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 m ,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納米(nm)。
(3)長度估測:
黑板的長度2.5m、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 1cm、鉛筆芯的直徑1mm 、一只新鉛筆長度1.75dm、手掌寬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規則:
a、“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尺。
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直線(緊貼物體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用零刻線磨損的的刻度尺測物體時,要從整刻度開始)
d、“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表達為: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4、時間測量:
(1)時間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 s ,常用單位有小時(h),分鐘(min)
5、誤差:
(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測量工具 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 避免 ,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
三、堂上練習
1、雙休日自駕車外出郊游,在行駛的過程中,善于觀察的小唐同學看到汽車上有一個顯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盤,示數如圖甲所示,則汽車此時行駛的速度為 ;該車勻速行駛了一段時間后,表盤示數變為圖乙所示,那么這段時間為 h.
2、王剛同學在做了一些測量后忘了在記錄的數據后面標明單位,請你幫他補上。某同學的身高是15.8 ;物理課本的長度是26 。
3、坐在奔馳的列車里的乘客,若選 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若選 為參照物,他又是運動的。
4、下列物體運動最快的是 ( )
a.4h內通過160km b.10s內通過了100m
c.1h內通過1.2×106cm d.1min內通過1000m
5、一個物體沿平直路運動,由靜止起在10s內加速到20m/s,共運動了80m,該物體在10s內平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對
6、空中加油機在空中給飛機加油時,兩者在空中飛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須 ,此時兩者彼此處于相對 狀態。
四、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基礎練習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單位是n。
2、踢球時,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體是腳,這時腳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狀態或勻速直運動狀態狀態。叫做牛頓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進一步的推理基礎上,通而概括出來的。
二、復習內容
1、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