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10課(學案)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展示板書:4、勃列日涅夫改革)
師: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臺,蘇聯歷史進入了勃列日涅夫領導的時期(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上臺后,采取了“穩定局勢”的方針,進行了一系列政策調整,把改革的重點轉移到工業方面。在其執政前期,蘇聯經濟增長加快,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政治局勢穩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軍事和綜合國力大為增長,一躍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但到執政后期,隨著他個人專斷作風的滋長,政治生活僵化,改革趨于停滯,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活力衰退,經濟增長率明顯下降,社會矛盾叢生,國家陷入困境。
師:可以說,蘇聯在戰后的幾十年間,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都看到了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造成的弊端,也試圖去扭轉局面,兩人雖然進行了改革,但是都沒有觸及體制的根本,都只是在不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中進行一些小修小補,也就是從理論上說沒有對生產關系進行真正的適應生產力水平的調整,那么其結果只能有一個──失敗。
師:982年11月10日,執政長達18年的勃列日涅夫因病逝世,蘇聯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11月12日,蘇共中央非常全會選舉安德羅波夫為蘇共中央總書記。從1967年起長期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主席的安德羅波夫對形勢的認識比較清楚,他上臺后試圖從修正“發達的社會主義”理論著手,為調整政策、改革既有體制開路,由此而提出“蘇聯正處在發達社會主義漫長歷史階段的起點”,并認為蘇聯當前的中心任務是“建立高效率的經濟”。按照這一思路,安德羅波夫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打破僵化的社會機制,推動經濟改革。但是,由于安德羅波夫上臺時已經身患重病,帶病執政15個月后即于1984年2月9日逝世,所以未及展開他的改革實踐。接替安德羅波夫的是契爾年科,這位上臺時已經73歲的老人秉承勃列日涅夫時期的保守路線,沒有什么新的作為,并很快亦于1985年3月10日去世。3月11日,蘇共中央非常全會選舉54歲的戈爾巴喬夫接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新一代領導人開始掌權,蘇聯歷史進入了大變革的新階段。
(展示板書:二、蘇聯的解體
1、戈爾巴喬夫改革)
師:第一,改革的背景:蘇聯作為兩大超級大國之一,擁有著與美國相匹敵的龐大軍事力量,但其經濟實力卻一直遠不如美國。進入70年代之后,面臨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蘇聯的經濟卻日益衰退和惡化。蘇聯不僅在科技水平方面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經濟實力也再難以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以同美國繼續爭霸了。為了扭轉經濟發展的頹勢,為了維持蘇聯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進行較為徹底的改革,對于進入80年代的蘇聯來說,已是勢在必行。第二,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歷程和方向: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就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后,隨即在蘇聯展開了大規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戈爾巴喬夫確立了把國內和對外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發展經濟上來的方針,但由于對原有經濟體制觸動不大,因此1986年蘇共“二xx大”制訂的“加速經濟發展戰略”未見成效。經濟改革推進不下去,戈爾巴喬夫認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轉向政治改革,以求掃清障礙。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核心論點,一是認為全人類利益高于一切,高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階級的利益;二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新的品質”應是“民主和人道主義”,進而又提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趨于接近”的論點。這樣,戈爾巴喬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了科學社會主義。因此,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準備用“全人類標準”、“民主的社會主義”來改造社會主義。在政治改革的實踐中,戈爾巴喬夫從提倡民主化和公開性、揭露社會主義的“黑暗面”入手,發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黨制。其結果,造成了否定革命歷史、丑化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嚴重后果,導致了人們思想的嚴重混亂和出現黨派林立、紛爭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隨蘇共中央決定放棄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尖銳并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