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通用17篇)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1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案例
樂清英華學校初中部 劉立輝
一、主題: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但朱自清先生的《春》語言秀雅清新,樸實雋永,更能讓人感受到“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這本是一篇傳統篇目,現在放在新教材中教學,如何體現新教材的“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貫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的理念?如何教出新味?我大膽作了一次教改嘗試,即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放飛自己的想象,同學們各抒己見,課堂頓時活躍起來,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背景:
2005年10月18日,我在初一(1)班上《春》這篇課文,我僅用了20分鐘就結束了講解,余下25分鐘,我便放手讓同學們進行自主探討,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1. 本文中你最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說說你喜歡的理由。(或你認為文中哪一個句子,哪個詞語運用得最妙?)
2. 本文的哪一點寫作方法值得你學習?
接著,分學習小組展開討論,五分鐘后開始回答。
三、過程(摘錄):
……
師:同學們歸位,現在開始發言。
(“呼”!幾十只小手眨眼間都舉了起來,有的同學站起來,說:“老師,讓我說! ”)
師:不要急,大家都有機會發言。
生1:我喜歡春草圖。因為“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鉆”字表現了小草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同時“偷偷地”“鉆”等詞富于人格化。
師:對!如果將“鉆”字改為“長”或“躥”行不行?為什么?
生(齊) :不好。因為一改就平淡了,語言也不形象。
生2:喜歡春風圖。它從觸覺、味覺、聽覺等方面寫出了春風溫暖、鳥語花香的特點。比如“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中“撫摸”是一種溫暖、親切、滋愛的感受,形象傳神地寫出了春風佛面的感覺。
師:太好了!掌聲鼓勵!(鼓掌)由這幅圖你們可以聯想到哪些古詩?
生(混):“春風又綠江南岸! ”“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吹又生。”“千里鶯啼綠映紅。”
師:繼續發言。
生3:我想最妙的應該是春雨圖。在作者筆下,春雨最具有詩意:有“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形,有“斜織”、“薄煙”的狀,更有雨下的樹葉和小草的”綠”與”青”之景。真可謂“潤物細無聲”。
師:我插一句:為什么雨會“斜”織?
生3:因為時令特點,“杏花雨”通常離不開“楊柳風”啊!
師:妙!寫草兒的青哪個詞最傳神?為什么?
生4:“逼”字。因為小草顏色鮮艷得有點剌眼。
生5:我最推崇春花圖。這里既實寫了色彩絢麗的桃花、杏花、梨花,又大膽跨越了時空的界線。虛寫了桃兒、杏兒、梨兒,并且采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還有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師:側面描寫在哪?
生6:寫成千成百的蜜蜂和蝴蝶。
師:為什么寫這些?
生6:花香才會“招蜂引蝶”嘛!(掌聲不斷。)
……
生11:我回答第二個問題。寫文章要像朱自清先生一樣,熱愛生活,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才能寫出膾炙人口的美文。
師:怎么觀察?
生11:像作者一樣,充分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器官,作品才能生動感人。
生12:還要善于使用比喻、夸張、擬人、排比等修辭,才能將事物的特征形象地表現出來。
師:天才的作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像你說的要善于應用修辭。
生13:本文嚴謹精美的結構更值得我們學習。作者先總寫盼春,繼而又分幾個方面繪春,最后又總寫春的特點,收束全文,畫龍點睛。其構思布局,頗具匠心。
……
四、反思: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詩意盎然、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機械地、繁瑣地逐一分析五幅圖畫,學生在下面認真地作筆記,盡管學生把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我想,這也無疑是對新教材的一種背叛,是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的,結果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我教學本課時將課文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以朗讀為主,用30分鐘聽讀、齊讀、自讀,然后用15分鐘進行了分組朗讀比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同學們不僅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把握了課文的思想感情,深入到作品的意境當中,細細地涵泳品味,進一步領會了作品的意境、風格與美觀。第二課時,我將品位語言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采用“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的方式,讓學生對本課的優美語言有真切的體會。起先20分鐘,老師檢查字詞,介紹作者和背景,然后幫學生理清思路,進行整體感知,尤其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生以“漁”)。在這個基礎上,品位語言也就水到渠成了。接著,我布置同學們圍繞兩個題目(如前)分小組討論5分鐘,讓同學們大膽發掘文章語言精彩之處,尤其是動詞的運用、句式的變化、口語的穿插、修辭的妙用、各種感觀的調動等。除此之外,還要求同學們進行聯想拓展,把課內外所積累的古詩文寫春的名句進行一次大整合。
