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10課(學案)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師:在弊端和問題面前,由于斯大林在世時體制已經僵化,而且也沒有人敢于對斯大林的做法提出異議,可是隨著斯大林的逝世,轉機出現了。
(展示板書:一、赫魯曉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逝世)
師: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腦溢血而逝世。作為過渡性的領導班子,馬林科夫繼任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主持黨中央書記處,在領導核心中居突出位置的還有主管外交的莫洛托夫和負責保安機構的貝利亞。由于“斯大林模式”體制缺乏民主選擇機制,所以權力的繼承是通過黨內斗爭來完成的。這場斗爭很快就在過渡班子中展開了。但是,赫魯曉夫在這場斗爭中最后取得決定性勝利,最終排除了“斯大林時代”遺留的保守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為各項改革措施的出臺創造了有利條件。
師:其中,有一次關鍵性的會議,就是蘇共“二十大”。1953年9月,赫魯曉夫正式就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56年2月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召開,中國等55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的代表團應邀列席大會。赫魯曉夫主持大會并作黨中央工作總結報告。大會閉幕前夕,赫魯曉夫突然召集代表開會,作了題為《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報告,即《秘密報告》,報告揭露了斯大林大搞個人崇拜、破壞社會主義法制、肅反擴大化等一系列嚴重錯誤極其危害,但對斯大林的錯誤缺乏歷史的、辯證的分析,把個人崇拜的根源簡單的歸結為他的“不良品質和性格”。報告在蘇聯國內造成了思想混亂,不久被美國《紐約時報》全文發表,震驚了世界。會后,蘇聯國內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高潮,進行了大規模的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在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借此掀起了反蘇、反共、反社會主義的浪潮,一度造成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局的動蕩不安。蘇共“二十大”和“秘密報告”表明,赫魯曉夫試圖通過批判斯大林,為推行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開辟道路。從總體上看,此舉順應當時人心思變的大趨勢,所以獲得了黨內外的廣泛支持,但同時也激化了赫魯曉夫與中央領導層中保守勢力的矛盾,“二十大”閉幕不久,莫洛托夫、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等中央主席團成員策劃了一次倒赫行動。但在國防部長朱可夫、列寧格勒州委書記科茲洛夫等人支持下,將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開除出中央委員會及主席團,赫魯曉夫鞏固了他在蘇聯黨政的領導人地位,這也為他開始實施改革措施創造了條件。
(展示板書:2、改革經過及其內容)
師:蘇聯模式,或稱“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它存在著許多非常嚴重的問題。但也正是通過它在蘇聯建成了社會主義,并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打敗了德國法西斯。這兩項具有世界意義的歷史功績,使得蘇聯模式的創造者再也看不到它的弊端了,戰后的蘇聯在斯大林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而也就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了。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為在理論上打破禁區、在實際工作中進行改革提供了機遇。赫魯曉夫當政期間,擔當起沖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那么,赫魯曉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對斯大林模式進行了哪些方面的修整?
生:經濟、政治領域
師:首先,赫魯曉夫的改革在政治體制領域首先是平反冤案和加強法制。由于不講法制的政治性清洗制造了大批冤假錯案,其后果十分嚴重,涉及面十分廣泛,所以從平反冤案入手順應民心,有利于卸掉歷史包袱,形成新的政治基礎。這方面的工作從蘇共“二十大”前已經展開,“二十大”后,對30年代以來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審查,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同時釋放了90%以上的在押政治犯,西伯利亞2/3的勞改營被取消。為了從制度上防止隨意制造冤案,撤銷了原內務部直屬的“特別會議”(該機構成立于1934年,集中行使公安、檢察、法院職權,包攬從逮捕至處決的全套司法程序)和審理所謂“國事案件”的“特別程序”,削弱了保安機關的權力,并對保安機關進行了調整改組,國家安全事務由新設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內務部只負責社會治安。這樣,過去那種保安機關自成體系、凌駕于黨和政府之上、只聽命于個人的局面得到了改變。在此基礎上,還通過頒布一系列的條例、法規,恢復和加強司法制度,使社會控制進入有序的軌道。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先后頒布了《刑事立法綱要》、《刑事訴訟綱要》、《民事立法綱要》、《民事訴訟綱要》、《法院組織立法綱要》、《檢察長監督條例》等法律文件,為建立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奠定了基礎。與加強法制相聯系,赫魯曉夫對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及其運行機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調整,恢復了黨代會和中央全會定期召開的正常制度,地方蘇維埃的權限也有所擴大。此外,對各級領導干部(中央最高層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規定。總之,赫魯曉夫在政治體制領域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糾正一些“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弊端,使集權體制恢復到比較正常的運行狀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民主氣氛有所增強,政治環境趨于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