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九下教學用書:第四單元 單元說明
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戲劇劇本和影視劇本,了解戲劇文學和影視文學的一些特點,更好地欣賞戲劇和影視,豐富對生活的藝術感受,進一步培養文學鑒賞能力。 《威尼斯商人》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戲劇家莎士比亞的早期重要劇作,也是戲劇史上的經典作品。課文節選的一場戲,描寫了威尼斯法庭審判“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案件的經過。這場戲所描寫的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和所塑造的鮮明對立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人文主義內涵;劇中有夸張、對比、懸念、突轉等戲劇技巧的圓熟運用,有仁慈與殘忍、友誼和仇恨、復仇和報應之間的尖銳對立以及情節發展的波瀾起伏,緊張曲折,出人意料,充滿著極強的張力;其詩劇的語言,既個性化而又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精練優美,富有詩意。我們可以從這一堪稱藝術典范的劇作中,領略莎士比亞這位戲劇大師高度的戲劇才能。 《變臉》是我國新時期文學中一部優秀的戲曲作品。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第二場,描寫了老藝人水上漂與他收為“孫子”的女孩狗娃之間命運的碰撞。這場戲在情節安排上以“誤會”構成懸念,并隨著“誤會”的解密、真相的顯露而爆發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形成劇情的前后對照、起伏跌宕。在戲劇沖突中注重心理的刻畫,展示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感情沖突,從心靈深處顯現人物性格,氣氛緊張,動人心魄,扣人心弦,給人以強烈的情感震蕩和精神沖擊。在戲劇語言上既高度個性化,切合人物的身份,又高度生活化,質樸清新、明白如話、情味濃郁,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并合乎戲曲的藝術特點,具有川劇的方言特色,很適合舞臺演出。劇中人物的對白自然、流暢、貼切、生動;人物的唱詞,抒發情感,真切動人。在思想內容上注重破除重男輕女的世俗觀念,并引發人們對造成劇中人物悲劇命運根源的深層思考。這些都體現了作者戲曲創作的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深厚的藝術功力。 《棗兒》是一個話劇小品,它是新時期戲劇百花園中一朵盛開的小花。全劇運用象征手法,圍繞著“棗兒”展開情節,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全劇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它的象征性。象征是現代戲劇常用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對此應有所了解。解讀這個話劇小品,重在領悟其中蘊含的象征意義,體會作品的象征手法。本劇所具有的豐富深厚的思想內涵,是與象征手法的運用密不可分的。這個話劇小品的思想內容,具有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的雙重性,相反而又相成的雙向性,以及內涵豐富的多樣性。因此,對劇本的思想內容可以有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多樣化的理解。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情的描寫以及環境的襯托,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體現了電影《音樂之聲》作為音樂故事片的藝術特色:以音樂為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展的重要表現手段,并將音樂與女主人公的生活、命運緊緊相連;瑪麗亞內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夸張的歌唱,富有戲劇風格和喜劇色彩。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表情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教學本單元,要注意戲劇劇本與電影劇本的藝術特點。對于前者,要重在把握戲劇沖突和品味戲劇語言,注意戲劇劇本怎樣在矛盾沖突中展現人物性格,怎樣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對于后者,要著重體會其生動的畫面感,注意電影劇本怎樣用文字表現視覺形象,怎樣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情的描寫以及環境的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 教學本單元,要注意每篇作品的各自的藝術特點。這四篇課文有戲劇劇本,有戲曲劇本,也有話劇小品,還有電影劇本。話劇是戲劇的主要類型,而話劇小品是近年來在我國盛行的一個話劇種類;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而川劇是我國戲曲的一個地方劇種;影視故事片在演員表演上與戲劇有共通之處,卻又是有別于戲劇的、以現代科技為基礎的大眾化音像視聽藝術形式。而它們的劇本也具有各自的體裁特點。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在藝術形式上既有相通之處又有不同的特點,并因作者的不同,題材、內容的不同,表現手法的不同,乃至中外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加以體會。 可以讓學生觀看有關的戲劇、影視的錄像、光盤,以更好地了解戲劇藝術和影視藝術,加深對劇本的感受和理解。 可以讓學生適當地擴展閱讀范圍,在課外再讀一些戲劇劇本和影視劇本,并了解一些戲劇文學和影視文學的知識。為此,我們在與這冊教材配套的自讀課本中,收入了一些戲劇劇本、影視劇本和相關的知識短文,以供閱讀。此外,如果學生有興趣、有余力,可以讓他們讀一讀課文的原作全文或課文作者的其他劇作,也可以向他們推薦其他劇作家的優秀作品。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