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3)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
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及大小。
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
(5)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點有關。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圖示:a、定義:用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做法。
b:具體做法: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線段的末端的畫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用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圖中附有標度。
⑵力的示意圖:不需要嚴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的簡易圖示叫力的示意圖。
2、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
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越遠。
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實驗的卓越之處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實驗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推理。(也稱作理想化實驗)它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3、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笛卡兒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⑵說明: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可以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三、復習過程
例1 下列關于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人推車時,人也受到車給的推力
b、兩個物體不接觸,就一定不會發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個易拉罐,易拉罐變癟了,表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d、排球運動員扣球使球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表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例2 如圖9所示,將一重4n的足球置于水平地面上靜止,用力的圖示法表示出足球受到的重力。 例3 (北京市朝陽區XX年)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兩個物體只有相互接觸,才能產生力的作用
c.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d.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