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10課(學案)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師:“八·一九”事件引起國內外的強烈震動。葉利欽指責政變是違反憲法的行為,呼吁人民群眾起來反擊。19日下午,大批群眾響應葉利欽的號召聚集在白宮前進行抗議示威,軍隊的坦克在人群中無法行動。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也紛紛發表聲明,譴責政變行為,支持葉利欽。同一天,美國總統布什明確表態,不承認蘇聯新領導人,要求恢復戈爾巴喬夫的權力。在美國帶動下,其他西方國家也以各種方式聲援葉利欽,并向政變當局施加壓力。由于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又受到國內外輿論的一致譴責,政變發動者很快陷于孤立,軍隊的分裂更使政變的目標無法實現。20日,蘇聯空軍、空降兵、海軍和戰略火箭軍司令都公開表示不支持緊急狀態委員會,已被調入莫斯科的部分軍隊也發生倒戈,奉命進攻白宮的克格勃特種部隊“阿爾法”小組則拒絕服從命令。到21日,政變失敗已成定局。當晚,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的行為是非法的。戈爾巴喬夫也在當天恢復了與外界的聯系,并發表聲明,稱自己已控制了局勢,將立即返回莫斯科履行總統職務。次日凌晨,戈爾巴喬夫回到首都,隨即逮捕了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成員和其他一些參與政變的人員,并對黨、政、軍機構進行清洗、改組。
師:“八·一九”事件的結果與其發動者的愿望相反,進一步加速了蘇聯的解體進程。這一事件雖然以戈爾巴喬夫的復職告終,但真正的勝利者卻是葉利欽。事件后,戈爾巴喬夫已失去實際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成為按葉利欽意志行事的傀儡。8月23日,葉利欽下令,暫時中止蘇共和俄共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沒收共產黨的財產。24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并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他還下令,停止各政黨在軍隊和國家機關中的活動。2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非常會議通過決議,暫時停止蘇共在蘇聯全境的活動。于是,執政七十余年的蘇聯共產黨結束了它的存在,從組織上解體了。(注:蘇共解體后,俄羅斯共產黨繼續存在,不久恢復活動,成為合法政黨。此外,還有若干組織自稱蘇共的繼承者,但統一的蘇聯共產黨未再恢復。)
師:蘇共的解體是蘇聯解體的前奏。由于失去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核心,殘存的中央政府已沒有力量阻止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繼立陶宛和格魯吉亞在“八·一九”前宣告獨立后,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在8月21日和22日也宣告獨立。尤其是8月24日烏克蘭宣告獨立引起了其他共和國的連鎖反應,短短一個月內,又有7個共和國(白俄羅斯、摩爾多瓦、阿塞拜疆、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亞美尼亞)相繼宣告獨立(土庫曼和哈薩克分別于10月和12月宣告獨立)。面對這種局勢,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總統為維持一個最低限度的聯盟作了最后的努力,他與各共和國領導人頻頻會談,試圖恢復被“八·一九”事件中斷的簽署新聯盟條約的進程。然而,這時烏克蘭等國已經決心走向徹底獨立,它們對留在一個聯盟框架內已不感興趣。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也已經決定拋棄戈爾巴喬夫及其主持制定的聯盟方案,準備自己另搞一套。12月1日,烏克蘭就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90%的投票者贊成完全獨立。12月3日,葉利欽宣布承認烏克蘭獨立。12月7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國領導人葉利欽、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維奇在明斯克會晤,葉利欽提出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構想,得到另兩位領導人的贊同。12月8日,在布列斯特郊區別洛韋日森林的一個別墅里,三國領導人簽署了《關于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協議宣布,“蘇聯作為國際法主體和地緣政治現實正在停止其存在”,自協議簽訂之日起,“前蘇聯各機構在聯合體成員國境內的活動予以停止”。協議規定,獨聯體是獨立國家間的協調聯合組織,不具有聯盟國家性質,不設議會、中央政府和總統,也不建立統一的軍隊。協議還規定,獨聯體是一個開放的組織,前蘇聯的成員國和其他贊同其宗旨的國家均可參加。獨聯體的成立使戈爾巴喬夫的新聯盟方案徹底破產,三個斯拉夫國家的領導人決定了蘇聯的最終命運。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摩爾多瓦和中亞五國的領導人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等六項文件,正式宣告11個原蘇聯共和國以創始國身份自愿結成獨立國家聯合體,與此同時,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12月25日晚,戈爾巴喬夫最后一次以蘇聯總統身份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自己辭去蘇聯總統和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職務,并把“核匣子”轉交給葉利欽。7時32分,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69年的蘇聯國旗在寒風中降下;7時45分,俄羅斯聯邦的國旗升起,克里姆林宮換了主人,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