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冊六課藤野先生
第二單元·單元要點分析·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需要了解多種多樣的生活,這樣在人生際遇中會作出正確的選擇。這一單元的課文全是散文,但有的重敘事,有的重抒情。應該提醒同學們注意的是我們在學習這一單元課文時應當重視作者們在反映各自不同的生活時,很注意他們優秀品質的形成,這對我們學會做人,學會選擇生活,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感情很有幫助。
散文的閱讀、分析和詩歌大不一樣。讀一篇散文,要從自然段,部分到篇章,再從全文篇章到自然段,部分,反復研讀。在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掌握好每一個自然段的內容,進而全文感知,這樣才可能對全文有較透徹的認識,對全文有了認識,可再深入部分,理清部分與部分間關系,部分與全文間關系,這樣便會對全文有較深刻的理解。學習這一單元時,同學們也應如此,一環一環地進行,切不可急功冒進。學習的過程,才是關鍵。
這—單元的課文都比較長,因此建議要注意力集中地進行默讀。此外繼續使用工具書、養成利用工具書自覺掃除文字障礙的自學好習慣。
·教學設計·
6.藤野先生
魯 迅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以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
3.了解本文運用兩條線索組織材料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難點:
(1)全文線索為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明線,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暗線。
(2)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
(3)結尾部分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驛站(yi4) 教誨(hui4) 系住(ji4) 蘆薈(hui4)
瞥見(pei1) 畸形(ji1) 匿名(ni4) 詰責(jie2)
杳無消息(yao3)深惡痛疾(wu4)油光可鑒(jian4)緋紅(fei1)
2.解釋下列詞語。
(1)宛如:正像,好像。
(2)緋紅:鮮紅。
(3)油光可鑒:這里是說頭發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當鏡子照。鑒,原意是鏡子,這里作動詞。
(4)驛站: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5)掌故: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的傳說或故事。這里指學校發生過的一些事情。
(6)不遜:無禮。遜,謙遜。
(7)詰責:反問并責備。
(8)杳無消息:從此再沒有消息。杳:遠得不見蹤影。
(9)瞥見:一眼看見。
二、導入
1.作者回顧: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抨擊吃人的舊禮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旗手。后參加左聯的領導工作,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藝運動的主將。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近一千萬字。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他寫的課文散文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風箏》等。
2.導語 :
本文選自<朝花夕拾>,這是魯迅的一個回憶散文集,寫于1926年2月至11月,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編訂成書改名。魯迅說其中10篇作品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今天學習的《藤野先生>重點在于社會人情世態的刻畫,浸透著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對中國國民精神的解析,從日本仙臺生活的描繪中表現出弱國子民在國外感受的恥辱。這些在閱讀時一定要用心體會。
三、正課
1.粗讀課文,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
課文據地點的轉移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寫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在東京所見所感。
第二部分從“我就往仙臺”到“并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后的狀況。”..
寫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和離別。
第三部分從“我離開仙臺之后”到完。 ..
寫離開仙臺后懷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動。
2.第二部分條理清楚,通過典型事件表現人物品德,根據事件,這一部分可分為四層,請劃分并歸納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層:從開頭到“難以下咽的芋梗湯。”
寫往仙臺途中所見和初到仙臺受到的“優待”。寫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為藤野先生出場作鋪墊。
第二層:從“從此就看見”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記與藤野先生相識和相處的幾件事,寫出滕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第三層:從“有一天”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
寫棄醫從文的原因。學醫為救國,此路不通,決定棄醫,另尋救國之路。 、
第四層:從“到第二學年的終結”到完。
寫與藤野先生告別。
3.朗讀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東京的所見所聞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看到的盤著辮子的清國留學生成群結隊地賞櫻花,聽到的是他們在中國會館學跳舞。
4.提問“東京也無非這樣。”“無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現出作者一種什么情緒?
討論并歸納:
無非,只不過。表達了作者對在東京留學日本學生中效忠滿清王朝。醉生夢死狀況的失望情緒。
5.提問:“油光可鑒”一詞中“鑒”的本義是什么?詞性發生了什么變化?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討論并歸納:鑒,本義是鏡子,詞性由名詞轉化為動詞在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6.提問:“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實在標致極了。”這些話運用什么修辭方法?表達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討論并歸納: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清國留學生既要趕時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盤起辮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對他們盤辮子進行明褒實貶的描寫,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質,表達了對他們的厭惡之情。
7.提問:離開東京去仙臺,一路上所見所聞必定不少,為什么作者只記得“日暮里”和“水戶”這兩個地名?