最后20分鐘,就是這堂課最出彩的地方。同學們踴躍發言,這是出乎我預料的,連平時最膽小、對語文沒有興趣的幾位同學都發了言,教室里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他們都說出了對課文的自己的理解,正所謂“一千位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勿庸置疑,這些回答雖然顯得還有些幼稚或不完善,但是,這畢竟是同學們自己自由探討得來的,比起老師越俎代庖的“灌輸”或許更有效果,更符合現代語文教學觀。
總而言之,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整個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共90分鐘,真正老師講授的只有20分鐘,學生“動”起來占70分鐘(45分鐘朗讀,5分鐘討論,20分鐘發言。)這才是真正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初一(1)班是個普通班,語文基礎相對薄弱,而且參差不齊,全班一共有26人,通過自主實踐,合作討論,探究疑難,可以說人人都在這節課中“動”了起來。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有個別同學趁討論之機說閑話等,今后,我要更大膽地嘗試教學改革新路,逐漸完善美中不足之處。
2005-10-25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2
《春》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春》優質課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春》教案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體會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2.初步學習知人論世的方法,體會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真情以及在五四白話文運動中的地位。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朗讀,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2.運用小組討論形式,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真情為文的寫作觀。
2.引導學生感念朱自清先生對于祖國語言發展的貢獻。
教學重點:
1.了解朱自清在新文化運動后為創作白話文學的典范作出的歷史貢獻。
2.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源于對生活的細微體悟和語言的出色表達。
教學難點:
1.學習課文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的方法。
2.通過品味語言體會文中蘊含的情感。
二、教學策略
1.力求從朱自清寫作的初衷──為中學生學習白話文提供范本入手,研究在白話文學興起初期,這篇文章在文章結構、語言修辭、感悟生活、付諸真情上的探索和提供的范式。在學習過程中強調一畫面一所得,從不同畫面中體會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點,并體會他為創作典范的白話文學的匠心。
2.強調學生自我的閱讀體驗,以期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指出的“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目的。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語:
我們對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大概更多的是作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今天我們來了解你不知道的國文教師──朱自清。
朱自清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的貢獻,主要是他在繼承中國古典文學的基礎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他的散文對中國散文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他為《中學生》雜志和開明出版社的教材提供的大量語文學習的文本,比如《春》《背影》等,主張真摯的情感、美好的語言,從語文教學的角度提供了現代白話文學的優美典范!對我們今天的母語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
【設計意圖】此導入以新視角切入,增強學術性,以國文教師的身份激發學生的興趣,便于體會作品的用意絕不是堆砌華麗的辭藻。引導學生體會今天所讀到的白話文學,典范美麗的語言,有朱自清先生的心血。
(二)感知學習
關于寫景:
1.播放《春》朗誦視頻,對課文內容進行想象。
2.自讀課文,用筆畫出“春”的美表現在幾個方面?
3.找出文中直接表現出作者對春天“喜愛”與“贊美”之情的地方,并進行簡要的概括。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盼春──喜愛)
【設計意圖】1.學習課文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的方法。2.培養學生對文字的領悟力。
(三)內容探究
北大教授錢理群說:“他的每篇散文都有實驗的目的,怎么抒情、怎么敘事、怎么創作,核心是創造一個現代的中國的語言,現代漢語的文學語言。”
下面我們就從結構方式、語言修辭、寫作手法等方面細細揣摩,合作探究。
1.朗讀課文,理清行文結構。
【設計意圖】學習情景交融的遞進式結構。
2.體會并學習精美的語言表達。
(1)精讀課文,在文中描寫的幾幅春之圖中,你最喜歡哪幅畫面?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學生交流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以春花圖、春風圖為例引導學生。)
討論后以“春花圖”的選材引導學生,細致入微的觀察景物,“注重一毫一厘,于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時之細,都不輕輕放過,于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是你于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朱自清
(2)“春花圖”各寫出春花的什么特點?
