而取義 取義 所惡有甚于死則不避患 舍生取義
(即“不義”) 是人的本
(設喻引出中心論點) (假設邏輯推理) 心(正面
“一簞食,一豆羹”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論述)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
(舉例論證)
(向) (今) 為宮室之美受之 見利忘義
萬鐘:為身死而不受 不辨禮義 為妻妾之奉受之 是喪失人
而受之 為所識窮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
(對比論證) (反面論述)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3
(一)知識與技能:
1、積累基本文言文詞匯。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二)過程與方法:
在誦讀中探究作者怎樣提出論點展開論證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抉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在誦讀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義的現實內涵。
一、導入
20xx年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李春華,湖南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生,20xx年7月21日在家鄉勇救兩名落水少年后,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跡在當地傳誦開來后,感動了很多人,團中央全國學聯號召:向李春華學習做青年先鋒。可是有人卻在網上發表文章說,這樣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過學習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會找到答案的。
二、朗讀,初步感知“義”
1、教師示范。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范,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設計意圖: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知課文,掌握字音、字義,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資料助讀,整體感知“義”
學生介紹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張、生活的時代背景。
(設計意圖:既聯系了舊知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細讀課文、疏通積累“義”。
學法指導: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疏通文意,將交流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小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決的向教師質疑。(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以上三個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它的設計體現了《新課標》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運用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合作掃清字詞障礙,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1:積累基本文言文詞匯。)
五、研讀課文,探究“義”的論證
探究論點:1、文章用哪一句話提出論點?
2、關于本文的論點,有的說是“舍生取義”;有的說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義”,“舍生取義”是境界。你同意哪個觀點?
學法指導:(無論學生同意哪個觀點,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論證過程:
1、文章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明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孟子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運用了哪些證方法逐層展開?(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道理論證,舉例論證。用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時應當舍生而取義的道理,接著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論點進行理論論述,最后進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3你能夠從所了解的詩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證明文章論點的詩句或事例嗎?
學法指導:1、前二個問題,小組討論,派一名代表發言。2、最后一個問題,用自由發言的方式補充論據。
探究重難點字詞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大眾作有利之事,為國家建設做事,為了別人安危挺身而出等;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國家,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危害國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系?(“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
六.品讀“義”的精美語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學們已經領會到了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語言自然流暢,節奏感強,富有文采和氣勢。在課文中找出能夠體現這些特點的句子品讀。(注意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學法指導:學生自由發言。也可用讀的方式來體現或先品后讀。
(設計意圖:在誦讀中欣賞和品味,學生的感受會更深刻,這也是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完成知識和能力目標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七、領悟思想,拓展延伸“義”
學法指導:時空連線,設置情境.從下面的問題中任選二個回答假若我是節目主持人,同學們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時空隧道,請回答我的問題:
①你如何評價舍身救人的李春華?
②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你該如何舍生取義?(把“道德”、“正義”放在首位,勇于識別真、善、美、假、惡、丑,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受各種各樣變相的“利”的誘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義、不合法的事,做一個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對國家、對集體、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們中學生的“義”和“不義”表現在哪些方面?(只要結合實際,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師當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向我發問。
在節目的最后:用一句話概括你所理解的“義”。義是-----
八、總結回顧:
同學們,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崇敬,但卻不要認為高不可及。舍生取義,是這樣的崇高與豁達,是這樣的平凡與偉大;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行為準則。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譜寫現實生活的舍生取義的壯麗篇章。
九、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現實生活中,面對著義和利,你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