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9課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展示板書:2、好萊塢 )
師: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在巴黎首次向公眾放映了他拍攝的無聲電影,被公認為電影的誕生日。20世紀20年代,電影從無聲進入了有聲時期。30年代中期出現了彩色電影。20世紀前半期,美國好萊塢電影稱雄電影王國幾十年。二戰后,各國的民族電影興起,電影藝術呈現多元化的傾向。二戰后,電影技術的發展更為迅速。50年代以后,寬銀幕和立體聲電影相繼出現。70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業克服了戰后初期的危機,又迅速發展起來。好萊塢電影保持濃厚的商業化性質,善于迎合大眾口味,制片時不惜工本,使用高科技和明星,參與世界電影市場的激烈競爭,以獲取高額的利潤。90年代的電影《泰坦尼克號》是一個成功的典型,除此之外,則還有很多,如《黑客帝國》系列、《侏羅紀公園》系列、《星球大戰》系列、《007》系列等等。
資料:路易·盧米埃爾
路易·盧米埃爾(1864—1948),法國電影發明家和電影導演。1839年,照相術出現;此后,人們為了用照相術來記錄和再現活動影像做出了各種努力。1889年,美國的g·伊斯曼發明了將感光乳劑涂布在賽璐珞長條上的感光膠片,從而不僅便于拍攝長時間的活動影像,而且使透視或放映這些影像成為可能。接著,愛迪生發明了使用感光膠片連續拍攝的攝像機,并于1891年發表了他制作的可供一個人通過放大鏡觀看活動影像的活動視鏡。1894年底,路易·盧米埃爾和他的哥哥阿古斯特在研究了愛迪生等人研制的攝影機基礎上,找到了一種新的傳動方式,即在膠片上打兩個洞,以解決拍攝與放映電影時膠片的連續不斷地運送問題。1895年3月,這部機器經改善后再次獲得專利,并定名為“電影放映機”。1895年3月22日,盧米埃爾拍攝的電影《工廠的大門》在巴黎第一次放映,但未售票。同年12月28日晚上,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電影第一次售票公映,同《工廠的大門》一起放映的還有《水澆園丁》、《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11部無聲電影短片,歷時20分鐘。《工廠的大門》拍攝的是盧米埃爾工廠上班時的情景,影片長度不到兩分鐘。《水澆園丁》敘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兒童用腳踩住了一條膠皮水管,園丁以為水龍頭出了毛病,便打開龍頭來檢查,這時,兒童突然挪開了踩住水管的那只腳,水從龍頭里猛地噴出,濺了園丁一臉。影片《火車到站》已經開始采用現代電影的藝術手法。在片中,火車好像從銀幕中駛出,飛快地奔向觀眾,使初次接觸電影的觀眾大吃一驚,以為真要被火車軋死。在這里,觀眾看到的東西已經同攝影機“看”到的東西融為一體。從此,電影時代開始了。電影史上把這一天當作電影誕生的日子。從19xx年起,盧米埃爾轉向70毫米電影和寬銀幕電影放映的研究。盧米埃爾還是一位出色的電影導演,他對景物、構圖有著十分強烈的直觀感受,擅長于“捕捉大自然”,在攝影中開始運用特寫鏡頭和景深鏡頭。
資料:電視技術的發展
就在電影以其迷人的魅力征服世界的同時,另一位與其相伴而生的姊妹──電視也在20世紀的20-30年代問世了。1928年,當“偉大的啞巴”──無聲電影剛剛開口一周年的時候,電視發展史上出現了一個劃時代的大事──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臺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盡管由于當時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鐘,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臺,但此舉卻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揭開了電視新時代的序幕。此后,美國無線電公司雇用了已發明顯像管專利的年輕科學家佐里金繼續研究和試驗,終于在1933年研制成了全電子圖像廣播系統。至此,電視機正式誕生了,電視藝術從此方興未艾。英國廣播公司捷足先登,最先使電視和文藝發生了關系。1936年11月2日,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并通過電視轉播舞臺上演出的實況或播電影。這使得當時價格還相當昂貴的電視在英國中上層家庭開始有所普及。如1937年,該公司播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時,當時英國已有5萬觀眾在觀看電視了。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政府決定在戰時停止播放電視節目時,英國大約已有兩萬家庭擁有了電視機。而作為最先對電視進行試驗的美國,其民眾正式接觸電視則是到了1939年。二戰期間美國曾一度禁止生產電視機,但到戰后其發展速度超過了英國,1949年,全美大約有100萬部電視機。此間,電視藝術也從黑白電視時代、彩色電視時代,又向多路廣播時代前進了,電視逐步成為變革人類生活方式的途徑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