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主題之我見
《愛蓮說》是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1060年5月)寫的。該文托物言志,議論精辟雋永,且語言簡潔優美,是一篇千年傳誦的名文。但關于這篇名文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人教版”中學語文“教參”認為,作者在文中宣揚了“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蘇者聰在《<愛蓮說>的思想和藝術特色》一文中認為,該文“表現作者的進步理想與美學情趣”;李如鸞在《一篇體物言志的散文小品》一文中則認為,該文是“自己標榜清高”。我對上述種種主題說持有異議。《愛蓮說》能成為名作,除其優美獨特的藝術風格外,深刻的主題也是重要原因。而名作的主題往往是深層次的。如果不結合作者的生活環境及作者人品情操作深入思考,僅根據文中某些語句,想當然地推導論其主題,那肯定是片面的或膚淺的。因此,對此文主題進行一番探討,很有必要。原文僅119字,為便于分析,現抄錄于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不難看出,該文采用托物言志、借花喻人的手法,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志向。因此先理清文中的菊、牡丹、蓮三種花在比喻哪三種人,再結合相關的背景材料分析,就可以了解作者到底在寄托何種思想、感情與志向,那么文章的主題也就一目了然了。
首先,我們看看文中有關菊花的文句:“晉陶淵明獨愛菊”;“菊,花之隱逸者也”;“菊之愛,陶后鮮有聞”。顯然,菊花象征隱士,陶淵明之類人物。
眾所周知,陶淵明是有名的隱逸之士。“早年有政治抱負,又自由,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見《歷代文學及工具書常識》p19)他做彭澤縣令時,碰上督郵來巡視,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當即辭去彭澤令,決心遠離統治者,潔身自好。此后他長期歸隱田園,以酒遣懷,以菊花為伴侶,再沒有出仕。他的《飲酒》詩中所吟詠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他的隱士生活的寫照。
對陶淵明消極避世的“菊之愛”,文中僅謂之“獨愛”、“陶后鮮有聞”,便戛然而止,語氣冷漠,似有隔世之感、“不敢恭維”之意。
其次,文中有贊美牡丹的文句是:“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不難看出,牡丹象征榮華富貴,是當時世人的追求。
唐朝初期特別推崇牡丹,把牡丹視為珍品,譽為國花。到貞元時,對牡丹的賞玩,更成為盛行長安的社會風氣。暮春時節,車水馬龍,權貴們不惜高價爭相購買。白居易在《買花》一詩中也描寫過這種風氣:“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由于統治者的提倡,長期以來形成一種競效奢靡、爭攀富貴的不良的社會風氣,直到宋代依然存在。
因此,周敦頤文中名寫牡丹,實是對當時權貴及世俗之徒追慕榮華富貴的嘲諷。“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字里行間諷意十足。
最后,我們來看文中關于描寫蓮花的句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對照來看,文中寫菊、牡丹各用三句,均二十余字,惜墨如金,冷諷之意昭然。而寫蓮花則洋洋灑灑,摹形狀物,抒懷禮贊,不一而足。字、句均超過前二者之和,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兩相對照,好惡之意,涇渭分明。
顯然,文中所禮贊的蓮,象征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是周敦頤心目中喜愛的偶象。
如前所述,這篇“說”,是周敦頤在南康郡任職時寫的。當時,他還曾親自率領屬下在舊南康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又據朱熹《跋<愛蓮說>》里介紹,周敦頤的遺居不僅以“愛蓮”命其所寓之室,還筑有愛蓮亭,且將此“說”刻于壁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