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與變化》教案及練習
2、怎樣看待作者對當時建筑的評價?
本文寫于上世紀60年代初。全國解放以后,在戰爭的廢墟上,中國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筑了數不清的普通民居和橋樓珍品,這里面也凝聚有建筑專家們的智慧和汗水。但限于經濟實力和設計水平,當然也不排除政治因素,特別是特定時代“多快好省”思想的驅使,使得很多建筑流于平庸,失于呆板和凌亂。作為一個嚴肅的、有社會責任感的高水平建筑專家,他一定看到了這一切,并深入思考過這一切,因此,他在文章的結尾,鮮明而又懇切地提出來:“我們既要百花齊放,豐富多彩,又要避免雜亂無章,相互減色;既要和諧統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單調枯燥。”在當時,這無疑既有理論指導意義,又有現實針對性。今天,歷史又前進了40多年,但是,重復與變化的和諧統一作為一個著名的哲學和美學命題,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會在建筑藝術中,在一切藝術創作,乃至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正是我們今天學習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3、文章的論證方法有何特點?
就論證方法而言,梁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法。所舉例子至少包括以下8個:①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②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③李公麟的《放牧圖》;④首都人民大會堂的幾十根柱子;⑤故宮中軸線上的“前三殿”、“后三殿”及東西兩側的廊、廡、樓、門;⑥頤和同中的諧趣園;⑦頤和園的長廊;⑧回廊墻上的花窗。
在一篇不長的文章中引述8個例子,不可謂不多,但它們無堆砌之嫌,究其因,得歸功于梁文的“分門別類法”,即將8個例子分派到“音樂”、“繪畫”、“建筑”三者之中,且隨著議論的不斷展開而逐一舉例論證。綜觀這些例證,既有典型性的又有一般化的,既有實舉又有虛擬,既有直接舉㈩又有側面引例。一句話,所有例子經這么“左進”“右出”,“東拉”‘西扯”,就毫無累贅之感了。
須知,雖然事實肚于雄辯,但不是例證越多越好。典型的以一當十,一般的十個也于事無補。還有,只從某一個角度去論證,三五個事例就會嫌多;如果從多個角度去論證,九個十個也不算多。況且,論證一個中心論點,也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論證,否則論證就乏力,說服力就不強。
【練習解答】
第一題:音樂,舞蹈,繪畫,建筑。
建筑。人民大會堂,故宮,頤和同的諧趣園、長廊和樂壽堂臨湖回廊墻的花窗。
第二題:只有重復而無變化,作品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復,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亂。
既要百花齊放,豐富多彩,又要避免雜亂無章,相互減色;既要和諧統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單調枯燥。
第三題:詞典意義略
1.“主題”指《放牧圖》整副手卷分別以“騎”和“馬”為中心的幾個主要內容。
“變奏”指《放牧圖》大致相同內容的畫面中出現的各種變化。
“樂章”指《放牧圖》整個手卷由不同“主題”和“變奏”分成的幾個部分。
“伴奏”指《放牧圖》畫面上馬群中間和周圍展現出的原野上的低伏緩和的山坡和疏疏落落的幾棵孤單的樹。
2.“主題”指故宮中太和門、前三殿與乾清門、后三殿兩處建筑物。
“變奏”指上述兩處建筑物中大體相同的前提下,出現的細小的變化和差異。
“伴奏”指故宮主軸線通道東西兩側的廊、廡、樓、門等建筑物旁邊的陪襯、裝飾性建筑物。