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究 氫 氧 化 鈉 的 化 學 性 質
(1)設置問題情境,提出探究問題
教師先演示“花為什么變紅”的實驗。用酚酞試液浸泡過的白色小花,噴上無色naoh溶液后變紅了。學生非常奇怪,為什么變色了呢?然后提出問題:噴壺中裝的無色溶液就是naoh溶液,naoh溶液到底遇到什么了?要想知道原因,我們大家就一起探究naoh的化學性質。(此時,學生熱情高漲,表現出強烈的探究欲望。)
(2)明確實驗原理,嘗試做出假設
通過復習前面酸的性質的學習
(3)制定實驗方案
提示 :我們做過很多的實驗,看過很多的實驗現象,如:顏色變化,氣泡冒出,水位上升等,學習過很多物質的性質。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質,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化來設計實驗方案。
要想用實驗證明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就得制定完善的探究方案并進行實驗。教師通過點撥前面學習的酸的性質,再讓同學結合初中階段學習過的物質的類別。
學生討論: 學生根據教師提示,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展示討論 :學生講解自己的設計方案,其他同學提出問題,分析討論。
教師活動: 進行巡視,參與討論。
請每組同學派一名代表提出實驗方案。結合多位同學的回答,點撥后推出較合理的方案。
(4)篩選評價方案
把學生設計的方案寫在黑板上,對于學生提出的方案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
(5)、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探究,得出實驗結論
教師巡視參加探究,指導學生實驗。學生都滿懷激情的投入到實驗的過程中。
方案一
學生:用兩支試管分別取少量的naoh溶液,分別滴加紫色的石蕊試液和無色的酚酞試液。觀察到石蕊變成藍色,酚酞變成紅色。證明naoh與酸堿指示劑反應。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結論。
方案二
學生:用三支試管分別取少量的zn粒、cuo、c粉,分別倒入少量的naoh溶液。觀察不到任何現象。固體、溶液均無任何變化。所以得出結論,不反應。
教師:這三個實驗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固體與液體反應,大家通過認真的觀察,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
方案三
教師:在學習酸的性質時,我們知道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沒有任何現象,是不是就說明不反應了呢?學生:不是。可以通過加酚酞,看顏色的變化知道發生了反應。教師:是的。因為這兩種物質溶于水都是無色溶液,生成的也是無色溶液。所以沒有任何現象。那么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co2與naoh的反應的實驗。在盛滿co2的集氣瓶里倒入naoh溶液,振蕩,觀察。沒有任何現象,是不是沒反應呢?學生:不一定。教師:那就同學們設計一下驗證co2與naoh的反應實驗方案。
學生:我想到了我們曾經做過的一道題,用氣球來做實驗。在一個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然后用一個帶有導管的塞子塞緊,導管的一端套上一個氣球,我預計能看到氣球鼓起。(多媒體展示圖片)
教師:這位同學很有心,聯想到我們曾做過的題,如果能成功,是一個很有趣的設計。
教師:大家可以聯系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學生:我設計的方案是:在一個燒杯里放入naoh溶液,用一個集氣瓶收集滿一試管co2,倒扣在燒杯里,如果co2能與naoh反應,試管里的氣體減少,水會上升到試管里。(多媒體圖片)
教師:同學們設計出了一些實驗證明了co2與naoh能反應,在同學們的設計中都用到了兩種以上的化學儀器,能不能將實驗裝置簡化,應用生活中的常見用品來完成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