討論并歸納:因為“日暮里”讓人想起屈原<離騷>中的“日忽忽其將暮”的詩句,使作者聯想到清王朝的衰敗,日暮途窮;記得水戶,是因為它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記住這兩處地名都透露著作者的愛國情結。
8.提問:怎樣理解“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這句話的意思?
討論并歸納:“大概”表示推測、估計。作者到達仙臺后,受到免交學費的優待和生活上的關照。對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給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誼。而作者卻把這些善意統統推斷為“物以希為貴”,因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這里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內心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9.提問:作者在仙臺的生活狀況如何?在這樣環境中求學表現作者什么思想?
討論并歸納: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穩;吃的是“難以下咽的芋梗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求學,表現作者立志苦學,學成作實現醫學救國的理想。
四、小結 .
課文開頭部分在內容上表達了作者對東京的失望情緒,對“清國留學生”醉生夢死的生活的不滿和厭惡。在全文結構上是為離開東京去往仙臺求學作鋪墊。寫一路上的所見所想以及在仙臺的艱苦生活則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感情。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細讀課文第二部分,思考課后練習二。
2.就課文不明處大膽質疑。
二、導人 ‘
這篇課文編寫很有特點,寫“清國留學生”抓住盤辮子這一細節,反映這些人的思想效忠清王朝的本質。清末,已有不少仁人志士剪去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這些人既要時髦,又要效忠清朝,于是只好盤起辮子。作者這里用夸張手法,揶喻口吻,對這些人的辮子進行形褒實貶的描繪,揭示這些人思想本質,反映了自己對這些人的厭惡。寫在東京仙臺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寫法上仍要用白描手法,寫人抓特征,幾筆勾勒,就很精神,如寫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須”“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衣著“模糊”冬天穿舊外套,這一切畫出了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
記事很注意選用典型事例,如第二部分第二層就選用了四個典型事例來表現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下面我們看看第三層后半部分“看電影事件”作者終于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
三、正課
1.默讀第二部分第二層,畫出描寫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說說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討論并歸納:外貌描寫:“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外貌特點是其貌不揚,有點學究氣。接著又借留級生之口介紹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這些說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邊幅”“生活儉樸”的特點。
2。提問:這一層寫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幾件事?這些事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高尚品質?
討論并歸納:
(1)添改講義 對教學認真負責
(2)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3)關心解剖實習 對學生熱情誠懇
(4)了解女人裹腳 對學術嚴謹求實
3.提問:以藤野先生的形象為例,說說寫人要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討論并歸納: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寫出主要印象——不修邊幅,生活儉樸。
(2)抓住言談舉止,寫出人物性格——語速緩慢,顯得沉穩。
(3)通過敘事,表現思想品質——(見第2題討論并歸納)
4.提問:談談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討論并歸納:
起因:魯迅上午解剖學考試成績較好,一些同學疑心藤野先生向魯迅漏題。
經過:學生會干事翻檢我的講義,郵差送來匿名信。
結果:我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干事托辭檢查的無禮,并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于這流言消滅了。
5.提問:匿名信事件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
(1)弱國的人民在國際上沒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謂的日本“愛國青年”對中國人懷有偏見。
(3)魯迅為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進行的斗爭。
6.提問:如何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這句話?
討論并歸納:“中國是弱國”“中國人是低能兒”之間本無因果關系,
作者卻在“中國人”前加上“所以”,并用“當然”來強調,揭露這種荒謬邏
輯,表達了對這種謬論的憤慨和抨擊。這種憤激之辭寫出了作者在遭
受凌辱后極為辛酸和憤懣的心情。 .
7.提問:在看電影事件中“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面…‘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這句話中包含了哪幾類中國人?
討論并歸納:(1)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樣毫無意義甚至喝采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
8.提問:“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是因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這歡呼聲深深地傷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9.提問:作者兩次寫到無聊的看客,寫看客的喝采,這又表現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當時一般中國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覺悟。
10.提問:“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這句話應怎么理解?
討論并歸納:“那時那地”指魯迅在日本仙臺留學的時候。“我的意見”是科學救國,因為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使作者認識到醫學并非是一件要緊的事,第一要緊是改變他們的精神,因此,作者決定棄醫從文。
11.提問: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個層次是“告別藤野先生”,哪些詞語寫出他們惜別的感情?