明確:擬人,寫春花報春的氣勢。
比喻,寫春花色彩的艷麗。
通感,寫春花氣味的香甜。
比喻,寫春花種類的繁多。
(3)討論:在“春花圖”中,作者與眾不同地觀察體現在哪些景物、哪些詞語中?
景物:流連花下的蜜蜂與歡樂。
詞語:“鬧”。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鬧”不僅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來了,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而且運用側面描寫,寫出了花的繁多、香甜。
景物:野花映襯的陽光與春風。
詞語:“眨”。
寫野花:這里運用比喻寫出了野花遍地都是,在春天的陽光下晶瑩發亮、輕輕擺動,格外招人喜愛。野花是雜樣的,又“散在草叢中”,星星點點的,在陽光的照耀下,在和煦的微風中不斷地閃爍。正因為野花有這些特點,才和星星的閃爍、眼睛的眨動有了極為相似之處。
“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野花的動態之美。“眨呀眨的”顯然是因有了徐徐微風,野花才會搖曳著曼妙的身姿,此處也為下一段春風的描寫作鋪墊。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朱自清散文的特點,有如下要點:
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觀察其細微的不同,于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
抓住景物特點繪形、繪聲、繪色、繪神,使景物能夠逼真地再現于讀者面前。
(4)春花和春草,都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寫,我們也容易讀。春風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你會如何寫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寫呢?
精讀春風圖,討論后以春風圖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要充分調動人的一切感覺,從多種角度描寫景物。
朱自清先生教給我們恰切運用修辭,調動觸覺、嗅覺、聽覺,寫出了春風和暖、輕柔和清新的特點。
“母親的手、鳥兒、繁花嫩葉、清風流水、牧童短笛”一系列清新婉約的意象,明媚了作者的心情,“高興、賣弄”歌喉的豈止是小小的鳥兒,還有可愛的人兒,還有整個絢爛的春光,把無形無色的春風寫得如此有聲有色有氣息有溫度,讓人感受春風的神韻,畫面美妙動人,秀雅溫婉,意境清新明媚。朱自清不愧是語言大師,這樣的描寫叫人怎能不愛春風,陷入濃濃的春色中,又怎能不愛上如此細膩婉麗的我們的語言文字,我們的母語。
【設計意圖】學習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強烈的情感,并運用通感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學會借助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優美生動。激發學生對母語的欣賞、熱愛甚至陶醉。
(四)作品風格
如此典范的作品,不僅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也需要一顆溫柔的心靈。同時需要優美典雅的語言積累,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和他人獲得美的感悟。
1.“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強烈的情感,情景交融。
2.準確地運用詞語寫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鉆”“逼”,形象地寫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點。
3.有層次的描寫景物,運用動靜交錯、虛實結合、高低結合、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等方法寫景。
一幅春花圖從樹上寫到地上、從實景寫到想象等。
4.大量借助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優美生動。
(五)拓展閱讀
賞析朱自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作品《白馬湖》,進一步揣摩體會朱自清散文作品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及駕馭文字的高超能力。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培養閱讀分析能力。
(六)布置作業
1.從推薦閱讀篇目《冬天》《白馬湖》《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任選一段你最喜歡的優美語言抄寫下來,并從用詞、修辭、詩畫意境、真情實感等方面自選一個角度,說說你認為美在哪里?(200字)
2.觀看紀錄片《大師──朱自清》。
【設計意圖】以課堂教學激發閱讀興趣,把語文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
參考書目:李廣田《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
楊振聲《朱自清研究資料》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
《春》反思《春》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一點成功之處:
第一、導入新課巧妙。
“同學們正處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但想到馬上到來的寒冬,總是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因為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所以,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涌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贊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的贊美的散文。”這樣的開場白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為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干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為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并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后,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為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后松,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于粗略。還要采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盡可能圍繞著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3
為更好的推進課改,更有效地實施有效教學,我校教導處在開學初組織了一輪以中青年為主的“研討課”,我作為中年教師做了一節課改研討課,但收效不盡如人意,顯露出的弊端很多;同時也借此機會聽了一些優秀、年輕老師的課,感慨也頗多。
下面對我的一節《春》作一下反思:
本節課我結合課改的思想及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了預習學案,預習學案的內容的設計雖然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學案中重視學生的有感情地閱讀、閱讀后分析展示、以及口語交際的展示,在展示中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檢驗學生的預習能力,力求做到“當堂清”。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預習學案完成不好、學生的展示不精彩、課堂氣氛不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等問題。分析其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主觀上:
