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構成》說課稿
回憶舊知
提出猜想
提出問題: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呢?
【板書】課題1
原子的構成
學生思考,這里不用給出答案,留個懸念
利用問題把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很快引到本課重點
通過科學史實引入問題
老師介紹湯姆生發現電子的過程和盧瑟福做的а-粒子穿過金箔的實驗后
提出問題:⑴原子是一個空心,還是一個實心的球體?
⑵原子能不能再分?如能,那么由哪些部分構成?
⑶原子中有帶正負電的粒子,那么原子帶電嗎?
學生聽介紹后再閱讀p68內容,分組討論
通過兩個實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引導學生開始探究原子的結構,設計三個問題初步教會學生怎樣探討,從哪些方面探討
師生互動,得出結論
老師板書:
⑴原子是一個空心的球體
⑵原子能再分,由原子核和電子兩部分構成
⑶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二者電量相等、而電性相反,因此原子不顯電性。
由一小組學習組長陳述結果,其他組給予肯定或補充
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猜測,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利用掛圖使學生較直觀的看到原子結構【屏幕展示】原子彈爆炸的蘑菇云的圖片
教師展示“原子的構成”掛圖
讓學生交流平時積累的有關原子彈的知識,爭取找到原子彈爆炸的原因
學生觀看掛圖,印證上述結論學生交流后,歸納:原子彈是通過原子裂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制造出來的
同時在老師引導下發現:原子已經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引用書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個大的體育場,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螞蟻),電子就在這個相對廣闊的區域內運動。
教師進一步肯定上面學生的結論
用具體實例使抽象的化學問題生活化
再次證明原子可分
利用適當的比喻使抽象的東西形象化
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微觀世界
提出問題:原子核已經這樣小了,它還能再分嗎?
老師講解:原子核能再分,它由更小的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
但這里要提醒學生注意,原子核并不是一剖為二,一半是質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質子、中子本身都一樣,區別在于,不同的原子中所含的質子、中子數目不同。
【板書】1。原子的構成
原子
學生思考、討論
1、引導學生建立世界是物質構成的,而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觀點
2、初步給學生建立了量變引起質變的概念。
3、很多學生會認為原子核是這樣的結構,因此這里必須要提醒學生,更正他們錯誤的觀點
引導學生繼續討論
老師提問:原子核為什么帶電?
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原子核帶電是由于質子帶電引起,并且在同一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
學生只有弄清楚原子核帶電的原因,才能知道核電荷數和質子數的關系
通過展示表格讓學生看到不同的原子其構成是不同的
鼓勵學生多找出表中的異同點
【投影】:p68表4-2幾種原子的構成
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氫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鈉
11
12
11
氯
17
18
17
學生觀察此表,并分組討論從表中能獲得哪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