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9課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資料:記憶的永恒
這是達利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表現了畫家追憶童年時所產生的幻覺。這幅油畫長33厘米,寬24.1厘米,1931年作。利加特港的海灘寧靜空曠。黃昏的光線照射著藍色的大海和巖礁。一棵截斷的無葉橄欖樹無根無基地長在平臺上,平臺的右下方悠閑地躺著一個怪物。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那幾只軟表,它們有的掛在樹上,有的搭在平臺上,還有一只竟然披在了怪物的身上。這些表到底寓意著什么?那就要看各人的理解了。可以說,這些玻璃和金屬制成的鐘表,在漫長的時間中已經走得疲憊不堪,終于松垮了下來;也可以說,軟表是對20世紀各種抽象組合實驗的否定。你的看法如何呢?現在,這些軟表已經成為西方人心目中超現實主義夢境的同義詞
資料:野獸主義
19xx年產生于法國的松散的美術社團。這個社團沒有共同遵守的明確目標。沒有發表過宣言和理論主張。野獸主義這個名稱是偶然產生的。在19xx年的巴黎秋季沙龍中,一群青年美術家的作品參展,他們是h.馬蒂斯、a.德蘭、a.馬爾凱、h.芒金、m.de弗拉曼克、g.魯奧等人。在他們的作品中間,有一件展品比較寫實,風格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雕塑家多納太羅的作品。批評家l.沃塞列斯在描述該展品時,用了“在一群野獸中間的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這樣一句話,把馬蒂斯等年輕畫家的畫比作野獸,故名。35歲的馬蒂斯被這群風格并不相同的年輕畫家擁戴為領袖。野獸主義是西方20世紀前衛藝術運動中最早的一個派別。他們繼續著后印象主義v.凡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為主觀和強烈的藝術表現。對西方繪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們吸收了東方和非洲藝術的表現手法,在繪畫中注意創造一種有別于西方古典繪畫的疏、簡的意境,有明顯的寫意傾向。有人把野獸派看作是廣義的表現主義運動的一部分。也有人認為,野獸派不是一個藝術運動,只是馬蒂斯等人藝術生涯中短暫的一個階段,一個特別注意線和色彩表現力、不受任何程式束縛的階段。馬蒂斯后來回憶說:“對我來說,野獸時期是繪畫工具的試驗,我必須出一種富于表現力而意味深長的方式,將藍、紅、綠并列融匯。”野獸主義作為社團存在的時間只有二三年。參加這一社團的藝術家后來朝著不同的目標,繼續作新的探索。
資料: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個復雜的文藝流派,它的成員包括不同政治傾向和思想傾向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都市文明不滿,對機械文明壓制人性和個性反感。對工人階級表示同情,對保守的傳統藝術表示反抗,要求藝術革新。他們從原始的農業社會、東方文明尋求精神安慰,并從東方和非洲藝術中吸收營養。表現派美術家們強調藝術的表現力和形式的重要性,主張不機械的摹仿客觀現實,而愛表現“精神的美”和“傳達內在的信息”。其中有些人在社會的不平等和人類的災難面前有一種強烈的改變現實的緊迫感,用畫筆刻畫社會生活的黑暗面,描繪弱小的、在生命線上掙扎的人;而也有人故意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在藝術中尋求寧靜和仁慈。不少表現主義藝術家在激烈和殘酷的社會對抗前,表現出悲觀和動搖,在作品中流露出悲慘和傷感的情調。表現主義是從后印象主義演變、發展而來,是對印象主義忠實地描繪現實的悖逆。同時,它和德國歷史上的民族傳統有內在的聯系,它承繼了中古以來德國藝術中重個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觀表現的特點。在造型上追求強烈的對比、扭曲和變化的美。19世紀末,德國的一些哲學家、美學家的理論,曾經對表現主義運動起了推動作用。k.菲德勒提出了在文藝中創造個性的課題,認為形式產生于內容和主題,并且和內容與主題難以區分開。他還把藝術品的產生看作是作者的內在的需要。t.利普斯把前人提出的移情說加以新的解釋和發展,認為審美快感的特征在于對象受到主體的“生命灌注”,從而為表現主義奠定了美學基礎。w.沃林格人為,真正的藝術在于滿足各個時代人們心中所存在的心理需要。他說,“美術品可以是一種獨立自由的有機體,和自然并存而在最終本質上又與自然毫不相干”;他還提出了藝術創造活動中“抽象的趨勢”的學說,為抽象主義的理論尋找美學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