對學生的能力水平了解不夠,我沒有進行預習指導,離開老師的輔導他們還不能做到有效或高效的預習。
對預習的任務分配不明確,導致學生預習抓不住重點,不深入,對于問題不負任何責任,甚至不用思考,所以在匯報時也就不精彩。
客觀上:
1、題量略大是影響課堂效果的一個因素,預習中學生有顧此失彼的`跡象。
2、學生預習時間少,預習不充分,好的一節展示課預習必須到位。
3、學生沒有掌握預習方法,有的學生甚至不會預習,重點的段落應抓住什么進行預習學生不知道。
學生的表達能力欠佳,不能很好的說出一句動聽的話、不會從心底里說話、不能很好的學以致用。
結合教學反思,我個人認為能更好的開展課程改革,提高有效教學的關鍵是學生的預習能力的培養以及預習方法的指導,所以我將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從一年級的現階段起,我會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研討課的個人反思,如有不同見解請指教。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4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于急功近利,過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于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5
我聽了楊老師講授《春》一文,感觸很深。楊老師先通過課堂激趣,讓學生說有關春的名句,使學生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在這種激情高昂的時刻,讓學生用朗朗的書聲敲開了春天的大門,隨之帶領學生走進春天,去賞析本文的結構美——盼春,繪春,贊春;賞析本文的語言美——文中的比喻、擬人佳句;去和作者溝通心靈,領悟體驗作者如何與自然,與生活對話,讓學生在心靈互換中進行閱讀和寫作實踐,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
楊老師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行文的結構以后說:你最欣賞哪一段?學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的讀,并說出你為什么喜歡?有的說當天空下著細雨時,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說我以前觀察不細,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寫,我今天看到作者寫小草,說他偷偷地從土地里鉆出來,多么形象,多么充滿生機,簡直把小草寫活了。更有一個同學被課文中寫聲音的一段所感動,竟情不自禁的拿出了自己隨身攜帶的小玩具,僅摹仿起春天小鳥各種各樣的叫聲,于是教室里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仿佛聞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潤,哪大自然的神韻,人的靈性,天籟人籟,匯成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的交響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導學生欣賞了最喜歡的段后,楊老師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開了對話,使學生在心靈互換中有了寫作的沖動,此時老師叫學生起來和他們開始對話。泉水叮咚叮咚說:來吧,你看這多美啊,有鮮花為我做伴,我們一路歡聲笑語……蛙咕咕著說:快來參加我們的電聲管弦樂隊,《春之歌》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鮮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語,教室可熱鬧了,學生在聯想及再造情緒的過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對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從而辨析作品表現的美與丑、善與惡,做到具體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闡述之,深奧者能淺顯之,含蓄者能說明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意識。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6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寫景文,第一段寫了梅花盛開時的動人景象,第二段寫了人們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教學的重點是感受梅花開放時的動人景象,借助課文中的插圖,緊扣詞句,指導孩子們邊想邊讀,比較容易入境入情,讀來生動而有感情。最難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動著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歡樂的海洋。
我是這樣講解的:你們從哪里看得出“人們喜愛報春的梅花?剛開始,他們不明白,只是重復讀這一句中心句。他們心里大概在想,課文中說喜愛啊!不過,也有能夠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齡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別強,馬上就說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動著看花的人流。我追問:“這句話哪里可以看出人們喜愛梅花?操丹語塞了。這句要理解的確有點難度,我不為難她了,便開始帶著他們分析。我板書了“涌,指名讀,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們大多都知道“涌與水有關,我補充說道:“一般的水緩緩地流動,等到水特別多,特別急時就叫涌動。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7
一、創設詩化情境 誘發“春”的靈感
詩歌是我國文學長廊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怏怏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放眼當今詩壇,大量佳作不但顯現了當今詩壇的精神風采,而且閃耀著中國詩詞的渾厚余韻。回眸凝視本課的四首現代兒童詩歌,雖則語言通俗易懂,但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來爽心悅目。為此,執教這一節課,錘煉自身的語言,創設一個如詩如畫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情感的積累顯得尤其重要。筆者在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各種春光圖的同時,引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結尾的三個比喻句為本課的導語,意在引導學生觀其色,聞其聲,進而能啟其情,入其境,從而促使學生在這一派春意中迸發春的靈感。另外,在教學中,筆者通過一些實質性的評價來加強反饋與調控,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聽了你的朗讀,我感覺一絲細雨落進了我的嘴里,濕漉漉的、涼絲絲的,還甜滋滋的呢!”又如“二月春風,吹出了鮮花朵朵,引來了彩蝶翩翩,剪出了楊柳依依,又釀制了杯杯美酒。讓我們邊讀邊品味,痛飲一杯春天的美酒。”……而在學生獨立創作時,筆者又特意為學生播放古箏名曲《春江花月夜》,樂聲如行云流水,又如跳珠入船,此情此景,學生文思泉涌。看,“燕子說:春天正在與我敘舊,難道你還沒聽見我們清脆的話語嗎?”聽,“麻雀說:春天正在孵化小鳥,難道你還沒看見一只只小鳥正迎著春風破殼而出嗎?”……此情此景,每一個音符都是詩,每一句字符都含春!
