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9課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資料: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 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在美國和英國發展出一個新的藝術流派,稱為"波普藝術"。被冠以"波普藝術家"的這些人在這段時期的創作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以流行的商業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為題材,采用的創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業化和商業化的時代特征。造成波普藝術的元素并非到處都有,戰后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長的特殊土壤。只有與這種城市文化接觸密切的藝術家才能抓住波普藝術特有的格調和表現手法。
人們認為狹義的波普藝術發源于英國,而不是美國。1952年末,一群年輕的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評論家在倫敦當代藝術學院召開會議。這個自稱為“獨立派”的團體,著重圍繞大眾文化和它的含義加以討論,如西方電影、空間小說、廣告牌、機器之美等等,這些現象都是當時被認為是反美學的種種狀況。這個團體迷戀新型的城市通俗文化,特別為美國的表現形式所吸引。一方面,當時的美國在英國人眼里,是一個從尼龍制品到新的摩托車什么都好的理想國。另一方面,40年代的英國藝術界籠罩著嚴肅的浪漫主義努力奮斗的氣氛,而英國波普藝術就是對它的反動。
1956年,“獨立派”舉辦了題為"這就是明天"的展覽。展覽上最有感染力、對藝術史最有影響的作品是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在入口部分放置的一幅招貼畫,名為《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畫中是一間現代公寓,里面有從畫報上剪下的一個肌肉豐滿的男子和一個傲慢的裸體女人。公寓里有大量的文化產品:電視、帶式錄音機、放大的連環畫書封面、一個福特徽章和一個真空吸塵器的廣告。透過畫里的窗戶可以看到一個電影屏幕,正在放映電影《爵士歌手》中艾爾·喬爾森的特寫鏡頭。男子手上還拿著一支其大無比的棒糖,糖上有三個很大的字母pop。波普藝術(pop art)一詞就由此而來,pop既是英文棒糖lollipop一詞的詞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
在美國,波普藝術又是對50年代占統治地位的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一方面,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被看作是藝術家個人獨特個性的展現,它是完全個人的、主觀的和精神上的,它強調藝術的純潔性,成為一種精神貴族的藝術。另一方面,由于這種精神性是寓于即興的揮灑之中,而且是完全個人的,許多后來者們紛紛模仿,于是這“高雅”的藝術又似乎人人都做得來。可惜大多數這類的作品都只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面,而難顯現精神。可說是“眼看多,實在少”。波普藝術則針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問題,大膽地嘗試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形式。60年代,波普藝術轟轟烈烈地把"生活"、把現代的都市生活帶進了博物館和畫廊。使"波普"這一稱號得以流行世界的第一次集體展覽是1962年在悉尼·賈尼斯畫廊舉辦的“新現實主義藝術家”展,它將這一潮流的藝術家匯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歐洲藝術家)。緊接著是1963年舉辦的兩個展覽:“六畫家展覽”和“流行形象展”。
(展示板書:三、現代音樂和電影
1、爵士樂 )
師:20世紀,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擁有廣大聽眾的通俗音樂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因此也成為流行音樂。二戰前,通俗音樂通常包括爵士樂、拉丁美洲的倫巴和探戈等歌舞音樂、一般電影歌曲、世界流行的地方行音樂等。爵士樂是二戰前通俗音樂的主流,起源于19世紀末美國新奧爾良地區的黑人音樂,吸收了歐洲傳統音樂的和聲和音調,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二戰后,流行音樂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外,又出現了搖滾樂。二戰后,隨著電聲技術的發展,搖滾樂成為通俗音樂的主流。搖滾樂起源于美國,黑人音樂的節奏與白人鄉村音樂和西部音樂的有機融合,迎合了50年代美國青少年的口味,成為時尚與潮流,“貓王”普萊斯利成為偶像。1960年,來自英國的一支搖滾樂隊以“甲殼蟲”為名,風靡了60年代的西方。此外,還出現了鄉村與西部音樂、迪斯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