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
推論三:分子等微粒間有間隔,氣體物質粒子間隔較大,固態、液態物質的粒子間隔比較小。
知識遷移應用
問題思考:水溫升高,液態水變成蒸氣“跑”走了,溫度下降水蒸氣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態變化可以用關于分子的哪些知識來解釋?
新建馬路時,為什么要分成許多塊?塊與塊之間的間隔冬天和夏天為什么不一樣寬?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質為什么會自己移動?
運用新知識,解析常見的生活現象。
通過實驗與研究,認識了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分子原子不斷運動,所以水會“跑”走。
分組實驗、觀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間有間隔
從“50 ml一杯黃豆 + 50 ml一杯芝麻”實驗中,芝麻鉆到黃豆的真實情景里獲得啟發,理解微粒間也有間隙。物質溶解、擴散都與物質的這一微粒特征有關。
采用生動的比喻,學生可以通過想象、類比等方式,理解化學本質。能信服地承認微粒的客觀存在,深刻地認識微粒的客觀性狀。
“逐步引導,抽絲剝蠶”的方法將學習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斷運動”的抽象、枯燥知識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而易于理解。
將研究“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微粒是運動……”方法和程序,貫穿于“物質微粒性等”教材知識內容學習始終,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這些方法和程序通過實驗與觀察、思考與討論自主學習,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時,又適時地進行具體指導,使每個探究活動的教育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
從自然、生活到學科知識,再將學科知識應用到解析實際問題中,了解研究身邊的物質及化學現象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使學生始終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同時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突破了教學的第一難點。
活動與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問題:
1、液態水變成蒸氣“跑”走的情形與電解水時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樣?為什么?
2、一種分子是如何變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電解為例,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與講解,引導學生從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發與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
推論四:分子是保持化學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鞏固與提升
氫氣(h2)是一種新型能源,用氫氣(h2)和氧氣(o2)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可以得到水(h2o),試用圖示表述其物質變化過程中的微粒變化情況。
反復利用幾種物質——氫氣(h2)、氧氣(o2)、水(h2o)化學變化中分子的各種變化,刺激學生思維,使“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分子”的認識得到深化和升華。
在教師引導下思考分析。
第一種情形:物質沒變,分子本身沒變。
第二種情形:物質變了,分子本身也變了。
觀看多媒體課件演示,聽講解,理解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