二、加強閱讀實踐 積累“春”的語言
重視語言積累是《語文課程標準》其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并多處提及積累這個問題。《語文課程標準》在提到積累時,用了“豐富”“有”等描述體驗性的目標學習水平的詞,說明語文積累是一種持續的學習行為。但這種持續的行為并不是簡單的量的相加,而是通過閱讀主體的大量反復地閱讀實踐,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信息,從而達到新的認知結構的積極重建。
基于此認識,筆者看到本學期六年級的教材中(浙教版)編入了許多描寫春光的詩文,如《春》、《花潮》、《鳥的天堂》等;另外,學生也已在平時背誦了大量的有關“春”這一主題的詩作。很顯然學生對于“春”的閱讀是可以算厚積的。但學生的“厚積”能“薄發”嗎?為了幫助學生實現這一質的飛躍,筆者特拓展了《春》這一組兒童詩歌的課堂教學。在執教這一節課前,引導學生熟記或熟讀有關詩文,先在閱讀數量上作一定的充實與補充;而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把積累與各種個性化的閱讀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通過誦、悟、畫、比、寫等多種形式,使記憶與理解、感悟、鑒賞、表達緊密結合起來。課堂上,除保證必要的誦讀和感悟外,又特意推薦給學生“比”的閱讀方式,即:讀了眼前的詩句,讓你聯想到了哪些與之有關的詩文,把兩者對比著讀讀背背,也許會有更深的體會。這一閱讀方式無疑架起了舊知與新知的橋梁。如學生讀了“老農夫們的心花,一朵朵開得甜蜜蜜的。”想到了《春夜喜雨》,體會到了春雨滋潤了人們的心田;從“小草真貪嘴……扶桑花更嘴饞……”想到了“它(春光)把一冬天蘊藏的精神、力量,都盡情地發揮了!”,體會到了“春天就是活力的象征。”……這樣的記憶與理解的反復實踐過程,便是真正的有效積累。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8
雖然我的教案是在師傅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但實際的教學效果卻差強人意。在和師傅及備課組的老師交流時,他們向我指出了許多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地方。
一、關注教師自身的語言
第一小節,同樣讓學生看圖,引導說話。嚴老師是這樣說的:人們身上穿著……頭上戴著……脖子上圍著……。我是這樣說的:人們身上……頭上……(學生有會呆愣,于是,我馬上接著說“頭上戴著”)脖子上圍著……。
教師的引導對一年級的學生極為重要。當教師要引導學生說話或是看圖的時候,應該給學生明確的要求,否則,有些活動就成了過場。
二、及時積累優美的.詞語
課堂伊始,我出示梅花圖,請學生說一說,這是一朵怎樣的梅花?學生的回答大出人意料:嬌嫩的梅花、潔白的梅花、盛開的梅花、美麗的梅花……尤其是楊楠同學的“嬌嫩的梅花”一詞,用的是那么貼切,這時,如果我能把它寫在黑板上,那將為學生創設積累詞語的好情境。(這也促使我立志要多加練習粉筆字。)
三、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們班的同學特別好動,尤其是男生,很多同學在一個學期的學習后,還無法做好5分鐘。我又嚇又騙,卻始終不見成效。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于我,是近來最頭疼的問題了。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9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于急功近利,過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于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10
南京市花園中學 fuxisi
講授《春》一文,感觸很深。我先通過課堂激趣,讓學生說有關春的名句,使學生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在這種激情高昂的時刻,讓學生用朗朗的書聲敲開了春天的大門,隨之帶領學生走進春天,去賞析本文的結構美——盼春,繪春,贊春;賞析本文的語言美——文中的比喻、擬人佳句;去和作者溝通心靈,領悟體驗作者如何與自然,與生活對話,讓學生在心靈互換中進行閱讀和寫作實踐,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行文的結構以后說:你最欣賞哪一段?學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的讀,并說出你為什么喜歡?有的說當天空下著細雨時,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說我以前觀察不細,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寫,我今天看到作者寫小草,說他偷偷地從土地里鉆出來,多么形象,多么
