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單元 鹽 化肥 教案(新人教版)
2.碳酸鈉俗稱純堿,廣泛用于玻璃、造紙、洗滌劑等的生產。
3、碳酸氫鈉俗稱小蘇打,蒸饅頭時可用它作發酵粉,醫療上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但不能治療胃潰瘍(易引起胃穿孔)。
提問:
1.我們已經學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請同學們想一想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什么?反應的原理是什么?
演示:鹽酸腐蝕含碳酸鈣的建材
2.碳酸鈉、碳酸氫鈉能否也發生類似的反應呢?兩位同學上講臺演示:
按照[實驗11-1]的實驗要求,裝置按圖11-7。兩位同學同時演示。
演示[實驗11-2]:
設問:上面列出這些反應跟我們前面所學的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有那些不同點?再比較這節中所出現的幾個方程式,具有那些共同特征?上述這些反應,它們都是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兩種化
合物的反應,這樣的反應叫做復分解反應。
討論:
1.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是否也屬于復分解反應?為什么?
2.分析上述幾個復分解反應的生成物有什么特點?
講解:酸堿鹽之間并不是都能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只有當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時,生成物中有氣體或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可以發生。當然,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在這節課上是不完善的,隨著以后的學習,我們會了解的更多。
課堂練習:教材習題1、2、3。
課堂小結:本節課你知道了那些知識?學會了什么?
作業:新學案
教后:
課題二 化學肥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學元素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
2.認識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3.知道化肥、農藥對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教材內容,學會如何探尋重點要點,有條理地歸納整理新知識。
2.通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行活動探究—化肥的簡易鑒別,學會如何團結小組成員成功地、有效地完成探究實驗和探究報告。
3.培養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道化肥農藥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學種田,越種越甜”的道理。
2.通過分析化肥、農藥對環境的利弊,樹立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意識
教學重點:
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探究實驗學會區分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方法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景導入:
人的成長離不開營養,植物的生長也是一樣,需要
充足的養分。
講授新課:
閱讀: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7頁第一、第二段并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農作物所必需的營養元素有哪些?
(2)農民或你家經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講解:雖然植物需要的營養元素種類很多,但氮、磷、鉀的需求量較大,因此我們常見的化肥有氮肥、磷肥、鉀肥。合理施肥已成為農業增產的重要手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化學肥料的知識。
閱讀: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77-79頁的有關內容,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講義上的表格,并進行看圖搶答。
投影:
常見種類
對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時的癥狀
氮肥
磷肥
鉀肥
復合肥
搶答:利用投影展示不同植物的圖片,讓學生以搶答的形式回答:該植物是否營養不良,如果是,你準備給它施何種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