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
專題一 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節 物質的組成
[學習目標]
1.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認識碳、氫、氧、氮等與人類的關系,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有機物和無機物,并形成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元素種類不變的觀念。
2.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認識分子、原子、離子等都可以構成物質,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初步認識核外電子在化學變化中的作用,知道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離子可以互相轉化。
3.記住常用元素的化合價,書寫物質正確的化學式,純凈物有固定組成,一種物質只能有一個化學式,利用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進行物質組成的簡單計算,讀懂相關商品標簽上標示的物質成份及其含量。
[知識整理]
[經典例題]
例1,XX年10月12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實現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飛行,標志著我國在航天領域中又有重大突破,發射神舟號的火箭中的燃料是偏二甲基肼[(ch3)2n-nh2]],氧化劑n2o4,發射時反應可寫為(ch3)2n-(nh)2+2n2o4 3n2↑+2co2↑+4h2o↑,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偏二甲基肼中原子個數比為c:h:n=1:4:1
b、參加反應的物質中只含有c、h、n、o四種元素
c、在宇宙中(失重條件下)比地球還難做過濾實驗
d、該反應中只有氫元素的比合價沒有發生改變
【分析】該題考查三個基本問題,其一是物質由元素組成,參加反應的兩種物質中只含有c、h、o、n四種元素,且每個偏二甲基肼分子中含有2個碳原子、8個氫原子、2個氮原子,個數比為1:4:1;其二考查一個非常正式的科普知識,太空中物質沒有質量,故過濾操作無法進行;其三考查在化學反應中元素比合價的變化,除氮元素從存在化合物中全部轉變為單質中氮元素外(單質中比合價為零),其它碳、氫、氧元素均還存在于化合物中,故d答案有錯。
【答案】d
例2,如圖所示,把充滿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和無色氫氣的集氣瓶中間玻璃片抽走,使兩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蕩),可觀察到a中兩瓶氣體的顏色很快趨于一致(兩者不反應),而b中需要長時間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觀察對比實驗現象,由此可得到那些結論?
【分析】本題要求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析判斷實驗結論,a瓶中由于no2的密度大于h2,下沉速度大于b瓶,加上分子在不斷運動,而b瓶中僅僅依靠分子的不斷運動,故a瓶兩種氣體易均勻混合,而b瓶速度較慢。
【答案】⑴no2的密度大于h2的密度;⑵分子在不斷運動,增大分子間的間隔。
例3,用數字和符號表示:
⑴2個氮原子______;⑵2個氫分子______;⑶2個鈉離子______;
⑷2個硫酸根離子______;⑸氯化鎂中鎂元素為正二價______。
【分析】原子、分子、離子的符號和元素比合價是最基本的化學用語。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它們各自的表示方式,特別要注意離子符號應在元素符號的右上角表示,用n+或n-表示(n=1時,不寫出來),化合價應寫在元素或原子團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
【答案】⑴2n;⑵2h2;⑶2na+;⑷2so42-;⑸
第二節 物質的分類
[學習目標]
1.認識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定義,并學會區別物質的類別。
2.學會判斷酸、堿、鹽等各類化合物。
3.理解判斷有機物和無機物的依據;組成中含碳元素的為有機物,組成中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為無機物,但要注意像co、co2、caco3這些物質,雖然含碳元素,但由于性質和結構和無機物相似,但仍屬于無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