充滿生機,簡直把小草寫活了。更有一個同學被課文中寫聲音的一段所感動,摹仿起春天小鳥各種各樣的叫聲,于是教室里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仿佛聞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潤,哪大自然的神韻,人的靈性,天籟人籟,匯成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的交響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導學生欣賞了最喜歡的段后,我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開了對話,使學生在心靈互換中有了寫作的沖動,此時老師叫學生起來和他們開始對話。
泉水叮咚叮咚說:來吧,你看這多美啊,有鮮花為我做伴,我們一路歡聲笑語……青蛙咕咕著說:快來參加我們的電聲管弦樂隊,《春之歌》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
鮮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語,教室可熱鬧了,學生在聯想及再造情緒的過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對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從而辨析作品表現的美與丑、善與惡,做到具體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闡述之,深奧者能淺顯之,含蓄者能說明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意識。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的語文課講了朱自清先生的《春》,這是一篇文筆清新,語言優美、生動的散文佳作,在教學中,我以教學目標為指導方向,側重于教學難點的講解,圍繞盼春——迎春——頌春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首先,我先把課文范讀一遍,讓學生對本文的情感表達有大致的體會,接著讓學生自己大聲朗讀課文兩遍,找出課文中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并指出這些句子各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同學把運用同一修辭手法的句子歸類。下來,讓同學們根據盼春——迎春——頌春三個部分給文章進行分段,找出每個部分中都描寫了哪些事物,這些事物都有哪些特點,這其中迎春作為本文教學的重點。最后,總結課文中心思想,劃出文中的生字詞語,完成課后的背誦作業。 在上完這堂課后,我感覺學生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對生字的掌握也較為熟悉,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對于本文的朗讀有些少,感情體驗不夠,教師主導的太多。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把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讓他們通過閱讀、觀察、討論、總結來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于文中生動,優美的詞語要善于積累,為我所用,并學會舉一反三。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12
這是一篇經典美文,在上的時候總是會帶著膽怯的心理,生怕自己沒上好,污樂樂名家的筆墨;但是也十分地欣喜,畢竟可以再次感受這樣的熏陶。
上課之前,我把這篇文章讀了很多很多遍,加上以前的學習和對別人教案的參考,這才發現,所有能夠被解讀的被發掘的上法都已經出來了,自己再無多得解讀。而前段時候改作文,發現學生在描述場景的時候,對于動詞的運用特別生疏,思考再三,我將自己的教案整合為:讓一切美動起來。
一、帶領學生們不斷的誦讀課文,在一遍又一遍的閱讀中去感受美文的美。
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盼春——繪春——贊春,并找到和概括文章的景物。
三、語言品析:找出文中的動詞,分別說說好在哪里?寫出了一種怎樣的美?
