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10課(學案)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師:可是,也有人認為,如果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也許還會存在下去。但也有人說:即使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最終也會解體。想一想,他們誰說的有道理?為什么?
生:后者的觀點說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但其只是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即使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最終也會解體,因為蘇聯的最終解體是種種復雜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動蕩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泛濫;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的乘機抬頭,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西方勢力的影響;等等。
師:那么,蘇聯的解體究竟給人民帶來的是什么?尤其是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在葉利欽的率領下走向了何處?
生:蘇聯解體后,葉利欽在俄羅斯聯邦進行了暴風驟雨式的改革。政治上推行“休克療法”,用快刀斬亂麻的辦法,推行經濟改革,也就是全面開放物價、對外貿易完全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向市場經濟迅速過渡。其結果是造成俄羅斯經濟整體全面下滑。政治上也全盤西方化,通過一系列政策,希望把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一切痕跡都清除掉。外交上,也積極向西方靠攏,希望獲得西方的經濟援助。1993年,因與最高蘇維埃矛盾激化,派兵攻占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所在地白宮。1996年7月,再次當選為俄羅斯聯邦總統。在此期間,俄羅斯經濟狀況繼續惡化,不見好轉,國際地位下降,國內矛盾越來越復雜。1999年12月31日,離任期還有半年的葉利欽突然宣布辭職,委托普京任代總統,并把原定于明年6月舉行的總統大選提前到3月舉行。
師:蘇聯解體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結束了曾對20世紀的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一種發展模式的實踐,也結束了曾在戰后45年間主導國際政治的兩極格局,其多方面的意義為走向新世紀的人們留下了一份內涵豐富的歷史遺產。
【課堂小結】
師: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和蘇聯先后進行了改革。然而,中、蘇的改革卻導致了不同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請談談你的想法。
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開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蘇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開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臺。出現不同的結果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③是否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④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等是否采取了正確的對策。
【布置作業】
1、完成歷史地圖填充冊
2、思考:蘇聯改革與蘇聯解體之間有何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