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亞非拉的奮起
3.埃及獨立具有深遠的影響:不僅在本國推翻了殖民統治,有了自己的主權,而且大大鼓舞了非洲國家爭取獨立的信心和斗志,由此掀起了民族獨立的浪潮,促使殖民體系瓦解。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后有30多個非洲國家獨立,出現了“非洲獨立年”。20世紀七八十年代,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深入發展,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4.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非洲獨立的意義。非洲國家的紛紛獨立,不僅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奪回了國家主權,而且改變了非洲的面貌,宣告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非洲的獨立國家也在國際上形成了一支反帝反殖民主義的重要力量。
三、拉丁美洲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
1.古巴革命的勝利
二戰后,拉丁美洲人民捍衛民族主權斗爭迅速發展。古巴長期處于美國奴役之下,古巴人民開展了武裝斗爭,其經過是:在卡斯特羅領導下,潛入山區,開展游擊戰,建立革命根據地,占領哈瓦那,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府,取得革命成功。
2.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古巴革命勝利后,革命政府努力發展經濟,實行土改,廢除封建大莊園制,沒收美國壟斷資本家在古巴的工礦企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挫敗了美國的封鎖和入侵,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3.古巴革命的勝利,摧毀了帝國主義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體系,給美國的霸權主義以沉重打擊。在古巴革命勝利的影響下,巴拿馬人民開展了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的斗爭。
4.對于巴拿馬人民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的斗爭,教師要適當補充一些史實及材料,如巴拿馬運河的地理位置、地形;運河的戰略價值與經濟價值;美國的不平等條約;以及巴拿馬人民收回運河主權斗爭的經過。巴拿馬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逐步收回了運河區的海關、郵政、司法等權力;到1999年底,收回運河的全部主權,取得了斗爭的最后勝利。
背景資料
蘇伊士運河
位于埃及境內,連接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連結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 500~8 000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 000~10 000千米;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 000千米。它是一條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際海運航道,每年承擔著全世界14%的海運貿易。
蘇伊士運河全長170多千米,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平均深度為13米。蘇伊士運河從1859年開鑿,到1869年竣工。運河開通后,英法兩國就壟斷蘇伊士運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獲得巨額利潤。
從1882年起,英國在運河地區建立了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駐扎了將近10萬軍隊。二次大戰后,埃及人民堅決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并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54年10月,英國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領軍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離埃及領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
1976年1月,埃及政府開始著手進行運河的擴建工程。1980年10月25日,埃及第一條蘇伊士運河海底隧道通車,從而大大縮短了往返運河西岸所需時間。這條在蘇伊士以北17千米處的隧道,加上兩邊進口,共長5.9千米,隧道本身長1.64千米。隧道內公路寬7.5米,來往車輛往返并行,每小時可以通過2 000輛汽車,這是經過蘇伊士運河海底下連接亞洲和非洲的第一條陸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