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教案第一章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第16頁內容,劃出催化劑、催化作用的概念。[板書]:1.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沒有變化的物質。[板書]:2.催化作用: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教師活動]:講解催化劑的選擇性,使學生澄清一下幾個問題:(1)催化劑能改變(加快或減慢)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不能片面地說成是加快。 (2)二氧化錳只對氧酸鉀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專做催化劑。 (3)催化劑只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不能增大或減少生成物的質量。[舉例]:例如:橡膠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劑以減緩橡膠的老化速度。[講解]:實驗室常采用加熱氯酸鉀來制取氧氣,為了加快反應速度,常 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板書]:3.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1)文字表達式: 二氧化錳(mno2)氯酸鉀 —————→ 氯化鉀 + 氧氣加熱 kclo3 kcl o2[教師活動]:介紹收集氣體的常用方法。[討論]:根據氧氣的性質,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氣?[小結]:氧氣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板書]:(2)收集方法:排水集氣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教師活動]:演示[實驗1-9] 加熱氯酸鉀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氣。邊操作、邊講解,邊討論。[講解]:本實驗裝置有幾處連接口,若裝置漏氣將影響氣體產量,故要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討論]:如何檢查該裝置的氣密性?如何處理和裝入固體試劑?[操作]:取氯酸鉀、二氧化錳約3:1,混合均勻,放人試管底部。[討論]:如何固定試管?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向下傾斜?[操作]:根據酒精燈的高度,調節鐵夾的位置。固定好試管,并將導管插入水槽中,將盛滿水的集氣瓶倒立于水槽中。[討論]:伸人試管內的導管為什么不宜過長?藥品為什么要平鋪于試管底部?集氣瓶口留有氣泡說明什么?應如何操作?如何給試管中的固體加熱?[操作]:預熱后,將酒精燈火焰固定在試管內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講解]:酒精燈隨反應的進行和需要氧氣量的多少向試管底的方向移動,這樣做既可防止固體混合物隨氣流沖向試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氣放出的速度和量。[討論]:當開始氣泡冒出時,能否收集?為什么?何時開始收集?[講解]:剛開始冒出的氣泡是試管中的空氣,不能收集,待氣泡連續、均勻地冒出時才開始收集。或用帶火星的木條在試管口檢驗逸出的氣體,確定空氣已經排盡時,再開始收集。[討論]:如何判斷氧氣已經集滿,集滿一瓶氧氣后應如何操作?[操作]:當氣泡開始從瓶口逸出時,取出導氣管,蓋好玻璃片,將盛滿氧氣的集氣瓶正立于臺面上,用同樣方法再收集1-2瓶氧氣。[討論]:實驗完畢后,將導管從水中取出,還是先移走酒精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