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9課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在西方電影史上,存在著寫實主義和技術主義兩個傳統。寫實主義者主張到現實的場景中去,一般不搞完整的電影劇本,強調在拍攝中隨時發現戲劇性元素,重視演員的即興靈感的作用和自然流露的情感,反對演員的刻意表演。他們不重視電影的娛樂價值,否定主觀的教育和宣傳意圖。技術主義者則把娛樂觀眾、進行某種教育和宣傳作為制片的目的,把技術或技巧放在重要地位。他們主張精心編寫劇本,在攝影棚里采用貌似真實的布景和演員的刻意表演,充分利用蒙太奇等手段,給觀眾制造出完美的生活幻覺,喚起觀眾熱愛、痛恨、贊成、反對、快樂、痛苦等強烈情感。這兩個傳統各具特色,但又互相交叉,優秀的電影作品往往融合兩者的長處。
好萊塢電影是技術主義傳統的典型代表,好萊塢電影城是技術主義電影的世界性基地,獲得了“世界電影王國首都”的稱號。隨著大量的技術主義電影從好萊塢涌出,觀眾從中感覺到了一種“似是而非的真實”和“夢幻中的現實”,因此好萊塢又獲得了“夢幻工廠”的外號。好萊塢在電影發展的成熟期中首創了制片廠制度和明星制度,設立了聞名于世的奧斯卡金像獎,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電影演員。除了卓別林主演的一批電影外,好萊塢還生產了不少在世界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片,以及一些色情和兇殺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60年代末,美國電影曾出現危機,好萊塢的制片廠制度也于1951年解體,影片產量不斷下降。但是70年代由于一批年輕導演的崛起,好萊塢克服了危機,又生機勃勃地發展起來。好萊塢電影就像多元化的美國社會一樣,紛繁復雜,斑駁陸離,反映著美國的夢想和愿望,顯示著美國文化與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成為美國社會情勢的晴雨表。戰后美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從麥卡錫主義到水門事件,從冷戰到越南戰爭,從種族沖突到女權運動,都在電影中折射出來;激進主義與保守主義、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寫實主義與技術主義、紀實化思潮、傳統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等各種各樣的哲學思潮、美學觀念、藝術風格相互交替,同時并存;政治片、災難片、戰爭片、西部片、科幻片、倫理片、暴力片、歌舞片、懷舊片等各種類型的影片輪番登場,在奧斯卡獎的角逐中各領風騷。好萊塢電影的特點之一,是既保持商業電影的氣息,善于把握觀眾心理,迎合大眾時尚,獲取高額利潤,同時又不惜工本,用大制作、高科技、名導演、大影星來生產和制作影片,參與世界電影市場的激烈競爭。
在好萊塢電影低落時期,歐洲各種風格的電影趁機崛起。戰后初期首先興起了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這類影片站在人性和人道主義的立場上,關注下層普通人的生活和命運,把鏡頭對準戰后初期尖銳的社會現實問題,如失業、貧困、老人等問題。即使是拍攝反映反法西斯斗爭的重大歷史題材,也很少描述偉大的英雄事跡,而是通過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述來加以表現的。在表現方式上,這類影片擯棄了任何戲劇化的人工雕琢,采取了紀實性的、樸實無華的風格,在事件發生的地點實景拍攝追捕、格斗、酷刑、反抗斗爭等場面,幾乎同新聞紀錄片一樣逼真。然而,對世界影壇沖擊比較大的是以法國“新浪潮”運動為代表的現代主義電影。這種電影的出現同存在主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非理性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等文藝思潮和哲學觀念有較為密切的關系,是這些思潮和觀念同電影相結合的產物。“新浪潮”電影運動的本質,是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改造電影,要突破傳統的電影形式、結構和手法,用現代的電影手法和技巧來表現哲理性的主題。這類影片往往是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中人的處境、心理、愛情和性關系,用都市街景取代浪漫主義的自然風光,用性愛放縱代替愛的忠貞。在創作藝術和表現技巧方面,它們用事件的無邏輯組合或非理性的意識活動來代替或打亂邏輯的情節結構,以及用跳接、自我介入或其他主觀隨意的手法來破壞傳統的技巧。這類影片既有別于僅供娛樂消遣的商業性故事片,也不同于不參與商業流通的先鋒派實驗電影,它們的立意與表現手法雖然都比較新穎,但一般的觀眾都能看懂。從60年代開始,又出現了新德國電影運動。這類影片介于“新浪潮”電影和好萊塢商業片之間,具有德意志的民族特色,注重哲理,對人的心理狀態有細膩的分析,能吸取現代電影的技巧和手法,傾向于現實主義的紀實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