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10課(學案)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展示板書:2、“八·一九”事件3、蘇聯的解體 )
師: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沖擊了高度集權的舊體制,卻沒有建立起能夠實現平穩過渡的替代機制,因此,蘇共的領導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弱化,隨之而起的就是地方勢力的擴大,而在蘇聯的國家結構中,地方勢力大多與民族主義勢力結合在一起,成為瓦解聯盟國家體制的基本因素。在1988年6~7月間舉行的蘇共第十九次會議上,分成三派: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民主激進派”,以利加喬夫為代表的“傳統派”和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新思維“主流派”。1990年3月在蘇聯第三次非常人代會上,決定修改憲法,取消蘇共的法定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和總統制。戈爾巴喬夫當選為首任總統。1988年11月16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非常會議決定,蘇聯的法律須經愛沙尼亞立法機構批準才能生效,由此開了加盟國家法律高于聯盟法律的先例。1989年8月23日,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為抗議50年前蘇德條約將其劃入蘇聯范圍而舉行大規模示威游行,約200萬人手拉手組成長達600千米的“人鏈”,顯示獨立的決心。當年年底,三國共產黨先后宣布自己為獨立政黨,脫離蘇共。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本國獨立,把民族分離運動推向新階段。與此同時,其他加盟共和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日趨高漲,1990年,先后有11個共和國發表主權宣言,甚至包括俄羅斯聯邦。
師:面臨聯盟解體的威脅,戈爾巴喬夫提出“更新聯盟”的構想,即在確認各加盟國主權的基礎上締結一個新的聯盟條約──“主權國家聯盟條約”。1990年9月,成立了由各共和國主要領導人組成的起草委員會,11月23日,新聯盟條約草案公布,供全民討論。12月召開的蘇聯第四次人民代表大會圍繞是否保留聯盟的問題展開激烈爭論,最后決定重新起草新聯盟條約,并將是否保留聯盟的問題提交全民公決。1991年3月17日舉行的全民公決結果顯示,76.4%的投票人贊成保留經過革新的主權共和國聯盟。(注:波羅的海三國、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等國議會拒絕執行全民公決決議,這些國家公民被禁止參加投票。)但是,此時中央政府和戈爾巴喬夫的權威和權力已經進一步削弱,聯盟機構的決定已無法約束自行其是的各共和國。6月12日,葉利欽當選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增強了與戈爾巴喬夫抗衡的能力,實際上成為支配蘇聯政局變動的關鍵人物。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企圖維持原蘇聯國家體制的黨、政、軍領導人密謀發動一場政變,以阻止聯盟國家的解體趨勢,恢復中央集權體制。7月底,新聯盟條約草案修訂完成,預定8月20日正式開始簽署。8月4日,戈爾巴喬夫赴克里米亞休假,計劃19日返回莫斯科主持條約簽署儀式。這時,密謀的政變付諸實施。8月18日,策劃政變的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國防部長亞佐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克留奇科夫、內務部長普戈、陸軍司令瓦連尼可夫等人在莫斯科召開秘密會議,決定派代表前往克里米亞,要求戈爾巴喬夫下令實施緊急狀態,如不接受就采取堅決措施。當天下午,由五人組成的代表團到達克里米亞總統別墅,但戈爾巴喬夫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于是,政變者在當晚組成了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8月19日晨6時,亞納耶夫向全國宣布,鑒于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的健康狀況已不能履行總統職務,根據蘇聯憲法,由他本人從即日起履行總統職務。隨后,他又宣告,即日起在蘇聯部分地區實施為期6個月的緊急狀態,此期間國家的全部權力移交給緊急狀態委員會。這時,部分軍隊已開進莫斯科,坦克包圍了俄聯邦最高蘇維埃所在地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