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10課(學案)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點擊::第一范文1 第一范文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與曲折,掌握蘇聯改革及其解體過程。
2、通過學習,初步鍛煉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曲折的。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赫魯曉夫改革
2、難點:蘇聯解體
三、教學要點
一、赫魯曉夫改革
1、背景
2、改革的經過及其內容
3、改革的效果
4、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蘇聯的解體
1、戈爾巴喬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蘇聯的解體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今日世界,已經沒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力挽狂瀾以及在戰爭后與唯一一個資本主義世界強國──美國相抗衡的號稱“北極熊”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即通常所說的蘇聯。現在,俄羅斯聯邦可以說已經成為蘇聯龐大遺產的最大的繼承者。那么,蘇聯是如何從國際舞臺上消失的?是如何解體的?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對我們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借鑒呢?帶著這些一問,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0課“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展示板書:第10課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內容組織】
師: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戰勝法西斯國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蘇聯在戰爭中2700多萬人喪生,約30%的國家財產化為灰燼。戰后初期,蘇聯的許多工業生產指標倒退到了30年代初的水平,農業產量比戰前減少40%左右。要重振這樣一個深受戰爭破壞的國家,在當時看來簡直無法想象。西方輿論甚至斷員,蘇聯“將從世界大國的名單中被勾銷”。但是從1946年蘇聯開始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在四五計劃完成的195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超過1940年的73%,農業總產值接近戰前。國防工業領域,1946年建成原子能反應堆,1949年爆炸了蘇聯歷史上的第一顆原子彈,從而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此外,蘇聯取消了戰時實行的糧食和日用品配給制度,改為免證敞開供應;三次降低物價;斯大林格勒、基輔等大城市也在廢墟中重建。可以說,四五計劃的實施,使蘇聯在短時間內取得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但是,在蘇聯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日益顯著。同時,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有增無減,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繼續遭到破壞。在抵制西方思想滲透、反對資產階級文化的斗爭中,蘇聯在文藝界和學術界開展了廣泛的批判運動,許多學術問題被當作政治問題進行批判,給科學文化事業造成嚴重損害。
資料:斯大林晚年政治體制僵化的表現
“斯大林模式”體制僵化的最嚴重的弊端表現在權力機制領域,反映在斯大林晚年個人崇拜和個人專權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戰爭時期斯大林把黨和國家的所有最高職務集中在自己手中,戰后,雖然有些戰時職務取消,但權力的集中程度依舊,黨和政府正常的議事程序遲遲不予恢復,被戰爭中斷的黨代表大會制度直到1952年才得以相接(這時召開的聯共(布)“十九大”與1939年召開的“十八大”已相隔xx年聯共(布)“十九大”決定把黨的名稱改為蘇聯共產黨,簡稱“蘇共”。);從戰爭結束至斯大林逝世的8年間,中央全會也只開過兩次(1947年和1952年)。在這種情況下,黨和國家的重大事務都是由斯大林及其選擇的少數領導成員作出決策,至于誰能進入決策圈子,也就意味著受到斯大林的信任,反之則可能遭貶黜,甚至被清洗。由于權力體制的正常形態被破壞,權力機制的運行幾乎完全依賴個人意志,因此,隨著斯大林晚年身體的逐漸衰弱和思維方式的日趨偏執,他的決策對蘇聯社會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加深。1953年1月13日,塔斯社報道了一條聳人聽聞的消息。據稱,蘇聯保安機關破獲了一個由15名克里姆林宮醫生組成的間諜集團,這些醫生受帝國主義情報機關和國際猶太民族主義組織的指使,企圖用有損于健康的醫療方法謀害蘇聯領導人。這個所謂“醫生間諜案”沒有任何事實根據,是保安機關迎合斯大林的個人意志而蓄意制造的。這類案件的發生即使在政治清洗周期性進行的蘇聯也屬荒唐之舉,它表明,“斯大林模式”的運行已經偏離常態,這個僵化的體制已成為蘇聯社會繼續發展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