這是本文的核心,因為作者并沒有靜止地描繪任何一樣景物,而是不斷的運用動詞來增加美感,尤其是“瞧去”、“閉了眼”、“不錯的”“可別惱”這幾個人物的動作語言穿插,讓整篇文章不止停留在作者的觀察視角,更在于美景與讀者的互動,當讀者將自己等同于觀察者的時候,身臨其境之美感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在引導學生尋找動詞的同時也要去品析本文的形容詞,在這兩種詞性的分析之中去感知作者繪春的獨具匠心。
四、總結本文的寫作手法。
這篇文章是我的新嘗試,通過詞性去解讀文本,但愿可以試用。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13
講授《春》一,感觸很深。我先通過堂激趣,讓學生說有關春的名句,使學生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在這種激情高昂的時刻,讓學生用朗朗的書聲敲開了春天的大門,隨之帶領學生走進春天,去賞析本的結構美——盼春,繪春,贊春;賞析本的語言美——中的比喻、擬人佳句;去和作者溝通心靈,領悟體驗作者如何與自然,與生活對話,讓學生在心靈互換中進行閱讀和寫作實踐,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行的結構以后說:你最欣賞哪一段?學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了,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的讀,并說出你為什么喜歡?有的說當天空下著細雨時,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說我以前觀察不細,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寫,我今天看到作者寫小草,說他偷偷地從土地里鉆出,多么形象,多么
充滿生機,簡直把小草寫活了。更有一個同學被中寫聲音的.一段所感動,摹仿起春天小鳥各種各樣的叫聲,于是教室里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仿佛聞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潤,哪大自然的神韻,人的靈性,天籟人籟,匯成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的交響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導學生欣賞了最喜歡的段后,我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開了對話,使學生在心靈互換中有了寫作的沖動,此時老師叫學生起和他們開始對話。
泉水叮咚叮咚說:吧,你看這多美啊,有鮮花為我做伴,我們一路歡聲笑語……青蛙咕咕著說:快參加我們的電聲管弦樂隊,《春之歌》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
鮮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語,教室可熱鬧了,學生在聯想及再造情緒的過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對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從而辨析作品表現的美與丑、善與惡,做到具體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闡述之,深奧者能淺顯之,含蓄者能說明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意識。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14
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
2002年10月10日下午第三節,學校二樓電教室里聽課的老師濟濟一堂。這是學校公開教學周的一堂研討課——《春》的第一課時,這是一堂品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平等地交流,體現教學的民主性。
開始上課了,導入新課后,學生上臺利用投影儀展示積累的有關描寫“春”的古詩文,四個字的美詞、俗語等。內容可豐富了,使得課堂教學容量增加了,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春天歷來是人們歌詠的對象,愛春之情油然而生。接著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感受篇優美散文的構思之美。然后要求學生自由發問,互相解答。這下可熱鬧了,學生提的問題可多了,請看下面頗為精彩的鏡頭:
生:作者為什么不說小草光明正大地長出來,而是“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
生:這里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說小草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長出來了。
生:“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的“鬧”,能否換成“叫”?
生:不行,因為“叫”只有聽的意思,而“鬧”字不僅有聽到,還有看到的。
師:解答得非常好。“鬧”字寫出了蜜蜂嗡嗡的叫,還有蝴蝶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天的繁花似錦的景色。如古詩文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也是這個意思,真是一字傳神。
生: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個比喻句來贊美春天,為什么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因為三個比喻句按人的成長過程來排列,這樣排列整齊,很醒目。
生:“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義是什么?
生: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滿了希望,但要抓緊時間,把握時機。
生: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為什么還要寫到人?
這時全班學生沉默了,老師笑著說:“怎么樣,沒有同學會解答嗎?需要老師幫助嗎?”學生們高興地說:“需要。”
師:寫景中寫人是為了表現人們熱愛春天,在春天里,人們以充沛的精力、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現春天的奮發向上。
一個個問題由學生提出來,又一個個問題由學生和老師共同來解答,學生們爭著搶著提問,各抒己見,同時還興致勃勃地聽著別人的見解,老師的點撥。下課時間到了,學生還遲遲不愿結束這堂研討課。
〔分析與反思〕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習慣于“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習慣于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習慣于老師當主角,學生當配角。一節課下來,老師疲憊不堪,學生被動接受,覺得語文課越來越索然無味。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地去認真讀書、獨立思考呢?這節課,我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認真讀書了,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的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啟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為一種愉悅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這比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嗎?
