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例”看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摘要: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過程與審美過程。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合作學習已不再是課堂教學的插花點綴,而是一種具有實際意義的值得倡導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合作 整合 交流 提高
課例:在學習“酸的通性”時,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師:(演示:向鹽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紅)鹽酸中含有多種微粒,到底是何種微粒使其變紅的呢?你們能不能自己設計實驗來進行驗證呢?(學生分組討論,組內分工合作)。
其中一組匯報如下:
生1:(講解)我們的設計方案是這樣的:因為鹽酸中含有水分子、氫離子、氯離子,所以先分別取水、硫酸鈉、氫氧化鈉三種溶液于三支試管中,分別向其中加入紫色的石蕊溶液,看其如何變化,這是試驗水分子的性質,因為它們三種溶液中共同的微粒是水分子;再分別取稀鹽酸、稀硝酸、稀硫酸三種溶液于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紫色石蕊溶液,看其如何變化,這是試驗氫離子的性質,因為它們三種溶液中共同的粒子是氫離子和水分子,而水分子已經得到證明;再分別取氯化鈉、氯化鎂、氯化鉀三種溶液于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紫色石蕊溶液,看其如何變化,這是試驗氯離子的性質,因為它們三種溶液中共同的粒子是除水分子以外的氯離子。
生2:(演示,由其他二生配合,并講解操作步驟并報告實驗現象。)
生3:(分析實驗現象并報告實驗結論。)
師:大家認為這個實驗方案是否可行?
生4:可以,因為他們一步一步把其他微粒的可能性排除了,最后證明是氫離子使石蕊變紅。
師:大家還有其他可行的方案嗎?
生5:其實有后兩步就足以證明了,不必要進行第一步。因為第三步可以同時證明氯離子和水分子都不能使石蕊溶液變紅。
生6:也可以只取三種溶液:水、鹽酸、氯化鈉溶液,就可以證明了。
……
在上述課例中,我們看到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正像英國作家肖伯納所說:“如果你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甚至多于兩種思想。如果幾十個相互交換思想,那么,每個人就可能獲得幾十種思想。”
一、對合作學習價值的認識
1、從合作中學會“合作”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通常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或是消極的。合作學習論認為,合作是教學系統中尚未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學習倡導者們認為:“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但課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事實上,與同伴的社會相互作用是兒童身心發展和社會化賴以實現的基本關系。”這與傳統的教學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過去的課堂中,雖然也有合作,但那只是淺層次的討論而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而新課程理念下的合作學習,它具有深層次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它有不同的合作形式,有嚴格的人員分工,有共同的合作動機和學習責任,學生只有相互團結,相互信任,在共同的期望目標激勵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完成小組分給自己的任務,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既體現了合作、又體現了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