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酸和堿》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探”就是摸索,就是提出問題并尋求問題可能的答案,“究”就是求是,就是科學制定計劃,依據事實說話、去偽存真的過程。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是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學生親歷探究過程,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在第十單元《酸和堿》的教學中如何培養探究性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孕育創造的“基因”達到教為不教的目的呢?本文從以下幾方面作了一些探討。
一、課程標準對第十單元的能力要求
1、 知道常見酸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認識酸堿的腐蝕性。
2、 初步學會稀釋常見的酸堿溶液。
3、 會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4、 知道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本單元可供選擇的學習情境材料的補充建議
ü生活中常見的酸性和堿性物質
ü洗發劑護發劑的酸堿性
ü 海鹽、巖鹽、湖鹽、井鹽
ü 中國化工專家侯德榜
二、教材中的素材如何體現課程標準
(1)本單元各素材對學生能力培養所起的作用
課程標準要求
教材內容
呈現形式
對學生能力培養所起的作用
知道常見酸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認識酸堿的腐蝕性。
稀硫酸、稀鹽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
文字、圖片、實驗、討論。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閱讀能力、歸納的能力。
初步學會稀釋常見的酸堿溶液。
濃硫酸的稀釋。
文字、圖片、實驗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會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用石蕊、酚酞檢驗溶液的酸堿性,用ph試紙試驗溶液的酸堿度。
文字、圖片、實驗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操作的能力、歸納的能力。
知道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方法
文字、圖表、實驗、社會調查。
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客觀事物內部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的認識。
(2)各要素在培養學生能力時所起的相互作用
1、本單元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大量的語言信息、生活經驗、食物信息、資料信息、圖片信息培養了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創造良好的問題情境,也為整個酸堿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把學習和生活融為一體有利于學生主動去尋找研究的材料,便于問題意識的形成并使學生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2、本單元共2個課題,通過六個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能力,使學生主動獲取了酸堿的通性與及常見酸堿的特性等核心知識,特別是酸堿的性質與中和反應的探究又為后面的探究提供了層次深淺不同的探究點,培養了學生探究的能力,為后續探究拓展了很大的空間。
3、本單元通過常見酸堿的用途及中和反應的應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通過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皆化學,認識到化學學習的價值,易于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情分析
1、本單元內容與工農業生產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緊密,食醋、檸檬、熟石灰較為常見、對碳酸的性質有一定的認識,許多學生知道用胃舒平可以治療某些胃痛病,在學習金屬性質的時侯對酸的性質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對酸和堿的學習來說這些知識不僅是零碎的,甚至有些還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