當然,整個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備好課,就得深入鉆研課文,做到吃透、吃準,胸有成竹;同時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或進行深入的引導,或盡快、準確的予以回答。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15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蘇教版一年級第二冊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課文圖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時節梅花山梅花盛開時的動人景象和人們游覽梅花山、觀賞梅花的盛況。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因而,本課的`教學,無須老師過多的講解,孩子們對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趣具有很強的領悟和欣賞能力。在孩子們眼中,一個詞就是一幅畫,一個詞就是一首詩,一個詞就是一個童話。課文的重點是梅花開放時的動人景象,要借助圖片,緊扣詞句,形成畫面。讓學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學習課文,把觀察、想象、朗讀結合起來,感悟意境美和語言美,培養其語感。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盛開的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像藍天下的朵朵白云。”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年齡特點和生理特點,我在和孩子們學習理解“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時,我讓一對同桌的小朋友上臺做出“挨”的動作,讓學生從親身實踐中理解“挨”的意思。然后讓學生用俏皮可愛的語氣讀出“你挨著我,我挨著你”。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16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吟誦杜工部的《春夜喜雨》,那春風化雨般的語言讓我產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聯想——兒童的生命成長多么需要“喜雨”的滋潤呀!
種莊稼不能誤了農時。“春種一粒黍,秋收萬顆子”。那么,兒童的閱讀更不能耽誤了最佳吸收發展期。腦科學研究表明,7至12歲是人生記憶的最佳時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階段,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小學生年齡恰在6至12歲,花季年齡,生命的成長迫切需要“雨水”的滋潤!我們廣大教師要抓住這有利時節,廣布“祥云”。“喜雨”如期而至,及時而珍貴,嬌嫩的花朵定會嬌艷綻放。
“喜雨”解花語。“喜雨”能催生出兒童對閱讀的熱愛與渴望之情。我們知道,兒童文學是詩性的、童話的`、夢幻的。兒童時代,沒有兒童文學滋養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兒童文學潤澤的童年是暗淡的,沒有兒童文學的語文學習注定是失敗的。我們要努力尋找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所在,力求推薦給他們的是經典的、兒童化的精神食糧。“我們必須學會甄別和擺脫,從劣質書籍的荊棘叢中走出來,走向優質書籍的世界——那里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參天大樹。”這樣,兒童才會感到親切,才能更好地融入,去吸收生命成長必需的營養。“喜雨”潤萬物。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哪怕是纖弱的小草,“喜雨”也會不加選擇地用絲絲甘霖去撫慰。兒童時期是學生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廣大教師擔負著教他們讀書與給他們未來的雙重任務。閱讀,自然成為兒童在步入成年之前的一個重要“加油站”。
每一個漢字都是充滿情感的小精靈。我們要善于引領孩子們在字里行間與“小精靈”嬉戲,把閱讀變為“悅讀”,做到目隨文走,情隨文流,與之對話,與之交流,一遍一遍、含情脈脈地朗誦它,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理、讀出神。讓兒童像春筍迎接春天一樣,迎著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
閱讀,兒童生命成長中的“喜雨”!吉姆·崔利斯說得好:“你讀得越多,理解得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歡讀,就讀得越多。你讀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聰明。”閱讀,對每一個兒童的生命成長意義都很重大,她能提升兒童生命質量的深度與廣度。我們要讓兒童感受到,閱讀是一種創造,一種快樂,一種享受。
愿每一個兒童在生命成長的進程中都能享受“春雨”的滋潤。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吟誦杜工部的《春夜喜雨》,那春風化雨般的語言讓我產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聯想——兒童的生命成長多么需要“喜雨”的滋潤呀!
種莊稼不能誤了農時。“春種一粒黍,秋收萬顆子”。那么,兒童的閱讀更不能耽誤了最佳吸收發展期。腦科學研究表明,7至12歲是人生記憶的最佳時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階段,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小學生年齡恰在6至12歲,花季年齡,生命的成長迫切需要“雨水”的滋潤!我們廣大教師要抓住這有利時節,廣布“祥云”。“喜雨”如期而至,及時而珍貴,嬌嫩的花朵定會嬌艷綻放。
“喜雨”解花語。“喜雨”能催生出兒童對閱讀的熱愛與渴望之情。我們知道,兒童文學是詩性的、童話的、夢幻的。兒童時代,沒有兒童文學滋養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兒童文學潤澤的童年是暗淡的,沒有兒童文學的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反思 篇17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于急功近利,過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于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