討論并歸納:“悲哀”“凄然”“慰安…‘嘆息…‘惜別…‘叮囑”等,表現出師生之間深厚的感情。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分析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相識交往的過程,理解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摒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也了解到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從敘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所特有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
五、作業 。
1.課后練習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三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研讀了<藤野先生>的第二部分,認識了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知道了魯迅對他的敬愛之情。之后,由于匿名信事件和電影事件的強烈刺激以及他追求救國之道的崇高理想,他又棄醫從文,告別藤野先生,離開仙臺,離開仙臺后情況如何呢?今后我們接著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正課
1.朗讀課文最后三段。
提問:作者寫了幾種具體行動來懷念藤野先生?
討論并歸納:
(1)裝訂收藏講義。
(2)懸掛先生照片。
(3)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為斗爭的勇氣和力量。
2.提問:怎樣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討論并歸納:“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因為“中國”是個地域概念,相對較“小”,而“學術”則是沒有地域限制,屬于全人類的,所以相對較“大”。
3.提問:“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刪去“我的眼里和心里”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討論并歸納:藤野先生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許不偉大,然后作者從與他交往中認識到他的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從心眼里敬重他,懷念他,所以這樣說。
4.提問:怎樣理解“我又忽然良心發現……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討論并歸納:這段文字主要是在說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對作者的影響。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種治學嚴謹、教學認真,那種探求真理的執著態度以及對作者的熱情誠懇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奮發有力。其中“良心發現”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觸動;“增加勇氣”是指作者長期遭受各種反動勢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斗爭的勇氣;“正人君子”是反語,指敵對勢力。結尾這句話表明作者決心以筆作刀槍,與敵對勢力作不妥協的斗爭。為中國的光明前途而奮斗。
5.提問:課文以“藤野先生”為題,為什么卻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這些事用什么戰索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討論并歸納:
(1)明線:敘事線索。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識、相知、相別的過程,表現作者對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懷念。
(2)暗線:感情線索。主要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厭惡,是作者憂患情緒的一種表現,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學習的目的;往仙臺途中記得“日暮里”和“水戶”也透露作者的愛國情感;對初到仙臺受到優待不以為然的心情。對艱苦的生活條件不以為意的態度,也是作者愛國精神的體現;對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學生;對日本“愛國青年”表示憤懣,是由于他們歧視中國人;看電影之后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慮;最后把懷念之情轉化為多寫揭露黑暗現實的文章,則是當年棄醫從文的目的,是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指導下的實際行動。可見,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是統攝全篇的紅線。
6.提問: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討論并歸納:本文回憶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識到離別的往事,歌頌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也展示了自己棄醫從文的思想歷程,從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7.提問:認真誦讀魯迅<自題小像>,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說說這種思想感情在課文所寫的哪些方面有所體現?
討論并歸納
靈臺無計逃神矢: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感如影隨行,無論走到哪里都擺脫不了。作者離開東京去往仙臺,正是這種愛國情感驅動所致;到了仙臺,不管生活條件怎樣惡劣,受到怎樣的不公平的待遇,都專心學習醫術,也是一顆愛國心在支撐著他;對藤野先生的崇敬、懷念,是因為藤野不懷民族偏見,關心來自貧窮落后的中國留學生;棄醫從文,是作者對“愛國”“救亡”的更新理解……
風雨如磐暗故園:其時中國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作者感受到心靈創痛。藤野和作者談起中國的女人裹腳之事,“使我很為難”,因為這種肢體的畸型也反映出精神的畸型,是落后民族的一種奇特標志,藤野的話觸動了作者敏感的神經;日本學生會干事借故翻看作者的講義,造謠說藤野先生泄露考題,也使作者聯想到弱國的國民受凌辱;在課堂上看電影。看到中國人被槍斃,更加感到故國的落后衰敗,心靈受到極大的打擊……這些都反映當時中國的貧窮落后,在作者心中留下陰影。
我以我血薦軒轅:面對災難深重的祖國,作者決心奉獻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棄醫從文,是痛下決心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的表現;時時牢記藤野恩師的教誨,勤奮,不敢懈怠,寫文章針砭時弊,也是救國圖強的具體行動。
三、小結
這篇課文依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移和事件的發生的先后順序來記敘,全文結構明白,材料雖多但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描寫方面,本文極有特色,寫人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入木三分表現了人物。如藤野先生如德國留學生和日本所謂“愛國青年”。在記事上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質,如“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匿名信”“看電影”等事件。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這篇課文語言方面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有感激教師之情的如對日本“愛國青年”。總之,文中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是統攝全文的中心。
四、作業 1.課后練習第四題。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