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酸和堿》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2、本單元學生探究性實驗特別多,雖然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前面都已涉及,但仍需要在探究活動中使知識不斷地系統和深化,使探究能力不斷地培養和提高。在實踐新課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只停留在對表面現象的認知上,對產生的現象感到新奇而不思考現象背后隱藏的問題的本質;只停留在對個別問題的認識上而不注意去比較和歸納上升到一般規律;只停留在記住課堂上探究的現成結論而忽視運用規律性知識去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現象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只停留在課本中提出的問題而忽視探究活動的各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
3、分組實驗中應避免學生當實驗現象的旁觀者,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使實驗技能得到鞏固和提高。
四、案例分析
案例1、(教材p66)某學校化學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取剛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樣,用ph計(測ph的儀器)每隔幾分鐘測一次ph,其數據如下表所示: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
時刻 5:055:10 5:15 5:20 5:25 5:30 5:35(1)所降雨水是否為酸雨?在測定的期間內,雨水的酸性是增強還是減弱?
(2)經調查這一地區有一個硫酸廠,(生產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硫)和一個電鍍廠,這些工廠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另外這一地區的生活燃料主要也是煤,還有液化石油氣,試分析造成這一地區酸雨的主要原因,你認為應采取什么措施?
本題通過表格和文字提供信息,學生通過觀察表格中ph的范圍和變趨勢判斷溶液是酸雨(ph<5.6)且酸性逐漸增強(ph逐漸減小)。通過分析文字提供的4條信息,發現前3條都產生二氧化硫,第4條不產生二氧化硫,從而找到造成這一地區酸雨的主要元兇是硫酸廠生產過程中及這一地區的工廠和居民用煤作燃料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學生在回答本題的過程中必然要對信息進行對比、篩選、加工從而培養了信息處理的能力、書面表達能力以及關愛環境的情感;學生在回答本題的過程中鞏固了基礎,同時題目所提供的信息中還隱含了許多值得探究的新問題,如為什么降雨過程中酸性逐漸增強?如何減少或避免酸雨的發生?給學生留有很大的探究空間。
案例2、稀鹽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稀鹽酸中含有氯離子、氫離子、水分子,究竟是稀鹽酸中的什么微粒使紫色石蕊變紅的?試設計實驗加以證明。
本題意在培養學生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實驗的能力,作為酸堿第一課的隨堂練習,可以鞏固有關酸堿溶液使指示劑變色的知識,認識變色的本質是溶液中的氫離子與指示劑相互作用的結果,前面探究方法的遷移運用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點燃創造性思維的火花。通過對探究活動的反思,該實驗的方案可以優化,對后面的學習效率的提高還是大有益處的。
案例3、小明用濾紙折成一只紙蝴蝶,并在上面噴灑了試劑a,掛在鐵架臺上。另取一只盛有溶液b的燒杯,放在紙蝴蝶的下方,如圖所示,一會兒紙蝴蝶的顏色變成紅色。
(1)請從下面提供的試劑中找出a、b可能的組合 (填序號);
①石蕊試液 ②酚酞試液 ③濃鹽酸 ④濃硫酸 ⑤氫氧化鈉溶液 ⑥濃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