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9課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展示板書:2、現代美術 )
師:20世紀前期,西方的現代主義美術界出現了“立體”和“表現主義”等流派。立體派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立體畫派突破西歐繪畫以透視為基礎的傳統,把線條、塊面和體積等作為美,用它們作為主要的表現方式來表達畫家的主觀感受。表現主義則著重表現藝術家對經驗的情感的反應。二戰后,西方的抽象主義藝術建立在構想的、心理的和抽象的要素之上,反對模仿自然和現象。寫實主義美術中重要的流派是波普藝術,它采用了比較貼近公眾生活的流行文化形式,在60年代風靡美國和英國。教材中則另外較少一種超現實主義畫派。達利的《記憶的永恒》成為20世紀西方精神世界的一個縮影。
資料:現代主義的發展歷程
現代主義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國的印象主義。19世紀80年代,法國的后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畫家們提出的“藝術語言自身的獨立價值”、“繪畫不作自然的仆從”、“繪畫擺脫對文學、歷史的依賴”、“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是現代主義美術體系的理論基礎,所以,法國后印象主義畫家p.塞尚這位在作品中追求繪畫語言的幾何結構和形體美感的畫家,被人們稱作“現代繪畫之父”。19xx年以h.馬蒂斯為代表的法國野獸主義畫家們的作品中出現的。19xx年,另一群年輕畫家以p.畢加索、g.布拉克為代表,在法國推出立體主義繪畫。在德國19xx年組織的橋社、19xx年成立的青騎士社等表現主義社團崛起。
資料:畢加索
畢加索是最有影響的西班牙藝術家。其藝術富有創造性,作品數量驚人,風格技巧多樣化(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及其他)。1937年為抗議德國納粹空軍濫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故都格爾尼卡,創作了巨幅油畫《格爾尼卡》。他畫的《和平鴿》被1949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用作會徽。畢加索出生于法國南部小鎮馬拉加一個教師家庭,15歲隨父母遷居巴塞羅那。在巴塞羅那,他曾進入當地美術學校學習,其間一度赴馬德里求學,但不久便返回巴塞羅那。他的作品因其不同特色可以分成不同的創作時期。1900-19xx年,是畢加索創作的藍色時期,這一時期,他采用低沉、不明朗的藍色調表現充滿著孤寂、荒涼和悲愴的情緒,畫中的人物多半是貧困者、殘疾人、病人、老人和孤獨者。1903-19xx年,粉紅色時期。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中出現了柔和的淡黃褐色或粉紅色,對象大都是演員、江湖藝人、丑角等。19xx年,他來到巴黎定居下來,藝術日趨成熟。19xx年以后,他的創作風格進入立體主義時期,這一年,他創作了《亞威農少女》,大膽地拋棄了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法則,向文藝復興以來確立的審美法則挑戰,畫中沒有任何情節,沒有具體的環境描寫,在一個畫面上(主要在右邊兩個婦女的造型上)表現正面、側面和斜切面,追求一種結構的美。這幅畫被認為是立體主義的開端。1908-19xx年,是分解的立體主義階段;1911-19xx年,是綜合的立體主義階段。所謂分解的立體主義就是在不破壞繪畫平面性、不模仿客觀物象表面的情況下,同時描繪出一個物象的幾個方面,就像我們從不同的視點去看一個物象一樣,從而能創造出一種能界定量感與其間關系的繪畫語言。分解的立體主義排斥裝飾性的阿拉伯圖案和明亮的色彩。但是,在綜合的立體主義階段,色彩重新被重視,出現灰色,黃綠色和淡黃色之間的色調,實物(如藤椅座位的一部分或報紙的標題)被引進畫面,并采用拼貼法,如《靜物和藤椅》等。19xx年以后,畢加索的作品風格轉向新古典主義,在嚴謹的造型中,用夸張的手法表達宏偉磅礴的氣勢。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后,他又對超現實主義感興趣,這時期,他筆下的人物往往是極端扭曲和不安的。30年代初期,他創作了不少《宮女》作品,基本都是裸體女人像,色彩強烈,他還畫了不少有關斗牛的畫。西班牙內戰時期,他站在共和國一邊,創作了壁畫《格爾尼卡》,這幅畫以半寫實的象征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組成低沉的調子,渲染悲劇性的氣氛,充分表現了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1944年,參加法國共產黨。戰后,創作了描寫法西斯集中營內餓殍的大幅油畫《尸骨存放所》,表達了對法西斯獸行和黑暗勢力的憤怒譴責。20世紀50年代創作了反映美國侵略朝鮮事件的油畫《朝鮮的屠殺》等作品。1973年4月8日,畢加索在法國小城穆然去世,享年92歲。他一生共創作各類美術作品五萬多件。他的私人收藏品,包括他本人和朋友的作品,都捐贈給法國政府,法國政府在巴黎建有畢加索博物館,供人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