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2、在下列各物質的性質中,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 )
a、酒精可以燃燒 b、白糖可溶于水
c、生石灰遇水能生成熟石灰 d、鐵在潮濕空氣中能生銹
分析:“性質”與“變化”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比如:“木材能燃燒”是指木材具有這種化學性質(可燃燒)。“木材在燃燒”是指木材正在發生一種化學變化(燃燒),因此“變化”是物質性質的表現而“性質”是物質發生變化的根據。
以上五種情況都是告訴我們這些物質“可以”怎樣或“能”怎樣這都是物質所具有的性質,而不是正在發生的現象。選項a,由于酒精燃燒時,酒精發生了變化轉變成水和二氧化碳,產生了其他物質,同時發光發熱,選項c,生石灰遇水時轉變為熟石灰,同時產生大量的熱量,生石灰發生了化學變化。選項d,鐵在潮濕空氣中能生成鐵銹,鐵銹與鐵是完全不同的物質,所以這三項都是指化學性質,選項b,白糖可溶于水,屬于溶解性,所以選項b屬于物理性質。
例3、下列基本操作中正確的是 ( )
a、手持試管給試管里的物質加熱
b、用燃著的酒精燈去點燃另一個酒精燈
c、用天平稱量藥品時用手直接拿砝碼
d、用滴管滴加液體時,滴管應垂直懸在容器上方,不能觸及容器內壁
分析:給試管加熱應用試管夾夾持;用燃著的酒精燈點燃另一個酒精燈易失火;手直接拿砝碼會污染砝碼或引起銹蝕而導致稱量不準確,應該用鑷子拿;滴加液體時若滴管觸及容器壁,容易弄臟滴管,污染試劑瓶中的試劑,故該題選d。
第三節 氣體的制備以及性質實驗
[學習目標]
主要是初中教材中常見氣體氧氣、氫氣、二氧化碳制備的原理、制取的裝置(包括發生裝置、收集裝置以及雜質或尾氣的處理裝置),性質驗證、實驗現象、結論、操作規則的掌握。
[經典例題]
例1.如下圖,在實驗室制氫氣和利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中,由于鋅粒中混入了少量大理石,使產生的氫氣中混入了少量二氧化碳,還有少量鹽酸的酸霧及水蒸氣。為了制得純凈、干燥的氫氣進行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氫氣中co2、hcl可用通過naoh溶液除去,少量水蒸氣可通過濃h2so4干燥劑除去。為實現以上實驗要求,請回答:
(1)在a~f各種裝置中應選擇的裝置(填寫符號代號)____。
(2)正確的連接順序應是:(填寫符號數字代號)
從左到右:( )接( );( )接( );( )接( )。
(3)為什么在停止加熱時還要繼續通入氫氣,直到試管冷卻才停止?
(題目立意,考查制取氫氣的正確實驗裝置的選擇、除雜質的先后順序、氫氣還原氧化銅的操作順序及其原因。答案(1)a、d、f、e(2)①接⑤;④接⑧;⑦接⑥(3)略。)
例2.請認真閱讀下列短文,并應用所學過的知識回答問題
氨氣(nh3)在通常狀況下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稱為氨水。其在加熱和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氨氣能跟氧氣起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在常溫下氨氣還能跟酸、cacl2和cuso4等物質起反應。
實驗室常用加熱氯化銨和熟石灰兩種固體混合物來制取氨氣,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